陈仓是哪个小说人物

1、三国演义 诸葛亮暗度陈仓 内容概括 200字以下

诸葛亮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指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于是亲率大军北驻汉中,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北伐战争,即历史上一般所说的“六出祁山”。据史学界研究考证,实际上是五次出征,一次防卫,有四次兵进天水直至陇右,一次出散关,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市),最后一次大军屯驻渭水之南的五丈原。
从上可见,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虽与上述成语“暗渡陈仓”,是同一个地方(由于年代不同,辖区可能略有差异)。但是,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可不是“暗渡陈仓”的典故。
而真正的典故是关于刘邦出兵的。

2、诸葛亮走马取陈仓的读后感

智取陈仓是一个三国典故,讲述的其实是一段战争计谋,而这个故事中,连智慧的诸葛亮也无计可施,姜维献计才得以用最完美的办法成功,既打败了曹军,又占领的陈仓关隘。
智取陈仓故事人物:
诸葛亮、姜维、曹真、郝昭。
智取陈仓故事背景:
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有时候在遇到难题时,应该采用发散思维,先解决其他问题,看看这些问题的解决能不能改善当前的困境,是否对当前遇到的难题有利。在智取陈仓这个成语典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其实解决了外围问题,陈仓就是手到擒来,也并非一定要先拿下陈仓!

3、在陈仓之战期间,曹睿为什么不派曹真迎敌呢?


得知诸葛亮围攻陈仓,曹真派遣先锋王双赶去增援。王双不辱使命,斩杀谢雄、龚起二将,又击败了廖化、张嶷和王平。曹真大喜,命中护军费耀担任前部总督,负责阵前指挥。


这时,有一位自称姜维心腹的人来到曹真营寨,交给曹真一封姜维的亲笔信。姜维在信中提到,自己投降蜀汉实属无奈,愿意在阵前倒戈,重回曹魏,希望曹真出兵协助。费耀认为姜维此举有诈,但曹真却深信不疑,于是下令费耀率领五万兵马前往斜谷。


费耀来到斜谷后,与北伐大军遭遇。蜀军的表现非常奇怪,每次都是还没有交战便引兵撤退。费耀下令全军追击,最终落入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巧设埋伏,将费耀击败。费耀在逃跑途中被姜维追上,此时才明白姜维是诈降,目的就是为了引自己上钩。费耀眼看突围无望,自刎而亡。


此时,曹真也得到了费耀阵亡的消息,悔恨不已,与郭淮商议对敌之策。魏明帝曹睿得知曹真兵败,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命太常韩暨来到曹真营寨,让曹真坚守营寨,不要与诸葛亮决战,企图抓住诸葛亮军粮供应不足的弱点逼迫诸葛亮撤军。


不过,曹真的企图早已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突袭曹军营寨,杀敌无数。此后,诸葛亮又在撤军途中巧设埋伏,魏延将王双斩杀。


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比,小说中出现的此次诸葛亮与曹真的较量可谓真假参半。首先,诸葛亮在兵出陈仓一役中与曹真有过直接较量并非历史的真实。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一出祁山”失利后,曹真立刻意识到陈仓极有可能是诸葛亮下一次入侵的首选目标,于是命郝昭与王生在此镇守。当陈仓之战爆发时,曹真也并未亲自率部前来增援。因此,小说中出现的曹真与诸葛亮的直接较量只是作者的虚构而已。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自刎而亡曹魏将领费耀,历史上有个原型人物,名字与小说同音不同字,名曰费曜。陈仓之战爆发后,曹真曾派费曜率部支援陈仓。不过,费曜并没有在此战中阵亡,因为在三年后司马懿出现在西北战场时,他还与张郃、郭淮等人一起与北伐大军有过较量。此人的事迹在史料中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是曹魏中期军中的一员高级将领,后来官至后将军。

小说中还提到了一位名叫王双的曹魏将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此人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还有两位,都是曹魏将领。其中的一位曾随曹魏大司马曹仁出现在濡须口之战当中,最终被东吴将领朱桓生擒。还有一位则出现在西北战场。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陈仓之战期间,王双曾率部追击诸葛亮,结果被北伐大军斩杀。


对比了历史与小说的区别,再来谈谈此战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据《三国志•张郃传》载,陈仓之战爆发后,曹睿唯恐陈仓有失,急令驻扎在荆州叶县方城的曹魏名将张郃率部增援陈仓。当时,张郃还轻松地告诉曹睿,诸葛亮的粮草支撑不了十天,等自己赶到陈仓时,诸葛亮肯定已经退兵了,结果也与张郃的预判完全一致。


或许有不少爱好者对此战有一个疑问:当陈仓之战爆发后,魏明帝曹睿为何不下令驻扎在长安一带的曹真亲自率部增援陈仓,反而要舍近求远,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张郃赶往陈仓增援呢?从当时西北地区的情况来看,经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曹魏加强了在西北地区各战略要地的兵力部署,造成曹军的兵力过于分散。

4、居心不良暗度陈仓是谁

“暗渡陈仓的主人公是韩信。
【释义】引申开来,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暗渡陈仓的历史典故发生在秦末,相关人物还有项羽和刘邦.

5、明修栈道,暗()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查成语词典)
渡:越过。在原却是“度”。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例句: 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定三秦,动取五国。(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

6、诸葛亮出动八万兵对一千守军的陈仓,是小题大做吗?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发生在陈仓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郭淮、郝昭和姜维。故事梗概如下:

孙权在武昌称帝,任命顾雍为丞相,陆逊为上将军,诸葛瑾长子诸葛恪为太子左辅。随后,孙权又召集群臣商议伐魏之事。老臣张昭提出,可派人前往蜀汉,展开联合行动,孙权随即命使者来到成都。

诸葛亮认为,可以建议孙权派遣陆逊兴师伐魏,等司马懿被曹睿派去抵抗东吴之际,自己再从西北出兵。于是,诸葛亮派太尉陈震出使东吴,将自己的作战计划转告孙权。孙权大喜,下令陆逊在荆襄地区训练兵马,择日出兵。

没过几天,诸葛亮得知陈仓守将郝昭病重,密令魏延和姜维率五千兵马赶往陈仓城下,待火起之后全力攻城。魏延和姜维走后,诸葛亮又对关兴、张苞进行了一番战前部署,二人受命而去。

得知郝昭病重,郭淮连忙命张郃率领三千兵马火速前往陈仓。谁知张郃尚未赶到陈仓,北伐大军已经攻克该城,守将郝昭在守城过程中病重而亡。张郃率部来到陈仓城下时,不仅遭到关兴、张苞的阻击,又在退军途中被魏延追杀,伤亡惨重。此后,诸葛亮又命姜维和王平分别率领一万兵马袭击武都和阴平。

得知陈仓失守,郭淮连忙上表向魏明帝曹睿求援。此时,大臣满宠告诉曹睿,孙权已在武昌称帝,陆逊正在训练兵马,准备出兵犯境。曹睿大惊,向群臣问策。司马懿认为东吴只是坐观成败,只要击退诸葛亮,东吴必然不会出兵。于是,曹睿任命司马懿为大都督,接替病重的曹真指挥西北战局。

小说中描述的此次诸葛亮攻占陈仓及击败张郃的这场战斗,在历史上并非发生过,完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自从诸葛亮兵败陈仓后,就再也没有沿这个方面方向进犯曹魏,因此也就不会出现小说中所描述的诸葛亮攻克陈仓、郝昭被活活吓死的故事情节。

这里附带说明一下,陈仓之战结束后,魏明帝曹睿下诏命郝昭来到洛阳,赐爵为关内侯,并继续驻扎陈仓。不过,不久以后,郝昭病情加重,最终不治而亡,他的死与诸葛亮毫无关系。

除了陈仓并未落入诸葛亮之手及郝昭也并非被诸葛亮吓死之外,小说中描述的张郃与北伐大军的交锋也是作者的虚构。按照《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诸葛亮围攻陈仓之际,张郃奉命增援。但当张郃率部进至南郑一线时,诸葛亮已经因为军粮耗尽而撤回了汉中。

既然史料中并无诸葛亮攻占陈仓、吓死郝昭、击败张郃之事,为何小说作者会进行如此虚构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是为诸葛亮遮丑。在小说当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作者又岂能让诸葛亮败在名不见经传的郝昭手中。因此,作者才不惜笔墨,虚构了诸葛亮复仇的一幕,让郝昭死于非命,以此体现诸葛亮的高明。

不少爱好者或许会对陈仓之战产生一个疑问:诸葛亮此次出兵的兵力达到八万余众,为何拿不下仅有一千多人镇守的陈仓呢?有人认为,此战仅仅是诸葛亮为了配合东吴在淮南一线的战斗而发动的一次牵制性作战,目的是减轻东吴的压力。因此,当得知张郃被调离荆州前线驰援西北时便主动撤军。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错误的。

以诸葛亮此次北伐的兵力来看,总计兵力达到了八万余众。这样的规模与“一出祁山”时相差无几,这就说明了诸葛亮对此战的重视程度。如果仅仅是进行牵制作战,诸葛亮大可不必调动如此庞大的兵力去围攻小小的陈仓。对于陈仓之战,诸葛亮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利用张郃所率的曹军机动兵力被调往荆州、西北兵力空虚时拿下陈仓这个曹魏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并以此为起点,威胁曹魏西北重镇长安,从而实现占据曹魏西北地区的宏大战略目标。

不过,令诸葛亮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陈仓守将郝昭依托险峻地形进行了顽强而高效的抵抗,硬是将诸葛亮的数万大军阻挡在陈仓城下。双方激战二十多天,诸葛亮想尽了各种办法,却一直无法拿下该城。

最终,诸葛亮选择全军撤退,看似因为张郃率部赶来增援,但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却是自己的军粮耗尽。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的战前准备严重不足,过于自信,自认为以自己的数万之众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易拿下陈仓,却没想到在陈仓城下栽了一个大跟头。还是那句话,内政、外交都是诸葛亮的强项,两军对垒、决胜疆场实在不是诸葛亮所擅长的。

7、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的典故

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二、典故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于是,刘邦实现了先入关中的约定。
(7)陈仓是哪个小说人物扩展资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背景由于秦朝暴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九月,刘邦在沛县主吏萧何和狱椽曹参等人的拥戴下聚众响应起义,称沛公,不久刘邦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灭秦战争结束,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为困锁可能与其争夺天下的刘邦,将巴(郡治江州,今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属四川)、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及湖北西部三郡)封于刘邦,迫其离开关中。刘邦在汉军将士急切思念并盼望早日返回故乡,有些意志薄弱又迫不及待的人已经逃跑。刘邦主动推波助澜,借势还定三秦,亲率汉军出汉中发动灭三秦之战。刘邦采纳将领韩信建议走陈仓道,决计突袭关中,东向与项羽分争天下。

8、暗度陈仓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秦末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而刘邦手下谋士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告诉他现在在巴蜀之地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8)陈仓是哪个小说人物扩展资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暗度陈仓还成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原文是: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意思是,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让敌人看,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向另一方面进行掩袭。

9、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韩信。

【释义】引申开来,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词语解释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成语典故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引申意: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陈仓,古县名,即今陕西省宝鸡市。相关谜语“夜游宝鸡城”。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
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
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按韩信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一月内修好。当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即使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一点,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陈仓的雍王章邯万万没想到刘邦的精锐部队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
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挺进到关中,站稳了脚跟,从此拉开了他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有时也可将“明修栈道”省略掉,把“暗度陈仓”单独来使用。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 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项羽闻知刘邦平定三秦,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张良早已料到这一点,于是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同时,张良还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啊。”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项羽果然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三齐诸地的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张良的信从侧面加强了“明修栈道”的效果,把项羽的注意力引向东方,从而放松了对关中的防范,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
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受封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的确,项羽杀了韩王成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10、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主人公是谁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刘邦。
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本义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与陈仓是哪个小说人物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