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中的小说如何教

1、小说的教学方法

小说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感受人物塑造,从厘清情节进入

小学语文涉及小说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还是要让学生有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在具体施教中如何把握教学方向,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小说以塑造人物为核心内容。在小说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小说人物塑造展开感知学习,要让学生通过理顺小说情节,对人物形成有形认知。

小学生大多满足于故事情节的了解,而对小说的人物感受却比较模糊。教师要从学习方法上给予一定指导,让学生明确小说情节和环境描写的目的,厘清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的关系,这样才能对人物形象有深刻感知。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积极建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7年级下册(人教版)的《社戏》,鲁迅通过描写儿时“看社戏”这件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自己童年趣事,然后引出文本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感受鲁迅对童年的眷恋。

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课文生动地再现于学生眼前。

比如7年级上册《小圣施威降大圣》(人教版)的教学。

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西游记》电视剧的相关情节,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环境。通过这些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

2、初中语文课文的小说应该怎么讲解呢?

其实可以按照小说的脉络来分析讲解。
每一篇小说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背景介绍。不管怎么样,小说都是试图通过对一个故事的叙述,来表达一种思想。初读之后概括中心思想,小说要表达什么。然后梳理脉络,找到串联起故事的主要线索,例如小说《飘》中,线索人物是主角郝思嘉,中心思想是塑造一个丰满的独立坚强,在困境中努力挣扎求存的女性形象。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郝思嘉既是主角又是线索人物。当然不是所有的主角都是线索人物,也不是所有的线索人物都是小说主角。如《祥林嫂》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而主角却是祥林嫂。因其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要通过塑造祥林嫂这样一个悲情的保守旧中国封建礼教迫害的麻木的女性形象,借以表达作者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情怀。还有的小说是以事物为线索,如鲁迅的《药》。此文中“药”有两重含义,一个是小说中的实物,拿来治肺结核的人血馒头,一则是拯救旧中国的药,即辛亥革命,因为文中,人血馒头上的血是被砍头的辛亥革命者,暗喻辛亥革命并不能拯救旧中国。全文由“药”作为线索串联,求药,吃药,吃过药病没好,死掉。
这是找到线索,之后是找主人公,主人公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载体,是全文的中心,全文所有配角,情节,细节,背景,环境等等都是为了主人公而服务的。
之后根据线索将全文划分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阶段,逐个分析。
最后细致的讲解文中所有的技巧,可以从配角、环境、背景、细节、情节等几个方面来讲解技巧。因为行文目的是表达中心思想,思想的载体是主人公,之前所提到的都是侧面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方式,还有正面描写。文章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有目的的。配角可以是正衬,反衬,推动情节发展等,环境可以是以乐景衬哀情,可以是反映人物心情,营造气氛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场紧似一场的大雪就暗示了坏人对林教头的迫害越来越严重,步步紧逼,将全文气氛推向高潮。又如《药》中那个老汉买人血馒头的时候,天是黑的,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既营造了黑暗恐怖的气氛,反映人物绝望害怕的心情,又暗示,当时旧中国的黑暗。
最后在从头到尾看一遍,做下总结,形成对一篇小说整体完整立体的印象,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小说想到了什么,自己对小说中人物的看法,对作品的租到理解,最好不拘一格,答案自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散思维,还有他们的理解能力。
如果这些还不够具体,请把你要讲的小说发上来。

3、今天,我们该怎样教小说

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这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如果教学内容出了问题,其教学的价值取向就一定出了问题,教学也就是失败的甚至是危险的。王荣生教授曾说过:“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可见,语文教学内容不清晰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并为课程专家所充分认识。小说作为纯文学体裁,是作家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载体,是作家精心锤炼和建构而以形象世界所呈现的创造产品。而“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在这么几小点里来回折腾”。这样陈腔老调、千人一面的小说课堂教师教得兴味索然,学生学得无精打采,大大地降低了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有时甚至会损害小说本身的审美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具体小说的各自特征确定出有针对性、有个性的教学内容,将用处不大、肤浅笼统甚至是错误的内容及时剔除出去,将学术界相关的新鲜的研究成果及时吸纳进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小说的热情,达到小说教学的最高目的。
一、了解学情,增加小说叙事方面的知识
小说教学中的阅读是一种学习性阅读,而不是纯粹的精神消费,所以学习性阅读需要给予学生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补充学生不懂得的知识,以助学生解读小说能力的提高。小说叙事学方面的知识,是学生所欠缺的,也是应急需“纳新”的知识,语文教师有责任去告诉学生。比如,对作品中的视角,在没有学习之前,学生是没有意识的,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学生可能会形成阅读小说时通过视角去解读或欣赏作品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第一人称叙事有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的不同,又有目击者视角和主人公视角的差异;第三人称叙事中全知视角、戏剧式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三者功能各异;叙事视角之间可灵活转换,但是不可越界。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正是以第一人称目击者视角叙事,这个人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正是这个精心选择的

4、小说阅读到底该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什么?

1、知识层次:小说的类型,小说的类别,小说的作者、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要素,小说的“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等有关的基本知识以及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

2、理解层次:课文内容,结构特点,情节发展步骤,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品析,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主题等。

3、欣赏层次: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

4、探究层次: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尝试写作小说评论,等等。

怎么教?

(一)点拨法 (问题引导法)

1、定向点拨学生思路。宝玉眼中的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指导点拨重点关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三激”和“三拳”;谢树其“你放心。”

3、捕捉疑点拨疑为明。《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如此奸猾之人怎会轻易上当。(“信”,曹操多疑)

4、排除障碍拨难为易。《范进中举》范进面对中举这么一件高兴的事怎么会疯呢?(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5、意犹未尽拨终为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蒙冤受屈被发配至沧州服刑,当时他的心情性格如何?(甘心服刑,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那他当时为什么不能奋起反抗呢?(抱着“重获生活的愿望”。)那么林冲最后火烧草料场,走上反抗之路是否违背了他的性格,显得比较突然,并且前后矛盾呢?(陆谦伙同管营、差拨放火烧掉草料场,满以为林冲以葬身火海,所以在山神庙前观火议论,和盘托出了全部阴谋。
“不禁怒火中烧,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

(二)陌生化策略   

策略一,整合。

1.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这是运气了你……“(《药》)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祝福》)

“怎么了,你?”(《荷花淀》)

(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婆子不好也只管告诉我。”(《林黛玉进贾府》

2.从文化视角解读文本意义。

程少堂“从文化视角看《荷花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

策略二:比较。《失街亭》与《资治通鉴》中的“魏蜀街亭之战” ;《边城》与《荷花淀》

策略三:迂回。

《阿Q 正传》:阿Q的“Q”字,情节角度,“Q”是含泪的结局。人物角度,“Q”是阿Q的脑袋,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小辫。环境角度,“Q”像是未庄,这里近乎封闭的只有一条河道与外界沟通。未庄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下农村的缩影,是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土壤。主题角度,“Q”还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国民的弱点,照出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

《药》:“血”“路”“鸭”“乌鸦”“花环”等意象的品味。 

(三)“叙述” 策略(从叙事学角度鉴赏小说)

1、叙事人称:《祝福》与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对比

(1)叙述人的安排有什么不同? 

(2)叙述人的不同,会给小说带来什么影响? 

(3)假如用《祝福》中其他人物代替“我”作故事的叙述人,效果会怎样? 

2、叙事结构与时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3、叙事视角

内视角:“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 (《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一人称外视角:“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孔乙己》《祝福》)

无限制视角:“全知”的作者的叙述(《林黛玉进贾府》 《荷花淀》 《阿Q正传》 《范进中举》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第三人称外视角:“作者从外部讲故事”《药》

(四)”仿演”策略

1、表演:《守财奴》“抢梳妆匣”(粉笔盒 “纵”“扑”“放”“噢,是真金!金子!” ) 《药》“茶馆谈药”(话剧)

2、辩论:”秦王与赵王谁胜?“《林教头》性格发展

3、研究性学习:“娶个宝钗做老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3、多媒体:《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雨山神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5、怎样教好小说题材的语文课文

抓住要素 上好小说课文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节选的课文篇幅都比较长,学起来难度较大,但只要紧扣小说的要素,教与学都不是很难。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鉴赏小说主要从小说的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入手去鉴赏评析小说作品。小说鉴赏的核心就是通过情节和环境来领略人物性格中美的本质,体味人物性格在发展中的美的演变轨迹,从而深刻领会生活历程的多彩和人生意义的内涵。

(一)小说人物的鉴赏评析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人物是小说构成的中心。小说作品能够引人入胜,读来能够让人流连忘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物在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中的经历。因此要对人物形象做好客观全面的鉴赏,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划分情节结构的基础上,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性。
很多小说都是通过人物活动来表现主题的,而情节就是小说人物的活动轨迹。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先把握情节结构,然后深刻把握人物现象。
例如读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高二第一学期第1课),我们可以从陈奂生上县城寻求新生活、卖油绳病困火车站、遇书记梦圆招待所等富于变化的情节走向中感受到陈奂生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变化。在情节变化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善良、淳朴、勤劳、有追求等令人轻快、高兴的进取心,也较容易看出他自私狭隘、自欺欺人,甚至还有些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这些令人沉重、慨叹的落后面。如此以来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对小说人物有一个深刻细致的把握。
2、从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一般来说对小说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各类描写来实现的。例如肖像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心理描写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行动和语言描写则可以显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3、从典型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细致入微的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它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中心思想的表达,并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4、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弄清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刻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小说的鉴赏评价主要是围绕人物展开,在鉴赏评价人物现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作品,从具体的文本材料入手去分析鉴赏,否则对小说人物的把握容易类型化,对文章的主旨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也肤浅的很。

(二)作品的现实意义分析

阅读完一部或者一篇小说,能够对作品的情节结构有个初步把握,而且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深刻的分析后,还要了解分析小说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要真正理解小说的主题意义,通过小说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尤其是那些在特别的年代诞生的小说,我们在阅读完作品后从背景入手往往能够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与初中课文中的小说如何教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