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说带入生活

1、如何将日常向小说写得有趣?

把明确的主题和主线写出来,才会让小说变得有趣。毕竟你是在写小说,不是在写杂谈或者散文就算是再脱力的日常,也总要有个贯穿性的主题把日常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话作为小说看上去不至于一盘散沙。

其实具体组成语言的文字、字词本身并不好笑,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它们才会显得有趣好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场景,遇到种种不同,但又是我们熟悉的语境,所以对于一些不乏幽默细胞的人来说。

制造点搞笑的话题,可以说一点都不困难。但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时就不同了。为了让作品不至于向不可测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彻底写崩,作者往往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展剧情。作品的设定、风格。

走向、人物形象……这些都是一开始都需要确定的,如果为了搞笑而去刻意修改,那绝对是本末倒置了,因为读者不去看小段子而来看大长篇,一定不是为了在大堆大堆无聊的剧情中寻找几处好玩的段子。

那么,是不是大长篇就没办法制造笑点了?还是说,写长篇小说要写得搞笑,对作者的要求更高?我觉得,这倒也未必。长篇小说的搞笑,我觉得有两大源头,分别代表作者的两种不同的能力。第一种,是对幽默的敏锐度。

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有这方面才能的作者,可以通过对作品细微的调整,在任何看似不可能的地方,制造笑点。举个例子,在《三国演义》中,我记得有这么一段。刘备请到诸葛亮后,说自己是如鱼得水。

然后曹操打来了,刘备让张飞出战,张飞说,“哥哥何不使水去?”这里就是作者的小幽默,如果把水换成孔明,就一点都不好笑了。这种能力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不容易。偶尔设计一个这样的小段子,并不是太困难。

相信大部分作者都能实现,但如果要长期持久地把这样的幽默进行下去,就是千难万难了。毕竟,我们的才华也好,灵感也好,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再能设计小段子,也总有用完的一天,一本书里偶尔灵光一闪。

来个点缀是不错的,但要想通篇保持,恐怕透支能力都难以持续。第二种,则是设定对立冲突、制造不和谐元素的能力。相比前一种,它看起来更麻烦,但只要找对了那扇门,我们会发现,之后就会是一片坦途。

同样举个例子,《枕上书》里面的一段:凤九只觉脸上的笑它即便是个僵硬得像冰坨子一样的笑,这个冰坨子她也快挂不住了,抽了抽嘴角道:“今日天气和暖,我觉得并不太冷,”她原本是想直言直语地道。

“不大想借这件衣裳了行不行。”但在心里过了一遭,觉得语气稍嫌生硬,愣是在这句话当中劈出一个句读来,十分委婉地道:“不借这件衣服了,行不行呢?”话刚说完一阵冷风吹来,打了个冷颤。东华接过迷谷不知从哪里泡来的茶。

不慌不忙地抿了一口,道:“不行。”忍辱负重的冰坨子一样的僵硬一笑终于从凤九脸上跌下来,她一时不知作何表情,愣愣道:“为什么?”东华放下茶杯,微微抬眼:“我救了你,滴水之恩当舍身相报,洗件衣服又如何了?”凤九觉得他从前并不是如此无赖的个性。

但转念一想,兴许他也有这样的时候,只是没让她瞧见,回神时已听自己干巴巴一笑,道:“帝君何必强人所难。”东华抚着杯子,慢条斯理地回她:“除了这个,我也没有什么其他爱好了。”凤九因为暗恋东华不得。

吃过很多亏,所以想明白之后尽量躲着他,避免和他打交道的机会,偏偏东华把厚脸皮当家常便饭,于是有了上述情节,代入到女主的心境中,是不是又无奈又好笑又忧伤?《枕上书》里类似这样的桥段比比皆是。

其实唐七也没有怎么刻意搞笑,而是人物之间迥异、对立的性格碰撞出了这种效果,只要这些人物出现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之后一切的好玩的段子,就自然而然诞生了。至此,我们已经很清楚了,想要让作品走搞笑的路线。

最关键的,就是在作品设定中寻找这样有益于搞笑的冲突元素,以此作为自己驰骋在搞笑之路上的发动机,而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的幽默天赋,随意添加一些额外的小段子进行点缀。再举个例子。

假设某人屁股后面的裤子破了个洞,如果这人是一贯作风严谨、时刻板着脸的老教授,大家一定会哄然大笑,但如果这是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虽然洞还是那个洞,却一点都没有搞笑元素存在了。

2、一人看书不管是什么书都有很强的带入感是怎么回事呢?

读小说代入感很强?这可不是好事!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阅读某本小说时,代入感特别强烈,有时甚至觉得作者写的就是自己。

读者会发现自己的情感历程,和主人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时甚至一模一样。

于是,读着读着,读小说的人和小说中的主人公逐渐融为一体,读者把自己彻底地代入到了小说的故事中。

在我看来,读小说有点代入感是正常的,因为人类的感情是共通的,否则也不会有共鸣一说。但是,如果阅读的代入感太强,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我试着从作品和读者两个角度简单聊一下这个问题。

从作品方面来说,网络小说与严肃小说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在于距离感的处理。

网络小说,尤其是意淫类小说,讲究取消距离感,增强代入感。如果你去搜索网络文学写作技法,肯定有一章是专门教你如何营造代入感的。

意淫类小说的目的就是让你代入,让你沉浸,让你一会儿当霸道总裁,一会儿又当修仙高手。

严肃文学不一样,它讲究的是距离感,而不是代入感。

就像美学大师朱光潜举过的一个关于海雾的例子。有一次他坐在轮船上,遇到了浓浓的海雾。海雾使得能见度变得相当低,一时之间船长和水手们都感到很担忧。

如果你当时正身处这艘轮船之中,你所能感受到的恐怕只有恐惧与慌张。

而那些站在岸边看海雾的人,他们的感受是和船员完全不一样的。看着浩渺的海雾,他们可能会觉得气象万千,认为大自然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这就是距离感所造成的感受的不同,你身处其中,海雾对于你就是功用性的,它对你造成了威胁;而当你拉开距离欣赏,海雾就是客观性的,它能带给你美感。

法国艺术家杜尚曾经把一个男性小便器带到了一个艺术展上,并取名为《泉》。平时,小便器就是功用性的,谁也不会去欣赏它。而当它被放置在艺术展上时,观众就会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它。

好的文学理应是有距离的,因为它需要让读者实现审视与自省,而不是让他们沉迷于故事情节。

从读者方面来说,有一些读者,他们并没有在主观上想要代入到小说情节中去,只是因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某本小说的情节实在是太像,从而导致了客观的代入。

还有一些读者,他们就是喜欢代入感,他们读小说的目的正是追求这种代入感。因此,这些读者会主动寻求一些代入感强的小说来阅读。

所以说,如果你只把读小说当成一种消遣与意淫,那追求代入感也没什么值得指摘的。而如果你希望能通过阅读小说更好地充实与提升自己,那么请警惕代入感,因为过度的代入感会让你丧失思考的能力。

关注《有书有影》,只推送我看过的书。你要是喜欢,就多了一本可看的书;你要是无爱,就避开了一本讨厌的书。

3、读小说的好处或者小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每一部入人心的小说都是一部纸上电影,小说里面有为人处事的道理,亲情,爱情专,友情,都会属在小说里呈现,我们可以从书中去揣摩对待每一份感情的角色心理,评判对错,从而联想自身,我们也会在小说里看到人们的感动,遗憾,相聚,分离等一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代入角色后,我们也会时而欢喜,时而悲伤,这也是体验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所以,小说带给读者的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读者的阅读理念,小说定有天马行空,如果沉迷于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场景,就容易迷失,所以,看小说,要汲取的是积极的方面,至于那些完全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佩服一下作者的想象力以及笔法,看过就算了。我是个写小说的,每一部好的小说都是作者用心努力凝结出来的作品,需要我们去尊重!

4、写小说时候该怎样把自己融入小说中?

想象自己是小说里德人物,遇到事情或者什么的自己会怎么做。想象一下,这样写起来容易些。

5、小说如何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展示生活气息的?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小说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结构完整而富于变化,每个人物故事自成系统,但又环环相扣;语言极富口语化和表现力,通俗明快,简炼准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6、怎么让小说有代入感

文字作品不仅仅需要“代入感”,需要“带入感”,更需要“贴切感”。前面两者让人天马行空,看见真实所不能看见的;后者让人品尝甘甜,除了埋怨,也要有更多感恩。这才是文字作品中,所有作者写手需要给广大读者负起的责任,而不是一昧的只把读者当作顾客,埋没情感。
代入感这个概念最初就是针对网络小说而提出的。因此这个概念在青年作者间流传开来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网络时代造就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这种概念的提出也反映出网络小说本身“事实感”的不足和对“吸引力”的高要求。因此,讨论代入感这种概念,也将其放置于网络小说或类似于网络小说的创作比较恰当。

大家普遍认可的“代入感”的意思有两种,一是能让人感同身受,二是能让人身临其境。

这两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代入感”所营造的效果的。

让人感同身受的代入感,是说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塑造的环境、孕育的情感与读者自身的经历具有重合,能够引起读者的熟悉感和共鸣。

说白了,也就是写得要真。这种真实感并不一定是事件和世界观的真实感,而是事件本身和个中的角色反应、遭遇与感情的真实性。例如写成长,写中二少年的迷茫,写了无梦想之人的迷茫和跌跌撞撞,写恶人欺凌善者,写不被理解,写与父母的矛盾,写你我家庭的差距和带来的不安,写追妹不得的痛苦……

这些情感状态与经历并不一定要在现世才能还原,架空世界里同样也会发生,因为这都是植根于人本身与人与人间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就是还原现实中人会遇上的欢喜哀伤、迷茫醍醐。通过相似地经历或环境或感情塑造,获得读者对故事的认同感,给予读者有人与它相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推动故事的发展,从而满足读者的情感期待。

一方面故事的发展要合乎人情世故的逻辑。不能生拉硬套,非得弄出大喜大虐,不然读者就瞬间出戏了。另一方面要能够满足读者的潜在期待,例如主角能不能赢,这对情侣能不能在一起,恶人最后有没有得到惩罚,等等。

让人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说故事所描述的情节、塑造的环境、编排的剧情、人物的反应等符合作品世界观及设定的总体基调。很多作者都喜欢为自己的作品塑造宏大的世界观,并且各种设定都设计得非常精细。但是有一些作者一方面设定做的很爽,另一方面实际创作过程中却并没有活用这些设定,或者并没有在设定框架间编写“合理的”故事。

有不少作者沉醉于构建庞大设定间,却忽略了自己搭建起的这些设定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从而造成了实际成文过程中某些设定被忽略、被弱化,或是整个故事叙述并不符合设定隐含的内在发展逻辑。抑或是作者创作只为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或是对某些情节的钟情,从而使剧情的发展缺少令人信服的逻辑,节奏不恰当。

这就要求作者写符合小说设定的故事,强弱对抗、阵营区分、人物立场、成长轨迹都应该在设定的框架之内,并且主人公的剧情与经历也应该依循这个框架的一般法则。与“让人感同身受的代入感”结合,推动剧情的发展。

代入感是网络小说作者和游戏开发者非常关注的一项创作指标。它以满足并吸引受众为第一要义。它就是要求作品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让读者参与到故事中去感受,甚至是在感受作品的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地步。从而使读者能够持续投入到作品之中,并且为了获得作品后续的剧情或获得更好的体验而付费。

它强调作品合乎设定逻辑与受众情感期待的“事实感”,通常通过还原受众可能普遍存在的经历或情感等方式实现。
因此,代入感并不是要求“我”就是“他”,也不是要求对话里要做到化为某个人。代入感强调的是更高层次、接近作品全局的努力。它要求的是整部作品的“事实感”。它不是说要作者非得变成里面的某个人,而是要求作者在塑造角色和构架剧情的时候,如果以现世为舞台,就要写的真实,如果以架空设定为舞台,就要写得合理。能够让读者随着作品发展的逻辑和节奏,寻得一种熟悉感或是事实感,逐渐沉浸其中。

至于“简练到位”如何培养,那就是另一个独立的问题了。在一个问题下面又涵盖了另一个不相关的问题不是知乎的正确用法,这里也就不展开了。

最后还是说一句老生常谈的题外话,写作是实实在在的练出来的技能,坦白来说,我并不认为这样的提问和获得的解答能够对写作者的创作提供多少帮助,仅仅是一个层次比较低的参考。最后还是得回到实际动笔这件事上,在不断地写作中修正自己的感觉和手法,末了自己学到的和当初听到的,或许都已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个人并不推崇在创作中特别关注某一个概念,或是以某一个概念去要求创作。特别是这些并没有明确定论的概念。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讲钻研这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还不如在实际的文本中设置具体的写作目标。或是在创作完成之后回头重新评估作品在营造上面的优劣,再来评价人物塑造、剧情节奏、代入感这些方面是否做得好。

7、写小说怎样让人身临其境?

写小说要让人身临其境,要做到这三点:一、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二、根据题材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三、要下功夫写好细节描写。以上三点做到了,自然会身临其境。祝你写作愉快!

8、如何让自己的小说有极强的代入感,从而营造出真实感

要有好的代入感,就是要令读者能够找到一个舒服的方式看一个舒服的故事。回 熟悉,需要,这是代入感中最答常用的两种技巧。 给读者一个他们熟悉的主角,给读者一个他们向往的主角,这就是人物的代入。
需求有高低之分,越低的需求,受众就越广。要写出最多人喜欢的作品,就围绕着最多人需求东西来立意。 小白文就是基于此发展起来的。
另外,需求是可以引导的。有些需求原来读者并不需要,但是他一旦融入你的故事中,会被感染或影响,并逐渐认同了这种需要。 这是高水准的作品。

与如何让小说带入生活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