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小说之悬念设置

1、设置悬念有几种方法

设置悬念五法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设置悬念,实际上就是平时所说的“故弄玄虚”,特指把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设置悬念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只简单地介绍五种:倒叙法、疑问法、误会法、巧合法、省略法。
1.倒叙法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先写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无人关心,无人过问。这就造成了悬念:祥林嫂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她是怎样一个人?她是怎样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去了解事情的原委。于是下文叙述了她大半生的生活片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2.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例如《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一怀疑不无道理;这一疑问形成了悬念:敌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要林冲钻?布下了什么陷阱让林冲跳?看罢后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派林冲看管草料场,是想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侥幸逃出,也难逃死罪。其用心之险恶、歹毒,令人发指!
这一悬念的设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3.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再如《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这一次次的误会便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故事波澜起伏,曲折跌宕,读来趣味横生。
4.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写记叙性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的确,在编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而主要的有两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与不期而遇的巧合。
例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有篇中学生习作《没想到竟是这样》写了这样的情节:内向、文静的女生梅子,以“木梅”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木瓜”的boy。由于上课时想着“木瓜”,梅子走神了,并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通。当天放学后,梅子与“木瓜”相约各拿一张卡通画在公园见面。两人一相见,“木瓜”一脸窘相,而梅子“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喊出一声:‘老师好!’”该文以巧合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了波折,读来饶有趣味。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
5.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也是设置悬念的方法之一。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读者读到这里也不免要为林冲的处境和命运担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2、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介绍

有悬念、有矛盾、有波澜,才会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星。写作悬念手法怎么运用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技法点拨】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写作中把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巧妙地做个提示或暗示,但不马上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造成某种期待,使读者非看个究竟不可。设悬念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把比较平淡的情节写得跌宕起伏、生动有趣。如名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就运用了设悬念的技巧。

潜入海底

济宁一考生

有一天,我的眼睛瞎了。我戴着墨蓝色的镜片,手里拿着根细细的木棒,不停地摸索着,在繁华的街道上。问题是,我的眼睛为什么瞎了?我问自己。

在这之前,我想说明当时我还没瞎的时候,我能看见许多东西。我看见了许多美丽奇异的画面:凡·高画的向日葵、鸢尾花、常青藤永远在生长,并且那样艳丽。当时,我以为我看见了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之一。接着,黑夜里的百合——奥菲丽娅在长河中穿行,美丽地幻想着,我感到了无比的美好和幸福。当我看到毕加索那奇异的画时,我觉得我见到了珍宝,因为画面总是像小孩子画的那样有趣。我暗自为自己感到幸福,认为自己还有许多像这样美丽奇异的幸福没有得到,于是,我整天在街上寻找着我的那些幸福的画面。

突然,看见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在打斗,好像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打斗,我内心产生了恐惧。还没来得及处理,便看到全城的人倒在了地上,血,嘶喊,肢体,燃烧的房屋,疑惑,胆怯布满了整座城市。后来,人们把这些叫作“战争”,在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中,天使倒下了,恶魔踉跄着站了起来。恶魔对我说,它要赐给我黑暗,于是,它把我的眼睛刺瞎了。

现在,这个瞎的人就是我,我每天在街上摸索着什么。黑暗让我感到我丧失了原有的幸福。原来,凡·高的向日葵、鸢尾花、常青藤不代表永远生长的快乐,让我感到的是一阵阵疼痛、憋闷、抑郁。美丽的奥菲丽娅原来是因为疯了,才会这样睡去,黑暗刺破了她那幸福的气球,我感到那平静的河水霎时变得波涛汹涌——呼喊着。毕加索的奇异变成了他的“变态”,原来画上竟是些牛头人身,鬼里鬼气的“怪物”“色块”和那些猥亵的、幸灾乐祸的东西。这些让我感到眼睛剧烈地疼痛着……我茫然无措,手里还紧握着陪我摸索的木拐。

我一不小心,跌进了很深的水里,我看不见周围,但眼睛里出现了像海水一样的蓝色,一丝丝和平的气味向我飘来,像是一只只善良聪明的海豚在亲吻我的脸蛋,又像是无数可爱温顺的泡泡在吻我。我好像与它们轻声交换着秘密,慢慢地我们潜入到了一个很深很远的地方,我想我到了海底,取下墨蓝色的镜片,我看见了天使还活着。美丽的幸福原来要等到我们潜入和平的海底才能获得。

得分点

这是一篇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小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想象社会的美好,让小作者感到幸福;而战争的丑陋,又让小作者感到痛苦。文章不仅仅于此,还拓展深入了一步,写出了“美丽的幸福原来要等到我们潜入和平的海底才能获得”的`深意。

借鉴点

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这篇作文给我们的借鉴点之一。作者委婉地把战争中的各种丑陋现象,巧妙而形象地化为“刺”,以至于刺“瞎”了“我”的眼睛,从而有力地鞭挞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丑陋现象。

延伸运用

黑暗、寻找、摸索、困惑、现实、战争、梦幻等。

例文展示

城中有个三台山公园,树木青葱,满山苍翠,是个晨练的好去处。我和老张就是在此处认识的。

看他第一眼时,他正背着一块石头拾阶而上,我感到惊奇,五六十岁的年龄,锻炼的强度这么大,受得了么?我忍不住问他,爬山已让人气喘吁吁了,您还背个石头?

他诡秘一笑,说:“也是锻炼身体。”我再问,他又说:“等有一天我把石头背上山顶才告诉你。”

我为了解开悬念,每天看着老张浑身流汗,一步步吃力向上爬。

老张的样子和从前小说描写的工人形象很相符,脸是古铜色的,四肢粗壮,胸肌发达,虽然上了年纪,两鬓斑白,可是肌肉仍然粗壮饱满。一问,果然是工人。他说他是农药厂下岗的,目前开个三轮电瓶车给人运货。他说,儿子在外地工作,他得把自己和老伴照顾好了,才是对儿子最大的支持。

把一块五六十斤的石头背上山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老张先把石头背上山腰,就已累得不行。他歇歇力,再把石头背上山顶。下山时,他再把石头背下去,第二天清晨再开始。

日子像流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走,老张的进步也是明显的。老张说,现在多流点汗,以后麻烦就少了。事情并不按预料发展。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老张突然不来了。看着摆在山脚下的石头,我想,老张是不是放弃了?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老张兀然坐在山顶上凉亭下的条凳上,冲着我笑。他的脚边是那块石头。一个月不见,老张瘦了不少,他说妻子住了一个月的院,他服侍了一个月,还上了趟九华山求菩萨,妻子才出院。此刻,老张是快乐的。整个三台山的早晨,都被老张的笑声感染。老张用脚磕磕脚边的石头,呵呵地笑着,不晓得怎么搞的,好像菩萨在助我,我今天早晨一背就把它背上来了。

关于背石头上山顶的秘密,原来和老张的妻子有关。妻子瘫痪在床二十多年,一直是老张背上背下,背进背出,原来住在平房里倒也无妨,可是两年前平房拆迁了,他租了一个一楼暂住。还迁房安置在三楼,眼看还迁房快交钥匙了,这给他出了个难题,自己年龄大了,还得把老伴背上背下,因为他一直有个习惯——用轮椅把老伴推着在阳光下走走,这对她的身体有好处。

于是,半年前,他拿块石头来练,背石头上山顶,在他的预想中,这仿佛是背着老伴上下楼的模拟和提前练兵。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把石头背上山顶,这样背起老伴上下三楼就没有问题。

这个清晨如此美好,晨风,绿树,旭日,朝雾……这一切都围拢和包裹着晨练的人们。

眺望远处烟波浩渺的长江,我们谈着世间的真与善。老张憧憬着搬了新家后,还能像以前一样,把妻子背上背下,推着妻子的轮椅,在阳光下散散步。

风在山顶上吹来吹去,只有石头在幸福中静默。

【评析】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巧设悬念:老张为何“背石头上山”呢?在行文的前半部分没有交代,老张本人也说:“等有一天我把石头背上山顶才告诉你。”这样使读者产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心理冲动。后文直到老张把石头真的背上山顶时,谜底才揭开。原来老张是为了能背着老伴上下三楼而锻炼,为更好地照顾瘫痪老伴在努力。这是怎样情真意切的自觉行动!人物的情感蕴涵在平静的叙述中,加之文末景物的烘托,自然升华了文章主旨。

3、一碗阳春面小说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

一碗阳春面小说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是起悬-垫悬-释悬。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一碗阳春面》文章开篇起悬,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是垫悬。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释悬。悬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者中间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引起读者某种强烈期待或热切关注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欲罢不能,沉浸到作者创造的情节中去。

4、一碗阳春面中品味小说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是什么

以特定动作为悬念

⑴第一次吃面

母子三人为什么合吃一碗面?孩子的父亲为什么没有来?

这一情节使读者的好奇心顿起。

⑵第二次吃面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三个人,同样的打扮,同样的行为,更让人好奇,这母子三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这一情节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迫切地想知道事情的原委,这从小说的构思的角度来说,就叫蓄势。

⑶第三次吃面

读者终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可“去脉”如何呢?这可敬的母子三人通过积极奋斗会换来美好的明天吗?人们对母子三人的命运由好奇转为同情、关注,可在以后的十多年里,这母子三人始终未再出现。那么,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还会来吗?

小说至此再一次蓄势,为第四次吃面——高潮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⑷第四次吃面

母子三人终于重返北海亭面馆,这时他们已经完全战胜了厄运。小说在欢笑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2、小结:

本文以母子三人吃阳春面为线索,将各部分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小说的每一部分作者都精心构置了悬念,不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当读者的好奇心被撩拨到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原委,同时又引起了读者的同情,更加关注母子三人的命运,从而又造成了悬念,再一次蓄势,最后母子三人终于完全战胜了厄运。因此,全文情节可以说是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与如何写小说之悬念设置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