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些好看的古代言情小说(又要求的哦 又分的)
知己!我跟你的要求差不多,给你推荐我看过的小说
醉玲珑(争夺天下)
帝王业(争夺天下)
其实我也不喜欢看悲剧,但是有时人家悲剧写的就是好,呵呵...《云中歌》在我看来有点悲,但是感觉很好的
有没有看过《歌尽桃花》和《多多益善》,圆满大结局,风格挺幽默的,看起来比较轻松,先这几个吧,不给你瞎推荐了要是我在看了好的在告诉你
再补充个我最喜欢的明若晓溪的《烈火如歌》超赞!!!!
2、金银岛小说分析
座落于古巴的一个美丽岛屿——青年岛,如今是古巴的特别行政区。过去叫金银岛。在西班牙漫长的四个世纪殖民统治岁月里,这里是举世闻名的加勒比海盗呼啸聚众的天堂,那些逃犯和海盗在海上到处流窜,追击西班牙运输金银财宝和商货的船只,把抢来的金银财宝和商货运到这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藏于神秘的山洞里。金银岛因此得名。
孩童时代读过《金银岛》的人,比《鲁滨孙漂流记》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金银岛》是19世纪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的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吉姆·霍金斯是一个10岁大的小男孩,他们家在黑山海湾旁开了一家名叫“本卜舰队司令”的小旅馆,以此维持全家的生计。有一天,旅馆来了一个脸带着刀疤,身材高大、非常引人注目的客人,他让人叫他比尔船长。
船长常常会没完没了的唱一首古老的水手歌:
十五个人躺在死人箱上——
哟——嗬——嗬,来瓶朗姆酒!
酒和魔鬼让别人送了命——
哟——嗬——嗬,来瓶朗姆酒!
小吉姆非常喜欢听比尔船长讲故事。海盗被吊死、双手被绑蒙眼走跳板、海上风暴、遍地尸骸的西班牙海岛巢穴等等十分凶险的故事。每次都让小吉姆又爱又怕。这也为平静的乡村生活增添了新鲜刺激的话题。
没多久比尔船长因为饮酒过度,加上昔日的海盗同伙寻仇上门,受到惊吓突然身亡。小吉姆无意间发现了比尔身上带着一张藏宝图,那是海盗们千方百计寻找的,往日海盗普林特船长遗留的藏宝图。小吉姆把它交给了兼任地方法官的大夫。于是,金银岛寻宝夺宝的历险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据说,这部小说是史蒂文森得到过一张海图,引起了他的幻想,从而写成的故事。
比尔船长临死前告诫小吉姆,要随时警惕有个“独脚水手”。法官和村长买下了一艘漂亮的纵帆船,带着小吉姆一起出海寻宝。心怀不轨的海盗们乔装打扮,混在水手堆中上了寻宝船。他们的组织者正是阴险诡诈的独脚水手,此时,他的化名是高个子约翰·西尔弗。
在这次极其凶险的寻宝航程中,躲在大木桶中的小吉姆,及时发现了海盗们群体叛乱的阴谋。但是,由于海盗的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小吉姆和村长、法官一起,机智的同匪徒们周旋。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险恶。小英雄吉姆屡建奇功,终于化险为夷。小吉姆还分得了他应有的一部分财宝返回了家乡。
探险航程结束了,但是,给孩子们留下的梦想,却是絮绕不断,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50—1894),英国文坛“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工程师家庭,就学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当过律师,不久改行从事文学创作。他自幼体弱多病,多病的身体迫使他不断地选择气候适宜的居住地。他先是去了夏威夷,不久又南迁。狂风,暗礁,断裂的桅杆,满怀敌意的小岛,这都是他游历的组成部分。最后,他定居在索摩亚岛上,并与当地的土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44岁时,一次意外的脑溢血熄灭了他天才的火花。当地人把他的墓地建在海边峭壁上,那是他最后安息的地方。墓碑上镌刻着史蒂文森自己创作的永恒诗句:
长眠在这里,
他的归隐地;
远航者的巢,
海上来休憩;
射猎人之家,
山林永安息。
史蒂文森在短暂多病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散文、小说、诗歌和游记,其中尤以惊险小说最为著名,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新天方夜谈》、《金银岛》(又译作“宝岛”)、《诱拐》、《化身博士》等。他善于描述新奇浪漫的冒险故事和历史故事,常常通过曲折的情节表现英勇、顽强、正直的好人如何战胜狡诈、贪婪、残忍的恶人。他的文笔优美简洁,具有高度的戏剧效果。他的书虽然不是专门为孩子而写的,但孩子们都非常着迷。
他还创作过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是维多利亚时代最经典的儿童诗集之一,诗歌中充满了童心童趣,映照了他童年时代的种种向往。
冒险 占有 欲望——浅析斯蒂文生《金银岛》中的帝国主义的气息
邓荣
内容提要 《金银岛》(1883,又译《宝岛》)不仅是斯蒂文生的成名作,也是他全部著作中流传最广的代表作。《金银岛》虽是斯蒂文生丰富想象的产物,但不少地方受到笛福、华盛顿·欧文、艾伦·坡、金斯莱等前辈英美作家的影响。无可否认惊险小说历来拥有大量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传诵和喜爱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的,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在构思布局、渲染气氛、刻画性格方面的卓越技巧。与此同时,作品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所固有的特征,即不仅反映了处于上升中的资本家的勤劳、艰苦、冒险的精神,还流露出浓重的帝国主义气息——霸权、殖民、掠夺等等。因此,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来讲,《金银岛》既是一部反映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开拓者的小说,也是一部透露出浓烈帝国主义气息的小说。
《金银岛》(1883,又译《宝岛》)不仅是斯蒂文生的成名作,也是他全部著作中流传最广的代表作。关于本书的成因,颇有戏剧性的因素。最初,三十一岁的斯蒂文生在陪他的继子(即本书题献中所说的那个“美国绅士”劳埃德·奥斯本)作水彩画时,花了一幅海岛的地图,由此引起种种联想,终于写成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探险故事。小说的情节虽是作者丰富想象的产物,但不少地方受到笛福、华盛顿·欧文、艾伦·坡、金斯莱等前辈英美作家的影想。无可否认惊险小说历来拥有大量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传诵和喜爱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的,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在构思布局、渲染气氛、刻画性格方面的卓越技巧。[1]在《金银岛》如此多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体现了其时代所固有的特征,即不仅反映了处于上升中的资本家的勤劳、艰苦、冒险的精神,还流露出浓重的帝国主义气息——霸权、殖民、掠夺等等。其中,作品中的帝国主义气息是本文所要讨论和探求的重点。当然,在具体分析和探求作品之前,笔者以为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本部作品的大体内容作简单了解,因为这些对下文的进一步探讨无疑是有助益的。
斯蒂文生的于一八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2〕这一时期正是英国资产阶级的迅速壮大期和在全世界的疯狂掠夺的上升时段。斯蒂文生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土木工程师,在灯塔建筑方面成绩斐然,十分希望斯蒂文生长大后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一八六七年,斯蒂文生秉承父亲旨意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其实他从小就对文学情有独钟。斯蒂文生曾回忆道:“我整个儿童时代和青年时代一直在为一个目标忙着,那就是练习写作。我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两个本子,一本是阅读的书,一本是写作的本子。”因此入学不久,他便向父亲要求改学文学,结果未获批准。作为折衷,父亲让他改学法律。一八七五年,他通过毕业考试,成为了一名律师。但他对文学的热情没有丝毫减退,即使在受理诉讼案件时,仍抽空从事文学创作。一八七八年,斯蒂文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游记《内河航程》。一年后,又出版了《骑驴漫游记》和《人与书散论》。从此,他放弃律师业务,潜心写作,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随笔、小说和诗歌,其中有许多已成为英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一八九四年,年仅四十四岁的斯蒂文生突患中风,病逝在太平洋南部的西萨摩亚的首都阿皮亚并葬在当地一座能俯瞰太平洋的高山上。他的墓碑上铭刻着他亲自撰写于多病之秋的一八七九年的一首著名《挽歌》。关于《金银岛》的情节内容——这部著名的小说,叙述了一个海岛寻宝的冒险故事。少年吉姆是本葆将军旅店的小主人,他心地善良、活泼机智,而且充满了好奇心。有一天,一个自称为船长的古怪客人光顾本葆将军旅店,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先是黑狗的神秘出现,接着是瞎子皮尤的不期而至和老船长中风而死,然后是一群海盗呼啸而来。在检查老船长遗物时,小吉姆无意中得到一张藏宝图,他飞快的跑到庄园,将此事告知李甫西医生和乡绅特利劳尼先生。医生性格沉稳、为人正值,乡绅慷慨豪爽,但容易马虎轻信,当他们看到藏宝图后,便决定带着吉姆出海寻宝。由于乡绅轻信的毛病,不小心将此行的秘密泄漏,结果招来一群海盗做船员,伊斯班袅拉号一起航,就意味着危险之旅开始了。“独脚厨师”西尔弗是这海盗的头,他为人体贴周到,态度和蔼友善,竟然把一向以胆大心细著称的李甫西医生都给蒙骗住了,以为他是好人。其实他却有时凶残,有时温和;有时充满暴戾之气,有时又颇具绅士风度;有时沉稳冷静,有时又贪生怕死,最后甚至抛弃属下人。人性的善良、邪恶与贪婪,在他身上显露无疑。在航行过程中,他明着做人给医生看,暗中却抓紧拉拢其他船员,偏巧,这事又被小吉姆无意中听到,立即报告给医生他们。一场殊死的搏斗就开始了!作品中有波涛光涌的大海、机智勇敢的少年、凶恶狡诈的海盗以及一份神秘的藏宝图。围绕着这份藏宝图,少年吉姆一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故事情节惊险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这也是《金银岛》历经百余年后,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至今,它仍以其独特的风姿,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少年儿童。下面,本文将试从作品创作的因由及背景、人物的形象塑造以及作品的时代的思想倾向等三个方面来对这部小说中的帝国主义气息作初步解读。
一、作品创作的因由及背景——帝国主义的迅速发展对于金钱和财富渴求
从18世纪初的《鲁滨逊漂流记》开始,凡是英国作家写的涉及英国人在海外旅行、冒险、探险以及其他经历的文学作品都难免有文化帝国主义的印记,充满了欧洲文化至上和帝国有理的观念。英国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就是在这样的文学传统中继承了帝国意识和殖民意识,在众多浸透着殖民主义话语的文本的建构下,形成了一种连作家本人也未意识到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建构了无数帝国神话和殖民地意象,虽然他们的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反殖民主义的倾向,但他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维护着帝国的殖民统治。到了19世纪,英国资本帝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膨胀,以此相适应,帝国作为一种文化镜像在此期的文学中无处不在,而走向了文化帝国主义。几百年来,帝国话语在英国社会不断发展、流传、接受,逐渐在英国人意识深处构建了关于殖民地、关于东方、关于非西方民族的社会集体想象。欧洲中心、西方先进、白人优越等观点,是支撑这个社会集体想象的重要支柱。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新的资产阶级为了开辟产品市场,开始积极地向外拓展殖民地,一方面从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另一方面倾销工业产品到殖民地,配合这种殖民化侵略的同时,是其文化思想、宗教等形式的不断向外扩张,以增加它的影响,扩充其势力范围。从现有的文学作品里,如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巴兰坦的《珊瑚岛》及本文所探讨作品《金银岛》等,我们可以读出这种扩张轨迹1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充分意识到敢于冒险和不断占有积累的重要性,它可以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新生活的天地。还有,这种欲望和冲动也触动了英国人挣脱外来势力的干预繁荣民族自立意识,即他们要与强权国家平起平坐的愿望。于是他们跨出国门,走向海洋,去争夺海外霸权,这是建立英帝国的第一步。民族国家的确立对英国人而言是合理的选择,但民族国家向外再跨出一步,就走出了帝国与殖民的不归路。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外,传播上帝的福音,对金银财富的追逐,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新君主制的建立,也构成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动因。金钱和财富对帝国主义具有极大的诱惑.他们的足迹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干着各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的形象代言人大海盗英格兰船长“到过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印度的马拉巴尔,南美的苏里南,北美的普罗维登斯和苏格兰的波托贝洛。”他们每到一地,就将它纳入大英帝国的版图,将英国国旗高高升起.在金钱面前,除了贪婪,人们忘掉了一切,连吉姆的母亲一位原本懦弱的妇女“也不愿放弃金钱”、“我们即使丢了性命也要把那箱子打开,我要那本该属干我们,属于吉姆的钱。”(《金银岛》27页)〔3〕只要占有了金钱,不论是何手段掠取的,在人们的眼中都成了英雄,甚至横行霸道的大海盗比尔,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年轻人“对他作出毕恭毕敬的样子,称他为真正的老航海,了不起的老水手”。还说英国之所以能在海上称王称霸靠的就是他这种人。(《金银岛》7页)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批富有冒险和占有欲望的资产阶级开拓者
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优劣是一部小说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当然,本部作品《金银岛》来说,它的人物形象不仅个性鲜明、思想丰富,而且在他们身上还反映出具有帝国主义气息的资产阶级开拓者的冒险和占有意识。一个文本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不只是由它产生时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而是随着新的批评话语的产生不断地得到解释。在早期的文学批评中,人们常常从美学、冒险精神、浪漫主义等角度出发去欣赏小说《金银岛》。然而帝国主义理论批评的兴起则使批评家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欧洲经典文学文本中复杂的阶级和种族压迫问题,他们开始意识到英帝国主义时期的文本带有明显的种族偏见。因此,当我们用帝国主义的理论来重读经典小说《金银岛》时,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学经典所折射出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内涵。过去读斯蒂文生的《金银岛》以及巴兰坦的《珊瑚岛》时,看到的是少年儿童在荒蛮的岛上的冒险故事。如今不同了,我们看到这帮十几岁的白人孩子,也学着他们的父辈,以优越人种的姿态,在殖民地干出种种的“英勇”的冒险,探险的事迹,并把当地土著人或者水手、船员、农夫等看成是未开化的野蛮人。这些小说中所倡导的冒险精神正是殖民主义者所提倡的。小说的主人公吉姆·霍金斯还是个孩子,但很小时就协助父母在海边经营一家小客栈。某一天,客栈里住进了一位粗壮的疤脸男人—海盗比尔,他脾气暴躁,行为诡秘,不久就因为酗酒而中风死去,身后留下一张海盗佛林特埋藏财宝的地形图。一些海盗全副武装闻风而至,不想,藏宝图却被吉姆抢先拿到,交给了颇具声望的医生,也是当地的治安官利维西和乡绅特里劳尼。为挖掘宝藏,特里劳尼在布里斯托尔定做了一条大的帆船,招募了船长,水手和厨子等人,与利维西医生和吉姆一起动身出海,向荒岛进发。腿厨子希尔弗及一大批水手是蒙混上船来的海盗,他唯利是图,奸诈狡猾。为了讨得吉姆的信任和医生、乡绅等人的好感,总是装出一副温良谦恭的样子。一次,他跟几个海盗水手在船舱里密谋杀害医生等人,独霸宝藏,不料被躲在苹果桶里的吉姆听到,告诉了医生等人,于是,船上暗自形成了代表“恶”的希尔弗派和代表“善”的医生一派医生利维西足针多谋吉姆机智勇敢。和以希尔弗为头领的海盗水手在帆船及荒岛上展开了一系列的较量,最终医生一派在经过一番苦战、牺牲数人之后战胜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希尔弗一伙,载宝而归。这当中具有丰富形象的人物有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的小吉姆;有为人两面三刀、心狠手辣,却又善于用脑、随机应变的“独脚海上漂”——约翰·西尔弗;有沉着冷静、经验丰富的斯摩列特船长;还有乐于助人、小心谨慎的李甫西大夫等,他们虽在作品中分属“善”与“恶”的两方,但是他们身上却具有本质的共同点:冒险和占有的热望。他们是帝国主义思想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三、时代的思想倾向——对帝国主义殖民和扩张的崇尚与期许
纵观世界近代史,它就是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战争史、侵略史,是对第三世界人民的剥削、抢劫史。这在《金银岛》中体现很多。斯蒂文生生活在19世纪,而此时正值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时的趋势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而蔚蓝成风,并且愈演愈烈。它们已不满足于原先的拓垦精神,转而进行殖民掠夺,他们开始发动战争,对殖民地人民大肆烧杀抢掠。斯蒂文生通过少年吉姆的话语将史买在这里清晰地再现二他写道:“这堆财宝在积聚的过程中流过多少血和泪,有多少坚固的船只沉人了海底,有多少英雄好汉被蒙着眼睛勒令走板子,有多少炮弹从空中呼啸而过,还有多少凌辱、欺咋、残忍和暴虐。金钱和财富对帝国主义具有极大的诱惑。他们的足迹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干着各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在《金银岛》中对普通船员、黑人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关西方强权的话语,这也就折射出爱德华·赛义德在其《东方主义》对殖民主义的解构和批评。我们知道帝国主义批评这一文学理论的确立和被人们的广泛接受始于《东方主义》这部著作,它着意解构欧洲自15世纪以来在长期的殖民主义历史中形成的“西方中心” 模式以及这一模式所建构的关于东方的知识话语在赛义德看来,“东方主义”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一种殖民逻辑的产物,这里的“东方”不是地理方位上的东方,而是西方人在想象中一厢情愿的构造。西方人认定每一种文化在价值上有高低之分,而价值高的强势文化必将合理合法地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进化的链条上击败低价值的弱势文化,并取而代之二西方文化就是他们想象的“中心文化”,其它文化则处于“边缘”。赛义德指出,西方的关于东方的知识话语充满了作为“他者”的东方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是一种扭曲了的想象,离东方本土的真实性相去甚远。这种被构造出来的东方作为西方主体的神秘他者,充满了化外色彩:原始、愚昧、落后、野蛮、肮脏,集一切反面因素之大成。他认为,西方主流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总是一与帝国主义统治有关,而东方主义的形成过程和知识本身无不散发出一种帝国霸权主义的气息。〔4〕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在这里完全可以将《金银岛》归属于帝国主义小说类。〔5〕《金银岛》虽然在体裁上是一本探险小说,然而生活在大英帝国维多利亚王朝盛世的斯蒂文生所想象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带有英帝国主义向外扩张的勃勃雄心和作为强大的宗主国臣民在身份和道德等方面的优越感。本来在16世纪末之前,西班牙、葡萄牙已垄断了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订立协定将整个世界殖民地加以划分,英国的海上贸易只能依靠走私和海盗行为。1588年英国在海战中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才为英国的殖民扩张开辟了进一步发展的道路。此后,英国为了更多地抢夺海上霸权和进行殖民扩张又先后在17世纪和18世纪击败了荷兰和法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1840的工业革命为英国人创造了很多发财致富的机会,技术发明接连不断,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对外贸易财源滚滚,海外扩张伸展到全球。另外,斯蒂文生在小说中赋予了少年吉姆资产阶级开拓者的形象,他灵活机智、果断勇敢、思维敏捷,深受周围人及读者的喜爱。而这样描述,斯蒂文生是在将自己关于欧洲人也即白人的形象强加于读者的脑海中,从而落人了殖民主义小说题材的固定模式,即白人种族优秀论,欧洲人是理性的明智的,而东方人则是感情用事的和敏感的。关于此,在作品中也有印证。与迪福在《鲁宾逊漂流记》中塑造了“礼拜五”一样,斯蒂文生也塑造了一个他者的形象,这就是本·葛,本·葛恩给吉姆第一印象是能在树丛中跳跃,是“黑乎乎、毛茸茸的一团,是熊?是人?还是只猴子?”姆说不清楚:或许是个“野人、食人族”:他“能从一棵树后蹿到另一棵树后,像鹿一样敏捷;他还像人一样用双腿奔跑,但和正常人又不太一样”(《金银岛》100页)很显然,斯蒂文生是将本·葛恩置于他者的位置上了。本·葛恩原本是一名水手,三年前被人放到荒滩,抛丢在这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当他见到吉姆时跪倒在地,双手合十作哀求状,似乎在恳求吉姆将文明的阳光撒在他的身上,去拯救他的灵魂。他渴望一顿真正的饭菜,渴望西方的文明。这里,本·葛恩已经将吉姆当成了主人,当成了救星。为了主人,他愿意献出他找到的宝藏,甚至愿意为他去杀人,而且他也真地去做了。和星期五命运不同的是:他没有被主人当作奴隶卖掉,而是随着主人一道回到了家乡。然而他者就是他者,“本·葛恩在分到一千英镑后,不到三个星期一一刁涌切地说,是19天,因为到了第20天,他就已经成了乞丐,钱不知道是花光了还是丢了”,最后也只能做一份看门的工作二(《金银岛》233页)
当然,殖民扩张者在烧杀抢掠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恐惧,甚至在梦里也不断遭受折磨:“在狂风肆虐的夜晚,屋子的每个角落都被刮得不停摇晃,海湾里的浪涛拍打着悬崖,发出阵阵轰鸣声,这时,我就会看到那人变换成千百种形态,有千百种狰狞的表情,他的大腿时而在膝盖处被截断,时而被截断在大腿根,过一会儿他又变成了一个异形,要么完全没有腿,要么从身躯中长出一条长腿。我做过的最可怕的恶梦,就是看到他连跳带跑地穿过树篱和水沟一路向我追来。这些恶梦不断循环往复。”(《金银岛》5页)
四、结语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来讲,《金银岛》既是一部反映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开拓者的小说,也是一部透露出浓烈帝国主义气息的小说。在2l世纪的今天,世界已经进人多元的政治和文化格局。发展、平等、互敬、对话而不是对抗,是当今的时代特点,昔日的中心正在被边缘化,昔日的边缘正被中心化,昔日的一元正被多元化。我们在欣赏《金银岛》的时候,也要用多元视角去看待它。在当今中国的历史情境下,中国人应该关注一下文化殖民主义的问题,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西方文化的冲击过程中,正在一败涂地——尤其要警惕西方文化的代言人们所作的一切。每一种文化的持有者同样不会在文化殖民主义面前低头认输,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核心标志和价值,当然是一个民族最为珍贵的和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冲击不可能不引起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同样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政治的经济的甚至军事的手段联系在一起,正如文化殖民的过程也需要与政治经济手段联系在一起才能起作用。对西方世界在中国当前和近现代以来的文化殖民主义给予清理和批判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也是本文所期待的对这部小说作出正确解读的题中之意和认识基点。
3、小说-文学-散文有什么区别?!
参考一下以下内容:
wenxue 文学
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亦称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文学概念的演变
“文学”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但其含义与现代美学中专指语言艺术的概念不同。在先秦时代,“文学”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即将现代所说的文学、哲学、历史等都囊括在“文学”之中。至两汉,人们开始把“文”与“学”、“文章”与“文学”区别开来,称有文采的、富于艺术性的作品为“文”或“文章”,而把学术著作叫做“学”或“文学”——这与现代所说“文学”一词的含义差别很大。到了魏晋南北朝,一方面许多人仍然沿用汉代的说法,把现代所说的文学称为“文章”,把现代所说的学术称为“文学”;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开始在同一种意义上来使用“文学”和“文章”,即把这两个词都用来表示现代所说的文学,而将学术著作另外称为“经学”、“史学”、“玄学”等等。但到了唐、宋时期,由于强调“文以明道”或“文以载道”,以至出现了重道轻文的倾向,于是又不大重视“文”与“学”的区别,重新把“文章”与“博学”合为一谈,“文学”一词又成了一切学术的总称。一直到清代,“文学”一词通常都是在这种意义上被使用的。如清末民初的学者章炳麟在《文学总略》一文中就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文学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美学术语,在中国是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确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的。自此,“文学”这个概念才比较严格地排除了非艺术的含义,而成为艺术的一种样式的名称。
在西方,“文学”〔拉丁文为lit(t)eratura〕这个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的思维的一切作品;狭义的文学即指语言艺术。作为专指语言艺术的“文学”这个术语,只是在近代、特别是18世纪之后才取代了以前的“诗”、“诗的艺术”的术语而被广泛使用的。
人们对文学性质特征的认识过程 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精神现象,当它应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产生(见文学的起源)以后,它就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经历着自身的发展过程(见文学的发展)。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民族的文学,通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汉赋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汉代产生、繁荣以及后来随社会发展而衰落,史诗这种文学形式在古希腊时代产生、兴盛以及后来随社会发展而消亡,都有它们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必然性,并带有各自的民族特点。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同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学之间,既有某种历史继承关系,又有时代的、阶级性质的区别,也都可以找出其内在根据。
随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们对文学现象(或者说在当时只是混沌一体的诸意识现象中的文学因素)的认识自然是幼稚和粗疏的,往往把文学(以及其他艺术现象)视为神的赐予。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自身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在中国先秦时代,虽然人们还把文学同学术混在一起;但对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诗歌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尚书·虞书·舜典》中就有所谓“诗言志”的说法(见言志与缘情)。稍后,孔子论述了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荀子注意到了诗歌及音乐“入人”、“化人”的审美力量。汉代的《诗大序》和《礼记·乐记》强调了诗乐吟咏情性的抒情性质,并论及了诗乐与时代、现实的关系(见《诗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丕、陆机、刘勰、钟嵘等更在他们的文学理论著作中,进一步深入地把握了文学的性质和特征。他们强调了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诗歌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审美性质;区分了不同的文学体裁的特点;指出了“神思”、“感兴”对文学创作的特殊意义;注意到作家的个性、气质和学识深浅雅正对文学创作及作品风格的重要影响;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诸如“文气”、“风韵”、“风力”、“风骨”、“形似”、“滋味”等,来说明文学的许多特殊品格(见《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此后,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多年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取得的对文学性质和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许多品格把握得更加精细入微。唐代皎然、刘禹锡以及自日本入唐的遍照金刚等人提出了诗“境”的概念,初步论述了诗歌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的特点(见意境),白居易强调文学须“为时”、“为事”而作,韩愈倡导文以明道;宋代严羽认为诗有“别材”、“别趣”,标举“妙悟”、“兴趣”(见《沧浪诗话》兴趣说);明代李贽鼓吹文学须表现“童心”;公安派提倡诗歌要“独抒性灵”(见性灵说);清代叶燮认为诗歌是主观的“才、胆、识、力”与客观的“理、事、情”相结合的产物,等等。他们都对抒情文学的特殊性质提出了各自的理解。而对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的特点,明清的许多文人学者也开始有了较深的认识,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了戏曲的一系列特殊规律,金人瑞、毛宗岗等人在《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等小说评点中,阐发了人物性格的创造法则等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许多学者开始吸收西方一些美学思想同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来观察和解释文学现象。如梁启超强调小说与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小说的“熏”、“浸”、“刺”、“提”的艺术感染力量;王国维接受了康德、特别是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宣扬文学的本质乃是“解脱”人生的“痛苦”,并总结了中国历代关于诗的“意境”或“境界”的论述,对这个概念作了全面界说。“五四”以后,对文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以至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到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许多相当完整和精密的美学体系的形成,对文学的性质和特征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不过,它们表现出自己的民族特点,与中国美学大相异趣。
。。。 。。。
文学的不同体裁和种类
在整个艺术领域中,文学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样式。而就文学本身而言,它又具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和种类。
中国古代有所谓“文”、“笔”之分或“诗”、“笔”之分,即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类。
中国现代美学通常把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种体裁。
在西方美学中,也有人把文学分为诗歌和散文两种基本类型。
还有人从内在性质上——即以文学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所用的塑造形象的方法等为标准,把文学现象分为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三大类。
文学的不同体裁和种类之间,虽有大体上的区别,但无绝对界限。而且不管什么体裁、什么种类的文学作品,都有着共同性和统一性。它们都以反映在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融化于其中的作家的认识、评价和思想感情为内容,以内容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及其语言表现为形式。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总是辩证地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见文学作品)。
(杜书瀛)
xiaoshuo 小说
文学体裁之一。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情感、心理状态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进行具体的艺术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鲁迅说:“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外,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象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进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先秦两汉的史传散文,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给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滥觞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和“志人”小说,但这些小说篇幅都较短小,故事情节也较简单,大抵是一些片段。到了唐代的传奇小说,才逐渐形成了比较曲折复杂而又完整的故事情节,宋元时期,出现了话本小说,明代又出现了文人创作的拟话本。经过这样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五四”以后的现代白话小说,吸收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长处,又广泛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特别是19世纪西欧和俄国小说的创作经验,使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小说已成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也最繁荣的体裁。
小说的构成要素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各种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任何故事情节总发生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因而它也是展现人物环境的必要条件。小说的情节具有可叙述性,但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描写众多人物的小说,往往交织着多条线索,有主要的中心情节,还有若干次要的副情节。
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另一要素。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应当通过对人物外貌、人物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小说也有只写一个人物的,但通常总描写一个以上的人物,除了主要人物即小说的主人公外,还描写众多的次要人物。
对人物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具体描写,也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
小说必具备以上要素,但并非具备以上要素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小说。散体文或以散体文为主的形式使小说区别于诗歌;描写内容不受舞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它区别于戏剧文学;而艺术的虚构则又使它区别于纪实散文和传记文学。但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又是从神话、史诗、戏剧、纪实散文和传记文学中摄取营养而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有些现代主义流派认为小说可以不要情节,不必刻画人物的个性和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也不一定要进行环境的具体描写,他们强调“表现自我”,主张孤立地描写人的某种情绪、某种潜意识心理。
小说的分类
小说按其篇幅长短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长篇小说指篇幅长、描写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的作品。
小说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其种类。例如以题材而论,欧洲中世纪有骑士小说,16世纪西班牙有流浪汉小说,18世纪英国有感伤小说、法国有哲理小说,等等。中国古代,也曾从题材上对小说作过划分,如宋代话本有胭粉、公案、灵怪等类,明清有英雄传奇,清代有才子佳人小说、谴责小说,近代、现代则有社会问题小说、心理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神话小说、惊险小说、侦探小说、反特小说、推理小说等。
小说在其历史发展中,不但反映的生活内容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而且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以人称来说,多数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故事体,特别是长篇小说,作者对所写的故事,只作客观的叙述。但也有第一人称的小说,作者以“我”的身份向读者讲故事,或者采用书信体、日记体、自传体等。此外,也还有人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法。从语言来说,在中国则有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之分。
“五四”以来的现代小说,融古今中外小说的表现形式手法于一体,形成了现代中国小说新的体貌。现代小说继承了古代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粗线条的勾勒和工笔的细描相结合”以及结构上“可分可合、疏密相间、似散实联”的特点(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茅盾评论文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又吸收了外国特别是西欧和俄国小说心理刻画和意识流的手法,以及在情节结构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当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方法,等等。随着电影、电视的兴起,还出现了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现代小说拥有的表现手段几乎是无限的,凡是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而语言又能加以表现的,小说都有能力加以描写。除了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和行为外,还可以描写人的感受、幻想以至梦境,这就有可能把存在于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的历史画面与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色彩鲜明、维妙维肖地在一定篇幅里刻画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同时,小说还可以利用作者的旁白、议论和抒情,使自己的艺术表现获得哲理的和诗的光辉,由此增强作品的思想容量与艺术魅力。因此,现代小说是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体裁。
(王淑秧)
sanwen 散文
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古代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起来的,而且它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始终不曾脱离关系。
中国散文有悠久的历史。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的文字,也是书写文学的萌芽。周代出现了大批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名著,其中有不少著作,或其中的某些篇章,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秦汉散文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至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各体单篇散文,如书、记、碑、铭、论、序等,原来只是子、史著作表达工具的散文,至此取得了某些独立地位。魏晋南北朝,是古代散文的发展变化时期。诗、赋和骈文的繁盛,一方面造成散体文的中衰,另一方面也为提高散文的修辞技巧和文采准备了条件。唐宋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实际是一次关于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全面改革运动。在它的推动下,自唐宋迄于明清,逐渐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记、寓言、传记、杂文等文学作品。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是中国古代散文体分类的集大成之作,它将文章分为13类: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的状况。
现代散文则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近年来,由于叙事性散文中的报告文学和议论性散文中的杂文越来越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因而人们也越来越趋向于把它们从散文的范围中划分出去。这样,就又形成了狭义的散文概念,即专指以抒情为主或抒情与叙事并重的“散文小品”。
现代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要求写真人真事,或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散文中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至少也应有相当根据;但它所允许的艺术加工程度要比报告文学大些,它强调人物事件的主要方面符合客观真实,不像报告文学那样,要求所写的人物言行乃至时间、地点、事件都必须准确无误。散文中的“我”,常常是作者自己,与小说中的“我”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散文能真切、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和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认识和情感,因而优秀的散文作品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具有“轻骑兵”的作用。
散文不同于小说、戏剧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反映现实生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不要求完整的人物情节,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如鲁迅的散文,就往往抓住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片断,来表达一定的认识和感情,而不求像小说、戏剧那样具有丰满的人物、完备的情节。作者写这个人或这件事,不是为表现而表现,而是要写这个人、这件事给自己的印象、感受和影响,用以感染或启迪读者。散文的这一特点和诗歌很相近,但又不像诗歌那样高度凝炼,表现形式也比较自由、随意。
此外,由于散文能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的功能熔于一炉,并且自由灵活,可以有所侧重,所以,它的表现形式也比小说、戏剧文学更为多种多样,举凡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通讯、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等,都可以纳入散文范围之内。同时,散文能够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便于多方面地反映现实,只要具有健康的内容,丰富的生活情趣,能给人以启示和美的享受,都可以成为优秀散文篇章。所以鲁迅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怎么办》)这里所说的“大可以随便”,是指散文体裁风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既可以叙事,可以描写,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它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生活片断和细节,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也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法,创造一定的艺术意境。但是,散文体裁与表现方法的灵活多样,不应理解为可以不加思索地信笔写去,恰恰相反,唯其篇幅短小,更要求艺术的精粹,唯其自然朴实,更须注意诗情和文采。散文贵“散”又忌散,是辩证的统一。无论是讲究巧妙构思的散文,还是结构上浑然天成、不需多少熔裁工夫的散文,都应力求通过“形散神不散”的表现技巧,达到一定意境的创造,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怀,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且要内情与外物相融合,诗意与境界相交织,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同时,为了创造清新优美的意境,在语言方面,散文要求言简意深,短小精悍,精练优美,朴素自然,既要充满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又要具有作家鲜明的风格特点。
(王振民 褚斌杰)
4、推荐几部都市后宫小说?
《很纯很暧昧》《傲世重生》《重生之华丽人生》《重生之世家子弟》《校花的贴身高手》《极品公子》《我的美女大小姐》《我的美女老总》《我的美女黑帮老婆》《大明星爱上我》《花都猎人》《限制级特工》《都市花盗》《纨绔才子》《纨绔人生》《校园狂少》《雄途》《完美之也只我是亿万富翁》《老婆爱上我》《黑道公子》 《很纯很暧昧》《近身保镖》《邻家有女初长成》《文理双修》《我的美女情劫》《暧昧》 《极品家丁》 《龙腾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