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华的创作巅峰期过去了吗?他的哪部小说最值得推荐?
余华的创作巅峰期显然是过去了。影响作家写作的有各方面的因素,精力是其中很关键的部分,而思维的活跃度尤为关键。所以,并不是年龄越大,越有巅峰。显然,余华随着年龄的增大,巅峰期已过。
个人认为余华的作品里,《活着》是最值得读的。
《活着》是一部写的比较刻意的作品,主人公一路向左走,每一步都走向人生的深渊,或者说从出生开始,富贵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坏,从来没有好过。虽然偶尔有些难得的“侥幸”,但都会成为下一个深渊的指路牌。最后,富贵的身边只剩下一头老牛,经历过所有的悲剧之后,却让读者无从描述富贵的心理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只剩下一地唏嘘。
我觉得余华在《活着》里在做一场实验,将人生所有的悲剧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会怎样?到最后才发现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经历之后也并不会怎样。
当然,可能余华想通过《活着》表达的东西更多,每个读者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
个人觉得,《活着》比《平凡的世界》更具现实意义。两部作品都有大的时代背景,描述的也都是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挣扎,都值得深读。
《时代》周刊这样评价《活着》: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当然,他的其他作品,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也都非常出色,但这部《活着》更值得深读。
2、余华写的小说好看吗?
我认为还可以。
余华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对人性、抄暴力、死亡的表现和冷漠化的叙述。《一九八九年》写一个中学教师变成疯子,对自己疯狂残害;《河边的错误》写兄弟的骨肉相残…他以袭局外人毫无情绪冲动的客观冷漠,描写基调和内容形成强烈反差。他认为作家表现的是作家的心理真实而不是外在世界的真实表现。呈现出了先锋派小说的共同特点。而《许三观卖血记》等又让他回归到对现实世界的重新认识和接纳。在写法上他放弃先锋文本、回归现实主义,但观念的巨变中有一脉相承之处。
3、余华的作品有啥特点
4、如何看待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是阅读感觉的回归呢?
余华是一位非常喜欢阅读且阅读面非常广的作家。阅读对一位作家来说,一方面扩大了阅读面和视野,一方面也影响作家的创作、构思、想象。从《第七天》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余华对很多作家作品的学习、借鉴。
余华曾坦言自己受到过川端康成、卡夫卡、蒙田、博尔赫斯、福克纳、曼斯菲尔德、罗伯格利耶等作家的影响。陈晓明教授在《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写道:“他对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乃至中国当代某些作家作品的熟悉度以及对他们之间各自特色和承袭关系的明晰认识曾使我感到诧异。”
阅读无疑在影响和提升着余华的思考与创作。《第七天》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能衍生出如此“繁复”的内涵与外延,其小说的能指恰恰是余华对自己几十年阅读的咀嚼反刍后的精炼,其中既有余华的才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验与观察,也凝聚着众多作家作品的思想、结构、叙事策略、审美表达等。
余华一直坦言,他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鲁迅,在《第七天》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失掉的好地狱》中那种“这是人类的成功,是鬼魂的不幸”的思想,人生不起也死不起却又是人自己造成的。
《第七天》中既然没有“仁厚黑暗的地母能永安人的魂灵”,那就不如“彷徨于无地”,于“死无葬身之地”安息。《第七天》也可以说“通过惨烈、沉重现实的执念和叙述勇气带给我们一种鲁迅式的精神气度,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忘我的荷戟战士的凛然。这与鲁迅作品的指向与构造十分接近”。
余华一直在思考、继承与发扬着鲁迅精神,《第七天》中这种批判精神更辛辣更明显,也更多立足于当下。像刘梅在QQ上扬言自杀映照出一群网上“看客”的冷漠,“洋溢着欢乐的情绪”不正是现代都市版的孔乙己们吗?《第七天》里的不少人物也有着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精神、祥林嫂式的愚昧、闰土式的麻木。
而创作技巧上,《第七天》一开头便写“我”要赶去火葬场火化,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小说开头,就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精彩巧妙,整部小说所弥漫的朦胧感、隔阂感,“零余者”叙述,又使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而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荒诞带给人的真实感受既是黑色幽默派的创作追求,也是卡夫卡《变形记》中人变成甲虫那种荒诞与真实的呈现。小说语言情节的精细描写,结构、布局的前后呼应,也体现着川端康成作品的那种细腻与精巧。
5、余华小说特点
6、如何评价余华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余华短篇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评价: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
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情节主要围绕傻子来发和狗展开;小说叙述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小人物形象,在生活中常常因为“名字”陷入思想困境或者魔咒。故事的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来发的真名,但是来发却因此失去了陪伴自己多年的狗,最后暗自决定永远放弃了别人叫他名字的权利!
当知道的自己是自己的时候,却不能掌控别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评价,这便是灾难和悲剧。小说来发总是被他人嘲笑和随意的使唤称呼,文章以“来发”为叙述视角展开叙述,在这个叙述视角下翘鼻子和许阿三还有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有药店的陈先生得到了尊称。
作者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
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与叶兆言、苏童等人齐名。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7、如何评价余华的小说《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