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先锋小说派

1、谈谈你对“先锋小说”的认识。

对“先锋小说”的认识如下: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的一种小说。先锋小说属于纯文学之一种。在最初阶段的确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就是推动了人们对传统文学形式的反思,当时的小说家们都有一种紧迫感,那就是要打破陈旧的文学形式,让小说紧随时代浪潮的发展。

随着知识分子对现代派理论的引进,中国小说家、评论家对小说这种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但到了九十年代初,先锋小说也衍生出了许多问题,一些写作者以先锋之名,故弄玄虚,沉迷于个体经验,对社会和时代的问题没有更深的关照,用词刁钻艰涩,在疏远读者的同时,也没有阐明什么深邃的道理,或者具备强烈的感染力。

这样的小说不但市场狭窄,也引发了文学界内部的厌恶。与此同时,先锋派对现代主义的迷恋、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摒弃,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国并没有西方那么丰富的现代主义接受群体,而中国的文学传统是否真的不如西方,写作者到底应对传统抱有何种态度,也成为了文学界争论的焦点。

尴尬的是,先锋派主张先进的文学技法,但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看来,他们的叙事却成为了陈旧的存在,随着后现代主义的传播,以及西方对解构主义的反思,先锋派主张的“新”文学成为“旧”文学,先锋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到九十年代中期,先锋派已非显学,反先锋派、回归现实主义成为潮流。

2、简述当代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化意义?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作者是:陈思和)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
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
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
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
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
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
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马原是叙事革
命的代表人物,并因之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1.在他创作
的顶峰期,他写了许多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的小说,如《冈底斯的诱
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
品。这些小说中,元叙事手法2 的使用在打破小说的“似真幻觉”3
之后又进一步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作者及其朋友直接以自己的本
名出现在小说中,并让多部小说互相指涉,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效果;
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似
乎暗示了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性,产生了似真似幻的叙述效
果;作为一个叙事革命者,马原保持着对神秘的煞有介事而又并不专
心的爱好与探索——这些探索常常有头无尾,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不
可知性与不确定性……马原的这些叙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
事圈套”4 ,并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
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的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
点。与马原相比,莫言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
神话世界与语象世界,并由于其感觉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汉语进行
了引人注目的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文体。这种文体富于
主观性与感觉性,在一定意义上是把诗语引入小说的一种尝试。这在
他的中篇小说如《筑路》、《白狗秋千架》、《爆炸》、《球状闪电》
等小说中表现尤为明显。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
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
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莫言与残雪
是在寻求表达自己的感觉方式的时候显示出其在形式方面的先锋性的,
这一点与马原形式主义的创新不同,但他们确实基本涵蕴了以后的先
锋小说的基本方面的萌芽。
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
余华、洪峰、北村等人。我们着重介绍其中的格非、孙甘露、余华三
位,他们代表了先锋小说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的发展。格非的小说
也致力于叙事迷宫的构建,但他的方式与马原不同。马原是用一些并
置的故事块搭成一些近于“八阵图”的小说,在每一个路口他又加上
一些让人误入歧途的指标;格非则主要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
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
路。如在《褐色鸟群》中,“我”与女人“棋”的三次相遇如梦似真,
似乎有几个不同的“棋”存在于一个共时的世界中,但在小说进行的
历时层面,每一个“棋”都对前一个“棋”起着解构的作用。这标志
了格非对现实的怀疑,如同他所说的:“现实是抽象的,先验的,因
而也是空洞的。”5 所以他着重描写人与物的相互脱离,“在这样的
‘错位’式的情景中,人物仿佛已变成了若有若无的鬼魂,身历的事
件则比传闻还要虚渺,人就是这样的从未证实过而又永远也走不出
‘相似’的陷阱的一种假定状态中。”6 《青黄》可以说是这种情境
中的世界图像的一个寓言,在这里“青黄”到底是指代什么?不同的
记载与不同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迥然不同的叙述与解释,而叙述者根
本无法判断谁是谁非,这种叙述与判断的不确定,使得小说的世界变
得恍惚起来。另一篇小说《迷舟》叙述由于一次偶然的事件使得军人
萧丧生并导致战争局势的转变,琐屑微末、毫不相干之事竟引起意想
不到的结局,从而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无序状态。先锋小说家都很重
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的《信使之函》、
《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等作品。孙甘
露的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
虚构,但这些幻象与幻境又都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屑与线索,无法
构成一个条理贯通的虚构世界。他着力于使小说语言诗化的诗性探索,
词语被斩断了能指与所指7 的关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来,
使能指自我指涉与相互指涉。如《信使之函》中 “信是焦虑时钟的
一根指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
行”等等几十个充满了诗意的梦呓式的对“信”的述说,在每一句述
说下摘录一段信使所送的信中的段落,这些段落同样华美、富于诗意
而又没有任何现实或者象征的寓意。孙甘露的小说语言实验,其实最
接近的是超现实主义诗歌与绘画,他的小说是这些语言的与视觉的幻
象集合而成的恍惚暧昧的梦与诗,这比莫言着力于表现自己的主观世
界的语言探索更进了一步:在莫言那里语言仍然有着主体的、现实的、
与人文的意义,孙甘露则抽空了这些意义而只剩下纯净的言辞。与以
上两位相比,余华发展了残雪的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他的小说以一种
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
存在的荒谬。在《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
《难逃劫数》等作品中,他细致地描写人与人之间的残杀,如《现实
一种》“像是在说一种事物的因缘,人们虽然在彼此伤害、杀戮,生
活的本相是如此的残酷,但是人类却仍然莫名其妙地繁衍。”8 他早
期的这些小说中叙述者在表现这种冷漠与残酷时,由于刻意追求的冷
峻风格而使得作者的态度显得暧昧,事实上余华的这种貌似超然而冷
静的叙述风格来源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他要与他笔下
的人物及其代表的人性的残暴与残酷的一面保持距离。不论善恶,他
都要保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之产生一种悲悯心,这也导致了
他在进入90年代之后的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风格转变:
这些小说在描写底层生活的血泪时仍然保持了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
显的是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除过以上三位作家以外,北村的小说
《施洗的河》、《玛卓的爱情》等小说从神学生存论的角度来考察人
在缺少了神性的一维之后的生存状态,也值得重视。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作家其实只能是一种理想,至少在中国
是如此,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等到90年代初,当初
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
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
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当然,我们应该相信,文学的
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在先锋文学作为一种思潮已经过去的情况下,
我们回头来看80年代中期先锋文学的出现,就会发现在当时的文化背
景中,这并不是一件十分突兀的事情。文革后的中国文化界引进了数
量相当多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西方现代的哲学、艺
术与社会思潮亦相伴而来。以文学领域来说,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
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派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
以及存在主义等等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在这种情况下,中
国作家在80年代初便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创作中移植西方文学中自现代
主义以来的艺术手法与文学观念。事实上,80年代以来的主流意识形
态与知识界的新启蒙主义思潮,都不能形成笼罩全局的“共名”状态,
给作家们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探索留下了一点空间——虽然这个空间一
开始并不是很大,但却已足以使得中国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并
以之刺激自己的探索成为可能。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西方文学影响的
痕迹,如马原、格非、孙甘露都承认博尔赫斯的影响。承认影响的存
在却并不等于抹煞先锋作家们的努力,如马原、格非等人不同于博尔
赫斯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
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马原可能还受西藏宗
教文化的影响);孙甘露的诗性探索也立足并着力于对现代汉语诗性
功能的挖掘,等等。综合来看,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
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之大,是不应低
估的。
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先锋文学看作是80年代的文学状态向90
年代的文学状态转化的契机,它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文学图景与文学
路向。在80年代前半期,文化界的启蒙主义、人道主义思潮,虽然不
可能形成“五四”时期那样的绝对的强势话语,但已颇有上升为“准
共名”的趋势。先锋文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
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以马原的
“叙事革命”为例,某些评论家加之于他头上的形式主义、技术主义
的标签其实并不合适,因为艺术形式从来不可能仅仅是形式,马原对
传统叙事的似真幻觉的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经验的主观性、片断性与
不可确定性,打破了任何一种宏大叙事重新整合个体经验的可能性,
这使得充满个人性与主观性的现实凸现了出来。先锋小说正是这样一
种打破统一的世界图像与文学图像的努力。经由这条途径,文学进入
90年代的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3、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1打破叙述者与读者的界限,混淆之间的区别.如马原
2第一次注重技巧,要求实验性文本,与传统的故事生动大大不同.
3角度和视野很开阔,向西方的承继性很大,摆脱了传统故事性的道路和传统视角.

4、举例说明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余华、苏童、格非等)

以下是我们中文系的期末考试答案,是自己根据教材总结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和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小说《叠纸鹤的三种方法》,涉及到了一桩刑事案件,但作者并没有谴责什么,也没有发人深省的议论。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有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如马原的小说《虚构》,记叙其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5月3日,过了七天,离开的时间竟是5月4日。先锋小说拆除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
3、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叙述了几个互不关联的“西藏故事”,故事既不完整,也无明确的线索,在叙述结构上显得莫名其妙。

5、以余华九十年代之前的代表作为例,谈谈先锋小说反叛传统的主要特征(高分求助)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前期的小说总是与常理相对抗,对传统文化、文学观念进行挑战,对人性中恶的一面予以揭露。主要特点有两点:一,刻意追求“无我”的叙述效果,创造出一个冷漠的叙述者。二,发掘人性中“暴力”的本性,并用富有诗情画意的叙述进行描写。(李平:总结得好!)

先锋小说除了对传统进行对抗,还同时在不断创新。余华与传统小说叙事手法不同,他从不为自己笔下生命表示任何社会性的态度,而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地叙述,即一种“无我”的叙述方式。在《现实一种》中,他借助叙述者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另一个视角,这种视角使我们能直截了当看到另一幅世界图景和人性中丑恶、兽性的一面。余华用貌似不动声色的态度,把一个残忍的多重杀人事件讲述出来,既不作任何评论,也不对山岗、山峰进行人物心理分析,更不作任何价值评判(李平:与前面的“不作任何评论”重复,可删除前者,保留后者)。只不过象一个法医,把一张张精细的尸体图放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这个世界的愚昧和凶残,让你不寒而栗。但是,这种“无我”的叙述,又暗藏着余华的热情和压抑的苦痛,所以说,余华在《现实一种》中采用冷静、旁观的立场描写血腥、残酷的兄弟残杀,是非常冷酷与残忍的,但冷酷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像冰碴子一般的热血。

先锋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与世俗脱离的牺牲精神导致的悲剧性,而这个脱离一方面是由于先锋小说的先导(李平:此处有些不清楚),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先锋小说所直面的来自人、社会、历史等层面的深刻的思想根源。在《现实一种》中,余华用一种阴冷的语调令人厌恶地写了由一个孩子引发的连环杀人事件,在这些荒诞的事件背后,余华揭示了人性中暴力的天性和暴力的社会性,认为人的苦难都是因此带来的。

当小孩击打表弟,表弟大声哭闹时,小孩有一种快乐,这快乐来自于他对比自己弱小的力量施加了暴力。而小孩之所以知道并实施暴力,又是来自于他看到自己的父亲曾经凶残地殴打母亲。这种暴力的权威和权威的暴力就这样一代代的继承下去,成为我们整个社会和整个历史的血脉中最黑暗和丑恶的部分。而余华便是冷冷地将这些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在结尾用山岗的生殖系统成功地使一位男青年有了孩子,而其它器官的移植无一成功(李平:这位同学对作品读得是很细致的,而且理解得很好)。这个荒诞可笑的结局其实在告诉我们,暴力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消亡,而仍会以其它方式传承下去。

在另一方面,余华还对评判暴力的权力体系进行了根本上的怀疑和挑战,在《现实一种》末尾,对尸体解剖的详细描写,充满了另一种血腥和暴力。但因为他们是医生,正如余华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里枪杀疯子的警察一样,他们实施的行为,其实也是暴力。但由于文化、政治、道德等评判标准不同,暴力便穿上了合法的外衣,不再是暴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为了权力要施加暴力的根本所在。余华用这些叙述告诉我们,一旦权力与暴力相互结合,必然会催生出更大的暴力。像《一九八六》中那个自残的疯子,其实就是在这种历史深处(受)暴力本性所迫害的苦难普通人物的一个缩影。而这种深度的认识和揭示,是余华作为一个先锋作家可以活在文学史中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先锋不仅是对于传统文化形式和技巧上的探索与尝试,也是着眼于未曾深入的深度上的探索与尝试。(李平:这里的不少材料其实是引用的,但是能正确地引用也是一种功力)。

这就是余华——先锋一种。

6、先锋小说的定义是什么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目录先锋含义范围艺术特征先锋作家主要作品先锋小说的变化对中国先锋派的影响对先锋小说的修正和冲刺展开先锋含义范围艺术特征先锋作家主要作品先锋小说的变化对中国先锋派的影响对先锋小说的修正和冲刺展开

编辑本段先锋含义“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 先锋小说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编辑本段范围小说概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7、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先锋文学文学特征: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

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7)如何看先锋小说派扩展资料:

优缺点

挑战传统千篇一律的文学模式,先锋初出道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先锋作家以语言狂欢和形式狂欢的手法来赢取读者的注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官的刺激毕竟是短暂的,如果先锋写作没有经过“去谎言”这一环节,则大多数先锋文学后来要么走上了文字游戏的道路,要么重新回归谎言文学,彻底离开了文学的轨道。

只有极少数作家经过严格的“去谎言”,进而对生活本质和人的根本问题的苦苦探索,最终使先锋文学成为文学中的一枝奇葩。而先锋文学中的伟大之作必定是这些奇葩中的佼佼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先锋文学

8、对于先锋文学的评价

“先锋”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有着很大的流动性。时运推移,人事递变,昨日的先锋,今天也许会变成后卫。不但为大众所接受的先锋文学已经失去其先锋性,而且先锋派作家忽然写起大众文学来,反体制文人终于接受体制的安抚,也是并不新鲜的之事。但本书属于史论性质,它的任务是理清一定时期的历史潮流,就像用摄影机来拍摄飞艇,将其某一时段定格在底片上,仍有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当我们随同作者回顾“文革”前夕的“太阳纵队”、文革时期的“野草诗社”、“白洋淀诗群”和“文革”刚结束不久的朦胧诗的崛起时,仍然感到神往。那时的先锋牵动着整体社会思潮,围绕着先锋文学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文化思想斗争。而这种文化思想上的争鸣,却正是先锋文学的是的使命。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受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米》、《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与如何看先锋小说派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