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秦国小说

1、如何评价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一、孙皓晖《大秦帝国黑色裂变》

国庆节一直带娃出去玩,过于放纵自己了。列好的计划一次次拖延,跟高中放假带练习册回家一样,安静如初的来,原封不动的走。还特意加入读书会,结果还是拖延了。

二、对秦的亲切感与生俱来。

1、昭襄王灭义渠之后才有建制,之前指不定是穿着皮草跑来跑去。即使这样,还是会觉得自己和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题材本身,我是感兴趣的。

2、因为第一部只看到上卷,所以不多说故事的完整。看到目前,作者有把握宏大框架的野心和能力,而这种宏大的结构也是小说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

三、但作为小说,遣词造句和人景描写的短板也很明显。

1、同样的景致喜欢车轱辘一样重复,“上一段秋风萧瑟,下一段又秋霜晶莹。”还有羞愧,愧疚,内疚,歉疚之类的词同一页有时会出现多次。

2、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人物的眼眶也太容易湿润了,大王哭,大王哭完丞相哭,丞相哭完将军哭,都是大老爷们,眼窝子咋这么浅。

3、故事本身是吸引人的,我也想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但需要清醒认识的是,这只是小说,不是史料。

很难遇到这样一部极具个人价值观,洗脑式传递个人激情却又能打动人而且很好看的小说。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我是重玄,欢迎关注。了解更多高效工作技巧及职场实用干货。

2、看过《大秦帝国》小说的能谈谈感受吗?我正在看,感觉还是有戏说部分,甚至有点武侠味。

孙皓晖的作品我去年看完了,504万字,历时16年,读起来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历史厚重感。如果说作者有为秦国历史翻案的倾向的话,我想,作者的原话说明了原因:“司马迁写《史记》,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上,是基本真实的。但司马迁的历史观是有问题的。遍翻《史记》,凡是在生死存亡之际为国家承担责任、勇于牺牲的人,文仲、吴起、商鞅、晁错……没有一个能得到他的好评。能得到他好评的都是擅于做人、明哲保身之辈,范蠡、张良、李陵……我们为什么还把司马迁的主观评价当作史实来看?司马迁说商鞅‘刻薄’,只因为他的法律严格。但那是战时法律体系,能不严格吗?法律严格又能反证立法之人刻薄吗?司马迁说商鞅‘造反’,但《战国策》里记载,商鞅死后不久,秦国丞相范雎就说,商君‘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试问,商鞅相当于秦国第一任丞相,范雎是第三任丞相,商鞅若是造反,如此短的时间内,范雎就敢给商鞅这么高的评价吗?”
作者试图改变了以往对秦帝国的印象。作者对诸如车裂商鞅的秦惠文王,举鼎砸死的秦武王,暴虐的秦始皇都被刻意粉饰。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降卒,焚书坑儒,以及秦国后期的暴政给与了合理的解释。作者试图纠正社会主义早期教育赞扬暴动,贬低暴政的主流教育。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字里行间透露着“老秦人”的情怀,在书中时刻流露出帝国故土后裔的骄傲。
 作者在书里着重说明:战国时代是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齐湣王被民众千刀万剐,赵武灵王被饿死),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人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孙皓晖说战国时代的精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句是韩非子的话:“多事之时,大争之世”;一句是晏子的话:“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秦帝国时代是一个以冲突与竞争为主流的时代,创新者存,保守者亡,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变法高潮,催生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不断变革,使得中国文明的涓涓细流全面汇聚、重新融合、强力锻造而开创出波澜壮阔的文明正源,使中国文明达到了此后两千年无法企及的高峰。
作者借商鞅之口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奴隶和封建社会,国家崛起的根本原因是:坚守法度,代有明君。我表示赞同,秦国从秦孝公起,历经六代君主才完成华夏统一。中间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比较平庸,但这三个国君主在位时间短,又没有国策失误(天佑秦国)。从商鞅变法后,秦国一直对山东六国采取攻势,这是先进国家制度和生产力对落后国家的必然优势。山东六国氏族林立,无法像秦国那样凝聚国力,这也是后人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法制被作者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越于百家争鸣的其它派别。但又有些区别对待。比如商鞅变法,完全依法执政,王子与庶民同罪,这也导致他被秦惠文王车裂。韩国申不害变法,法家术治,短期内国家强大了。但从长期来看会导致庙堂阴暗,君臣猜忌。
很多人喜欢看这部书,从书中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的文明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说“我们需要一场强大的精神复兴,来做民族与国家复兴的先导。”我想这契合了当下我们绝大多数人心中的民族精神寄托。

3、《大秦帝国》有几分真实?

《大秦帝国》的主线是真实的。当然作品里含着编剧的立场感情,有些细节是不符合历史的,比如叫魏国国君为“我王”,那是不对的,因为魏国是在惠文君四年才“为王”的;魏公子昂是在孝公二十一年被俘虏的,而且公子昂还为秦国打仗了,并且把魏国的将军龙贾俘虏了,那是在惠文君七年的事;片子里面的侯嬴其实是信陵君的门客,杀猪的,帮信陵君窃符救赵;至于商鞅的死,可不是因为他想去见他的“小三”而被抓的,而是因为公子虔告商鞅欲反,商鞅害怕跑到魏国,魏国因为商鞅打败过他们,而不接纳,商鞅又回秦,发家兵向北攻打郑国以求立足,而秦国发兵攻打商鞅,把他打败在郑国的,又把车裂;而且商鞅性格张扬,到后来商鞅出门都需要很大排场,如果没这排场他都不出门。

至于里面的儿女私情是编剧自己意淫的,不意淫,谁看啊?

这部电视剧承认了商鞅的伟大功绩,但又同时过于美化他了,相比较而言,对秦孝公的描述比较客观公正的,秦孝公确实是一个有伟君主,他确实列举前几代君主的过失(当然没批评他亲爹,可见统治阶级的两面性和软弱性),而且也确实说过能强秦者“与之分土”,也就是裂土封君,当然人家可没说让商鞅“取而代之”。即使这样,在那种历史环境下能列举前几代君主的过错,并且与大臣共享秦国,可见其大气的!

我对秦国历史的评价是:奋于孝,兴于鞅,达于昭,成于起,显于始皇。其中的白起任左庶长,迁左更,晋国尉,升大良造,封武安,拜上将军,生70余战,未尝败绩,歼165万!

与如何评价秦国小说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