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才能将故事写得真实又有美感。。。
在构成故事的诸多要素中,情节最为重要,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情节文学。 最初的故事作为口头文学的一种,就是讲给别人听的,传播的方式是听和说,听的人可能会受感动,可能会受启发,但这些都是通过情节来实现的,你可以在中间加一两句抒情或者点评,但听的人最要听的还是情节,有好的情节吸引他,他就会目不转睛,不能吸引他,他马上就会走神儿。所以我经常建议作者把自己的构思讲给别人听,比如讲给家里人,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你可以比较容易的知道自己的这个故事是不是吸引人,具体哪里吸引人,哪里不吸引人。二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讲述的方式和语言与书面的表达有很大不同,从而可以按照更口语化的方式来表达,这一点,谈语言和叙述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再探讨。 既然情节对于故事如此重要,在写故事的时候,要尽量把情节突现出来,这一点,也是故事和小说在写法上一个重要的区别。小说往往要把情节线索隐藏起来写,更多地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更注重侧面描写,而故事一定要把情节突现出来,所有的人物和细节都要围绕着核心的情节线索来写,人物之间的矛盾也要围绕推动情节发展来展开。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把故事写成“某某二三事”是肯定不行,故事的主角上情节,不是人物。曾经有位作者写了一篇中篇故事,语言挺不错的,情节也有可取之处,但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人写的,故事的题目就是主人公的名字,后来经过讨论这个故事还是没有用,或者同样的题材,构思之初作者就把它从情节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以人物为线索,或许会更符合故事的要求。 我们常常强调故事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核,我理解的故事核就是指情节核心。在情节核心上有欠缺的故事有两种:一是缺少一个集中的、明确的情节核心。二是有情节核心,但这个核心本身不是很能吸引读者,或者是因为不够曲折,或者是因为缺少出人意料之处。这个问题,值得仔细讨论一下。 怎样的情节才算曲折?最好的情节是那种分量比较重,比较厚实,同时又不断地有情节逆转的。 但为什么有些故事篇幅也很长,情节也不断在发展,却不是很好看呢?故事的篇幅长并不意味着情节分量重,有时候故事在一个地方迂回,或者在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地方花了太多笔墨,这个问题我们或者可以在讨论叙述方法的时候再谈。 但为什么有些故事情节不断发生变化,还是不很吸引读者?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本身去推动的,就是说情节的发展要自然合理,有铺垫,而不是由叙述者的意志决定的。 有的时候,我在回复中提到“故事的编造痕迹比较重”,作者会很认真地告诉我,这是生活中的一件真事,我当然相信他的话,我所说的编造痕迹也不是说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是假的,而是说故事给你假的感觉。故事是可以虚构的,而是好的故事都有很到成分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是有生活基础的,我们常说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这个意思。读者不会在意你这个故事本身是真的还是假的,而是更在意情节的合理性,这个“理”指的就是“艺术真实”。事实上,一般说这是个真事儿的,大部分是比较一般的故事,因为仅有“生活真实”是不够的。 所谓“出人意料之处”也是指一种情节逆转,故事要合情合理,但不能顺理成章。我们常说的故事的尾巴要“翘一翘”,也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思。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缺一不可。不能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故事往往会显得平淡,而不能做到“情理之中”,就会让人感觉情节生硬,为了作戏而作戏。 那么为什么有的时候作者写故事的时候觉得情节已经千变万化非常曲折了,而编辑仍说情节不够好呢?我想或者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情节的转折始终按照常理发展,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大家都能想到,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 二是情节的发展始终按照讲述者的意愿进行,给读者的感觉是不是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自然发展导致了情节的发展,而是写故事的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样的情节曲折同样是没有吸引力的; 三是缺少有特点的细节,缺少细节的情节永远是干瘪瘪的,一个故事若能有一两出有生活气息的、有特点的或者是有趣的细节,情节立刻就会饱满起来。 四是情节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线索发展,情节虽然曲折,但写得不集中,写到另外的事情上去了。
2、小说如何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展示生活气息的?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小说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结构完整而富于变化,每个人物故事自成系统,但又环环相扣;语言极富口语化和表现力,通俗明快,简炼准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3、小说的审美特征指的是什么
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有:
(一)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首先,小说不同于诗歌、抒情散文等表现性文体,它从根本上是对人的外部现实的摹仿和再现。语言的巨大能量赋予了小说以无微不至的摹仿本领。无论是短篇小说对生活横断面的展示还是中长篇小说对长时段、大空间历史风云的重现,其描摩现实的逼真细腻和广阔无边都是其他摹仿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小说摹仿和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段是叙事。所谓“叙事”,在两个方面的含义上显示着小说的特性。第一,作为名词,亦即叙事之“事”,指叙述的对象——故事。小说的直接物质材料是语言,而语言是一种线性、单维、时间性的存在,这导致了小说在表现对象上与绘画、雕塑等纯空间艺术及戏剧、影视等时空综合艺术的区别:小说主要是时间性的艺术,对持续的客观过程的摹仿是它的特长。这样,由人物的行动、事件及其后果所构成的“故事”就成为叙事的基本对象,它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可以说,讲故事是小说家的天职,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第二,作为动词,亦即叙事之“叙”,指的是“叙述”行为本身。故事在小说中不像在人类经验中那样自动展开,它必须被编织为语言文字通过讲述呈现出来;小说也很少按照故事的本然形态来讲述它,而是按照某种策略、在讲述中有目的地把故事加以改造。因此,叙述就是故事在文本中的特殊展开方式,这种经过改造后讲述出来的故事叫做情节。传统小说理论将故事与情节等同混用,英国小说家福斯特首先区分了二者,他说“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情。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不过重点是放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一个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由于悲伤也死了’,这是一段情节。”[1]当代叙事理论对此种解释未必赞同,但却一致接受将故事和情节加以区别的做法。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故事是事件的原貌,情节是故事被讲述的结果。读者从小说中看到的是情节,但通过情节又可以还原故事的原貌。在从故事到情节的转变亦即“情节化”的过程中,作家采取一系列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美学目的。这些手法有事件顺序的重组,视角的选择,概述与场景的交错,叙事速度的调节,重复、悬念等技巧的运用,抒情议论的穿插,等等。“情节化”的改造彰显、淡化、转移故事的原有意义或赋予故事新的意义。例如,鲁迅的《孔乙己》对孔乙己故事的叙述,放弃了孔乙己的自我叙述、作者的全知全能叙述、酒店掌柜及酒客们的叙述等诸种可能性,独独选择了新来酒店不久的小伙计为叙述担当者,就至少在三个方面加强了小说的表现力:1.仅通过酒店生活片断就能窥见孔乙己的漫长一生;2.“旁观者的观察评价”与“孔乙己的自我观察评价”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3.造成了一个“酒客看孔乙己、小伙计看酒客和孔乙己,作者看小伙计、酒客和孔乙己”的复杂的深度透视关系,大大丰富了文本含义。[2]又如,俄国作家普宁的《轻轻的呼吸》本来是一个血腥的凶杀故事,但作者通过重组事件顺序,完全改变了故事的意味,死亡的残酷被消解,相反,女中学生奥丽雅那充满活力的青春美荡漾在情节的字里行间。[3]总之,好的故事是重要的,但小说家的创造力更表现在如何讲述它,亦即如何驾驭情节上。
最后,小说是虚构的产物。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经验”和“符号”的两重性。它既描写活生生的、具体的个别的现实,又超越了个别,蕴含着作家对世界的普遍认识。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4]。小说家在现实中把握生活的“必然规律与可然律”,然后通过想象在更具概括力的虚拟生活中传达出来,所以虚构是小说的普遍特征。虽然它最逼真地摹写生活,但“小说最大的特点恰恰在于它的‘假’的”,“要有虚构,小说才能写得活”[5]。
(二)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人公,也是小说世界的主人公。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法国“新小说”派曾以“静物写生”的方式写小说,将人从小说中驱逐出去,这不过是个极端的试验,况且,“新小说”也仍是关于人的:它是被高度物化的现代人处境的隐喻。至于有些动物小说,更是把人格“拟物化”的寓言。可以说,没有人物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家的重要任务。小说拥有着最丰富的人物塑造手段: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既可静态地描画,也可在激烈斗争中展现;既可正面呈示,又可侧面点染。除了直观性不足外,小说在一切方面都胜于同是刻画人物的戏剧和影视。
亚里士多德曾强调“行动”是叙事艺术的首要因素,“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6] “行动”也确实是历来小说(特别是早期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有力手段。但晚近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心理现实,性格乃是人的本质所在。自从黑格尔指出性格才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7],小说艺术描写的重心开始有所转移——日益转向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描摹。恰恰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19世纪以来,小说家们各显身手,创造了心理分析、客观投射、内心独白、意识流等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手段,使小说成为勘探灵魂深度的最有效的武器。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背景,也是小说艺术的重要描写对象。现实主义小说把环境描写视为塑造好人物形象的必要条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8]是现实主义的原则。人们习惯上把环境同情节、人物并列称为小说的三要素,可见对环境的重视。好的环境描写不仅是人物刻画的手段和逼真再现现实的途径,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风景画大师屠格涅夫笔下的景物描写。
小说通常依据篇幅及反映生活的广度加以分类。西方小说只有长篇小说(Novel)和短篇小说(Short Story)两类,中国则习惯于分成长篇小说(10万字以上)、中篇小说(3万字到10万字)、短篇小说(3万字以内)。近年来,又兴起了比短篇小说更短的小小说,又称千字小说,微型小说等,一般在千字以内。
4、《边城》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人性美,是如何体现沈从文的文学理想的?
主题思想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艺术特色
《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有两种方式:
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
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
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4)小说如何体现形式的美感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后世影响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延伸影视作品:1985年,凌子风执导《边城》同名电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边城
5、如何体现小说的画面感(转载)
--------------- 今天陆陆来跟大家谈谈,如何体现小说的画面感。首先要说,一个优秀的作者必然也是一个勤快的读者,要想把文写好是离不开阅读积累的。更深入一层说,除了要学会积累,好的作者还需要学会如何在阅读中鉴赏作品,分辨优劣,去芜存菁,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而大家在看文的时候,是不是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呢?有些书看过一遍就刻骨铭心?有些场景见过一次,就久久难忘?而有些书看了却只是看了,也许翻页的瞬间就开始忘记前面的内容,对场景、人物神马的全都说不清楚。像这样的书或许一旦放下,你就不会再想要找来继续看下去,甚至连偶尔的回忆都欠奉。这种文,咱们委婉点来说,叫做文笔欠佳,质感不足,直白点说,其实就是木皮渣,吃在口中无味,当然,要追下去就更困难了。所以,为了要让小说能够成为一道声色美餐,让读者欲罢不能,陆陆在这里就要强调一个小说的画面感!于是,孩子,用你小说中各种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勾引你的读者吧!而神马叫做画面感呢?釜底抽薪地说,就是当读者在看你文的时候,能够代入故事当前情境,爱上你的笔法,爱上你的人物,爱上你的故事,爱上你这个作者……咳咳,扯远了,实际上,有声有色、有层次、有光影、有远近,能够让读者清清楚楚知道现在是神马时候,神马地点,神马人物在做神马事情的场景,就叫做画面感。那么,如何体现小说的画面感呢?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一、视角、背景;就跟拍电影一样,角度好,人才美,背景和谐,观众才和谐。这个可以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在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简单的四句话,二十个字,干干净净,清清明明,大家就知道了,现在是冬季,地点是一个山很多,鸟都躲没影儿了,人也全失踪了,哦,人没全失踪,还剩一个……唯一的一个人,他孤孤单单的,带着一条老船,披着一件旧蓑衣,在那个可能连鱼都死绝了的地方,钓鱼……啊,不对,是钓雪!为毛他不钓鱼,要钓雪?因为这就是孤独啊,因为叔钓的不是鱼,而是寂寞!这就是意境啊,这就是画面啊,这就是美感啊!这个写法够美吧?这个角度够冲击你们的眼球吧?而如果拍成电影的话,咱们从镜头上来看,首先出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冰天雪地一片白茫茫的悲凉,然后才是镜头拉近,最后主角才出来——那就是在冰寒冻雪的江上独自垂钓的——披着蓑衣的……老翁了。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由大到小,由画面到意境,你不佩服都不,你想忘记都做不到!这种写法,建议平常不注意场景,只写人物对话或者只知道干巴巴叙述的童鞋不要忘记试试,这可是能够直接带给读者具体视觉感受的法宝哦!当然,平常注意这个的童鞋也不要忘记再接再厉,让你的文成为色、香、味俱全滴美餐!二、时间、空间;继续举例,例如《仙渡》的开头:——金乌西垂,天际晚霞涂染出大片的绚丽云海。磅礴逶迤的昆仑山脉在云海中蜿蜒远去,西山脚的古老城池沐浴在这斜阳下,端凝而喧嚣。这个开头,两句话,就告诉了读者,现在是傍晚,地点是昆仑山脚下,咱们看到的这座城市很古老,并且外形端庄,内在热闹,简称闷骚。当然,这类的描述也不宜过多,一两句话刚刚好,再多的话,那就会过犹不及,不但不能让读者感觉到美感,反而会让读者头晕脑胀,眼睛发花,觉得很繁琐恨不得直接跳过了。毕竟咱们要说的,是网络小说的写法。在这个高速度的网络时代,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啊,而浪费文字,你们懂的……所以,建议是开篇就直接告诉读者,现在的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空间是山上还是树上,屋里还是屋外,床前还是桌旁,虚无还是具体,然后读者就会去脑补这个时间点会发生的事情,例如说,凌晨一点,某单身公寓,两个寂寞的男女……大家脑内吧!不解释。三、人物衣饰、表情、声音;小说离不开写人,而人物塑造离不开表情、声音、服饰等,聪明一点的作者懂得利用各种角度,在不同的场景中,一点点释放出这些信息,而不是一股脑儿把这些东西全都塞给读者。例如《大丫鬟》中,作者对刘彻出场的描写——先通过窦华的突然离开,然后通过钟姬对女主的暗示(让他们去结识权贵),再到少年出来,旁人对少年的紧张,少年本身说话的语气等几章的描写,慢慢给读者形成印象,告诉大家,这个少年身份不一般,他在万人之上……这时候,就算作者没有明说少年是皇帝,大家也都自然明白了。这样既不显得繁琐,又能产生各种镜头、声音对比的感觉,从而让读者对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内外品性、身份地位产生具体而鲜明的概念。四、肢体语言;关于用肢体语言来体现画面感的最直接反应,大家想到的也许是战斗。其实,人物的一蹙眉一弯唇,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一后退,一昂首一前进,全都是肢体语言。这东西简称“行为魅力”,复杂点讲,叫做“行为暗示”。神马?你说这都是四个字,有啥好分简单还是复杂的?孩子,这就是你不懂了,在很多情况下,魅力都只是直观的HC的反应,而暗示可是高难度的、充满对抗和张力的、需要眉来眼去,你飞眼刀我飞眼剑的东东啊!好吧,继续举例。例如在《名门喜事》的新婚之夜中(V章节,欢迎大家订阅),一开始,两人没有直接滚床单,咳咳,和谐……继续说,就在那一个小小的斗室中,红烛摇晃啊,纱帐暧昧啊,床架子的雕工很好啊,喜服很沉重啊,绣工很精致啊,男女主都闷不吭声啊,然后就互相眼神试探,动作攻防,硬生生就把一处没有硝烟的快乐对手戏,变成了充满张力的强大对抗。于是读者的感情升华了,读者的视觉被冲击了,读者的银子打赏了……五、综上所述。画面感并不等于繁复的文笔、华丽的堆砌,而是恰到好处的信息释放。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永远只有最合适的,尤其相对于网文而言,如果你华丽到让读者不知所云,那你就算满肚子墨水,最后也都是失败的。当然,也不能简练到,让读者什么都看不懂,或者觉得枯燥无味。我们要做的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最清晰的画面,让每个读者都成为脑补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