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侠世界的酒,喝的是人生——浅谈金庸古龙饮酒众生相
当酒喝到最烈,都没有一丝醉意,酒就没有意思了。
当人生进行到高潮,都没有一点惊喜,做人也就没有意思了……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外婆家开餐馆,我偷喝了一瓶啤酒,咕隆咕隆下肚,东倒西歪地走了一下午,还挨了一顿打。那时候只觉得,酒真不是个好东西,难喝不说,喝了还上头。
直拿孙橘到高中校庆的某一天,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人生中第一次表白失败了,我和同桌一起去校门口的餐馆吃了顿饭,跟着吹了三瓶,出来就吐了。
酒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能把一个看起来成熟稳重的翩翩君子变成一个吊儿郎当,满口脏话的市井泼皮,能把一个腼腆矜持的妙龄少女变成一个大大咧咧,自说自话的女中豪杰。它不是迷幻药,却能迷住人的心神;它不是解毒剂,却能瞬间解除人的伤痛。它既是毒蛇猛兽,又是灵丹妙药,有时候你会很依赖它,有时候又会很唾弃它。
金庸笔下的乔峰,是酒客里的神仙,他一口气可以喝十斤白酒,普通人根本喝不过他。假如段誉不是用六脉神剑的绝技作弊,怕是根本交不到这个朋友。
不过这还不是乔峰酒量的巅峰,少室山一战,他站在人群中央,面对中原武林豪强的诽谤和围攻,他丝毫没有畏惧和退缩,一句“拿酒来”,当着上千人的面,咕隆咕隆一壶酒下肚,将所有忧愁和烦恼抛诸脑后,任世间再怎么不公,老子浑然不觉。此等豪情壮义,把那些所谓的江湖大佬挤到了墙角,唯独段誉和虚竹才敢走上前来,小和尚喊了声:“喝酒怎能不叫我?姑且不论什么清规戒律了,今天大哥在上,请受小弟一拜!”看到这里,作为读者,哪怕没有喝酒,也只能如醉如痴,喊一声:“他妈的,好爽!”
《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嗜酒,嗜到无可自拔的地步。高兴的时候,一壶酒能让他结交天下豪杰,哪怕是田伯光这种淫贼也深表佩服;忧伤的时候,一壶酒可以令他哭得死去活来,连活着的愿望也不复存在。
不过金庸笔下的角色,大多喝得简单粗暴,一场酩酊大醉也就过去了。真正会喝酒的,还数古龙。他本身就十分爱酒,笔下的人物个个嗜酒如命。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李寻欢,这是个离不开酒的孤独浪子,和好兄弟阿飞一道,把酒当做人生的一种符号。
李寻欢一生都与烦恼为伴,身患重病,却坚持饮酒,好像只有酒才是治愈他身心疾病的良药。他的酒不单喝出了醉意,还喝出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用酒来麻痹自己,好让自己不去想林诗音,好让自己能成全好兄弟龙啸云,好让自己能够不去理会江湖中那些冷言冷语。
阿飞也爱酒,却从来不喝别人买的酒,他觉得消团酒这个东西,一定要是自己买来的,喝得才畅快。阿飞唯一戒酒的时候,是被林仙儿蛊惑,身陷情网而不可自拔的时候。他每天喝着被下了药的粥,把人尽可夫的林仙儿视作女神,把世间一切视为虚无,只把对林仙儿的爱当作最真实的东西,以至于连剑也不知道该怎么用,活着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可悲。古龙把阿飞戒酒的现实写成了虚无,把阿飞喝酒的信号当作重归现实,就好比一个人明明醒着,其实醉了,明明醉了,其实还醒着。
从李寻欢到楚留香,从楚留香到陆小凤,再到沈浪和萧十一郎,无不与情与酒,与酒为伴。他本人曾说过:“其实,我不是很爱喝酒的。我爱的不是酒的味道,而是喝酒时的朋友,还有喝过了酒的气氛和趣味,这种气氛只有酒才能制造出来。”如果你只当酒是一种饮品,那就太肤浅了。说酒好喝的人,那叫酒鬼,酒鬼通常只会喝酒,因而连买酒的钱也没有,常常会被店小二驱逐,然后沦为江湖笑柄,被反派角色利用,最后背凯耐叛师门,做一些苟且偷生的事。
真正的酒客,也是侠客,侠客永远是悲壮的。因为背负了太多东西,不得不走一条情非得已的道路。好比乔峰变成萧峰,杨过变成神雕大侠。乔峰大多数时候都没人陪,只能自己喝。杨过也没人陪,只能和雕兄喝。
其实最好的状态,要数《仙剑奇侠传》里的酒剑仙,正所谓:“御剑乘风来,除魔天地间。有酒任逍遥,无酒我亦颠。”欧阳修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正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上人间,唯有酒仙。”“往世为酒人,出世为酒仙”。
但凡喝得大罪之人,虽说看相不好,但这人绝对光明磊落,不怕人揭短。喝酒一时爽,一直喝就一直爽,就怕到第二天,酒精上头,浑身难受。
许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找一两个老友,喝他个昏天黑地。既然想不通,猜不透,那就索性再蒙上一层布,总好过欲求不得,欲求不满。既然都跟我不相干了,就滚远一点。
有时候醉眼看世,甚至看得比那些所谓的“明理人”要清楚。
难得糊涂,难得糊涂。
2、你怎么评论金庸的小说?
很多人看金庸武侠剧记不住剧情,一般我只看一遍,几乎能把至少60-70%的剧情记住。
如何做到这一点?
一般武侠剧都会有明线和暗线,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间接呈现人物活动或事件的线索叫“暗线”。
还有就是主线和副线,主线是小说故事发展的主要大纲,主线一般贯穿全文,副线是小说故事主线的分支情节,副线只是插曲。
这些都属于基本常识,无论你想干什么,都要尽可能做到专业,专业的优势往往是业余望尘莫及的,也是一个人唯一而持久的优势。
如果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小说是最好的通道,《射雕英雄传》主要传递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里侠客为大,郭靖、杨过、张无忌都是大侠,大侠在现实中存在吗?
人的共性是趋利避害,谁也无法对抗人性,人性只能满足,无法征服,这些舍身取义的侠客只能作为一个雕塑矗在那里,供人们瞻仰,同时让我们的侠客精神有地方寄托,这就是武侠剧经久不衰的原因。
侠客的归宿大同小异,说的残酷点就两条:要么死,比如郭靖、乔峰等;要么归隐,比如张无忌、杨过,江湖上只留下他们的传奇。
他们都是英雄,英雄大多都以悲剧收场,历史上还有一个典型,就是岳飞,这是一个人神共敬的人,从小到大,他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3、怎么评价金庸和古龙?
金庸似酒。古龙如茶。品质优劣,实属难分。
小的时候看武侠喜欢看金庸,逐渐长大之后,却更喜欢看古龙的。因为古龙的语言,精炼,唯美。小的时候看不懂,就不喜欢看。
金庸的小说首先在于气势。所有的小说都有一种气势磅礴,纵横捭阖的感觉,金庸老先生精通历史,把每一部小说都贯穿历史,既写史又写人,像他这样的作者,还真是少见。
金庸的小说其次在于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听了XX的话,不由地一怔……”,“XX心里有不由一甜,却有怪自己平日嘴拙,竟不知如何表明自己的心……”等等(这些只是我自己想的,有兴趣的可以参见《射雕英雄传》,本人认为此书的心理描写绝对精彩!当然,《天龙八部》也不错)。看的读者心里也是顿觉如书中人,与他一同感受。
金庸的小说的武功是一招一式,来不得半点虚假,全都是内力加招数,胜的实实在在,败的心服口服。个人感觉,金庸的小说实在是适合拍电视剧和电影。
而古龙的小说胜在语言,精简的不能再精简,留给读者的思考余地甚大。而我喜欢古龙的小说也是由于他的语言,唯美,空灵,像一幅画,任由读者自己想象。
“冷月 断崖 一人 一剑
剑是锋利的剑
人是冷俊的人。”
短短20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清冷的月光,孤独的人,站在断崖旁。没有容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却让读者生出难以明说的感觉。锋利的刀刃,就着月光,微微映射出人的模样,真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孤城 人影
走过的地方有刀划过的痕迹
刀是未开刃的刀
却带有杀气”
又是一幅画面,没有人,只有刀。其实刀即是人,虽未开刃,却带有杀气。人又是如何,还是没有描写,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异常强烈,不会有人去忽视他,没有人敢直视他。(这两幅画面也是自己想的,如有兴趣可以参见古龙小说集。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古龙的小说中招式只有一招。杀人即可,不在乎招式,能一招杀人,何必多?一击即中,不中乃落下风,甚至落败。
古龙的小说没有以退为进,只有“不退反进,绝处逢生,”这也是招式;没有以守为攻,只有“以攻为守”,这也是招式。
古龙的小说中女子都是聪明,美丽,温柔的。哪怕是要杀你的,也让你享受到美。但古龙的小说中从来没有容貌的描写,只有手,脚。美丽的女子,手和脚也必是美丽的。楚留香最会看美女,不看容貌,只看脚。
个人感觉,古龙的小说实在是适合画画的人,或者是喜欢想象的人。
4、如何评价金庸的作品?
这个恐怕没有人敢评价,也没有人有能力去评价,因为金庸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可以说是永远不能超越的存在,是因为金庸,人们才知道中国出现了武侠类型的小说,所以如果真的非要评价的话,金庸小说的读者数量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个中国武侠小说的泰斗所写的每一部著作都受到读者的欢迎,下面就说一下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第一点,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武侠是真武侠,武侠小说里面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五花八门的武功了,而金庸小说里面对武功的细节描述很到位,小说里每个高手使用武功的时候,读者仿佛真的能够看到那个武功的一招一式,而打斗场面不仅精彩,还很惊心动魄,就比如《倚天屠龙记》里面明教和六大门派决战光明顶吧,张无忌一个人独挡那么多个门派的高手的挑战,真的是非常让人揪心,而金庸描写高手过招的时候读者仿佛真的能够看到刀光剑影。
第二点,而金庸的小说里面不仅有武功,还包含情包含义,金庸是写武侠的,但是写起情来似乎似乎比某些些言情小说作家写的还要动人,就比如《神雕侠侣》里面的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就是无比的动人,纵使时光匆匆流逝,他们之间的爱也不会改变,杨过能够等小龙女十六年,真的是世间最为痴情的男子了,而这一部小说也被拍成了电视剧,感动了无数人。
5、喝酒的最高境界,在金庸笔下都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中国上下五千年来,酒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四大名著里有关酒的描写数不胜数,《三国演义》里有“温酒斩华雄”,《水浒》里的豪侠们更是处处离不开酒,鲁智深醉打山门,跟酒有关;武松打虎先有18碗老酒垫底,后面醉打蒋门神也跟酒离不开关系;就连风雪夜林冲上梁山,枪尖也挂了个酒葫芦。《西游记》里闹天宫的猴子,也跟蟠桃宴喝多了酒有关......
即便是红楼梦里的妹纸们也还不时地行个酒令,喝醉酒卧个芍药啥的。自古以来,英雄侠客无不把酒言欢,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自然也离不开酒。《射雕英雄传》就是在牛家村郭、杨两人的酒局开始的,邀请路过的丘处机喝酒,结果产生误会打了起来。此后在嘉兴烟雨楼,丘处机也是托举着一口装满酒的大酒缸挑战江南七怪,由此引出与七怪的赌局。
说起金庸先生笔下的酒,就不是简简单单的为喝酒而喝,中间就有很多门道很多境界,比如段誉离开燕子坞之后伤心失意,结果在酒楼遇到萧峰,一场斗酒把六脉神剑都用上了,也让书生和江湖豪客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类人由此结为至交。而说起喝酒的境界,小编在这里把做个前5名的小排名,只不过一家之谈,也欢迎大家都在评论区留言说说自己心里的看法,和谐讨论最好。
No.5 胡码困卜一刀
胡一刀是豪迈的,胡一刀的酒也是豪迈的。胡一刀与胡斐父子却曾经“对饮”一场,按现代医学来说给小孩子喝酒实属不该,然而想想胡一刀遗憾被田归农、阎基等小人所害,留下胡斐孤零零一人。父子之间的这场对饮,也成了胡斐一生中唯一一次与胡一刀的对饮,此中境界,不仅是豪迈,更有父子亲情,更有一个关东大侠与孩子的孺慕之情。
No.4 赵敏
《倚天屠龙记》中喝酒的次数并不多,仅有的几次却是颇为值得玩味的。张无忌与赵敏初次相遇,绿柳庄中赵敏的几杯酒,连明教众多行走江湖的行家都着了道。喝酒时几杯酒换一套衣服,虽说是给明教群豪制造拔出假倚天剑的时机,但每次出来都明艳动人,光彩夺目,酒增人艳丽,让人不敢逼视。再后来大都万安寺附近小酒馆中,赵敏与张无忌对饮小酌,三杯酒每一杯赵敏都先泯一口,杯边欠欠唇印,杯中屡屡幽香,张大教主的九阳神功也抵受不住啊。后来赵敏被周芷若设计陷害,张无忌在大都中信步走来,竟然又走到昔日酒馆中,由此可见,赵敏这三杯酒着实厉害,此中境界,可排第四。
No.3萧峰
萧峰排在第三,可能有读者不服,萧峰慷慨豪迈,酒迟穗越多战力越强。萧峰喝酒慷慨豪迈居多,意境则相对要弱于令狐冲。单就豪迈而言,萧峰喝酒确实有燕赵悲歌之士的气度,聚贤庄一战,与天下英雄一人一碗绝交酒。到“快刀”祁老六出言不逊的时候,萧峰一句“凭你这种人也配跟乔某喝这碗酒?”直接开打,大快人心。少林寺一战,面对天下豪杰,更有丐帮、少林以阵法隐隐然围困,萧峰视若无睹,与段誉、虚竹畅饮一场,痛快开打。此中境界,可排第三。
No.2 令狐冲
如果没有杨过说的一句话,令狐冲应该排在境界第一。令狐冲喝酒,不光是尺春懂酒爱酒,更是花样百出。在营救任我行的行动中,只凭一闻就能说出丹青生酒窖中的酒,境界之高无人能出其右。与丹青生畅言酒文化,竟然连一桶葡萄酒味道陈中带新都能喝出来,还引得丹青生说出了先三蒸三酿,10桶美酒运到之后再一蒸一酿的“秘方”,让读者都忍不住想尝尝这杯冰镇过的葡萄酒了。一桶葡萄酒,先后引出丹青生与其畅谈,再引出黑白子为其制冰,捎带着还做了秃笔翁的“墨水”,写了一幅狂草。
令狐冲酒的境界,还在其说的一句话上:若是做人不能畅快喝酒,不能敢爱敢恨,遇到仇敌要做缩头乌龟,那做人还有什么 意思。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令狐冲喝酒的境界都比萧峰更高一点。
No.1 杨过
杨过喝酒,凭一句话入选排名第一:今日酒已尽兴,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
一句话之中,前尘往事似乎近在眼前,书读到此处,终于也忍不住掩卷。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当真是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
6、名家对金庸小说的较高评价
小说评论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萧峰和阿紫这一对主角情侣。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天龙八部”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写武侠,写出的是人世的众生相;敏锐的读者,读武侠,读出的是人间的沧桑和百态。到如今,金庸小说的流播已经冲出华人世界,走得更远。但是,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要一时说清却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前辈说书人常说“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我觉得用这一想法作为指导思想来切入金庸作品涵盖乾坤的殿堂无疑是有效的。
评论一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有几段被人引用过多次的对话,金庸在里边提到了两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它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这是两个多么矛盾的话题,但却同时存在于一个对话录里,还被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当成文艺理论一般引用!于是,文学的形式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焦点,到底该如何看待文学的形式?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所传达的意思呢?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大区别,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显扬的主题,它的复杂变化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说:“武侠小说所继承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侠小说和《水浒传》差不了多少,当然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国的形式,是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所以,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得提到《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而鲁迅若再生,他也必须得提到金庸小说、古龙小说、梁羽生小说。一个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金庸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像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为了小说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装潢更是心机用尽,他在1978年10月《天龙八部》修订本的后记中写道:“曾学柏梁体而写了四十句古体诗,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在本书中学填了五首词作回目。”③他还颇费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选了五十行对句作为《鹿鼎记》的回目。不过,金庸也在几本书中没有坚持这种通俗文学固有的思维惯性,殊为恨事。尽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还是鹤立鸡群,试看《天龙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鹰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霞/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水龙吟》于细微处峰回路转,英雄侠义与儿女情长互为映衬,真是“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视觉与心觉的运用,半明半暗地描写人物和事件在客观视觉中留下的意味深长的空白点,轻易地迷惑住了读者,加上精细的心理刻画,终使岳不群成为武侠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虚伪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华山二老等插科打诨一类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说锦上添花,对于减低小说的沉闷气氛大有裨益。李渔的《闲情偶寄》就说了“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均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尼人作揖,土佛谈经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梦寐难求的啊!
到了这里,真相才清晰起来:中国形式的写作传统处于作品中整体艺术构架中较符合传统欣赏习惯,较易为大众所感知的位置,它们较早地随着说书、评话、弹词等艺术形式深入民间,成为影响读者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写作传统也并不意味着贬义,还有可能是某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装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优秀的作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如锤炼语言、增添新的类型或亚类型、将中西相形式结合等等。而金庸小说的成功也就在于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形式的衣钵,发扬了其武侠小说的特质,成为了20世纪最中国形式的小说。金庸是矛盾的,但这并不一定是缺陷,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总是生活在矛盾中并探索着人间百态。
评论二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又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⑥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金庸的语言的确有速度感,是白话小说,很俗,而这也恰恰是金庸语言的长处。只是,王朔用金庸的优点或长处去批评金庸,孔门卖文之际未免有点贻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语言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并运用的极富韵味,但其语言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金庸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金庸总是试图在作品中不说而又说点什么,那意境的升华令人如饮佳酿,读者于微醉之间已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但也诚如陈墨所言:“金庸小说的语言,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什么突出的特殊,那是因为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⑦如其为郭芙设计的一系列语言就不仅把她的尖酸、刻薄、娇气表现了出来,还把她对杨过既爱且恨的女人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神雕侠侣》三十九回《大战襄阳》里对郭芙的描写:“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来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这么说,郭芙这个人物的刻画在金庸小说中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她的意义绝对不下于小龙女,李莫愁以及黄蓉,而大多数的读者却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成了杨过,而把郭芙当成了对头并对之无比痛恨,殊不知此举乃是入宝山而空回,买椟而还珠了。金庸小说就是这样: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记忆犹新的是《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蝉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金庸的语言还很幽默诙谐。从“老顽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韦小宝”,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说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创作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却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即使是《天龙八部》这么一部气势恢宏、多头并进的作品也得如此。这就要提及语式中的讲述与描述。讲述与描述的区别体现在叙事角度、人称转换、叙事与故事的距离以及叙事态度上,“讲述是历时性的叙述,提供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人物的过去以及有关信息”;而描述则“比较含蓄,多用客观或‘中性’的语调”,是“给定了场面的戏剧性的现时性的叙述型语式”⑧。讲述与描述的灵活运用在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如《倚天屠龙记》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长》的最后一段写道:“张君宝其时年岁尚轻,也不敢断定自己的推测必对。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是描述性的,后面又接着道:“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这又是讲述了。在这段话里,描述转换成讲述是不着痕迹的,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袁崇焕评传》时肯定更会有这种感觉。
金庸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他还说:“写小说内容求‘雅俗共赏’,文字能‘清简流畅’,此吾之愿也。”⑨王安石的诗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说,其“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阅十载,增删数次”的曹公雪芹来也毫不逊色。例如,金庸在回目上就将《书剑恩仇录》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骏马惊白发,险侠神驼飞翠翎”改成了“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这使得这两回回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雕英雄传》的开头,金庸增加了张十五说书的故事。这种说书艺术将叙述者、听者、读者等自由结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间,以生动逼真的临场感,满足了读者理清来龙去脉的愿望,唤醒了读者心目中潜藏的人物形象。而这种艺术与别的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鹿鼎记》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为这部20世纪与众不同的武侠小说的增加了不少艺术价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笔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英国政府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轻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无声的抗议。
评论三
金庸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梦回江湖后,在金庸用小说特有的形式和语言引领读者想象并把握历史的脉搏的同时,理想却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淀现实,因为理想只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却永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所以,无论当年多么叱咤风云的金庸小说主人公,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江湖这一“母体”。如郭靖与黄蓉。他们的爱情以牺牲黄蓉的代价来对郭靖做出一种虚幻的补偿,令一个活泼、轻柔、聪慧、灵敏的女子来向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做出一种超乎生死的承诺,这本来就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但是我们却无法不看到郭靖在许多时候都可以抛弃黄蓉,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类似“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颜如玉”的麻醉剂和兴奋剂而已。又如“自由之神”令狐冲,他生性率直、兴味随意、活的潇洒,是金庸小说中最洒脱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之人,他依恋师门,极力维护师傅、师弟,他交友只认情义,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从来是反躬自问,不责怪他人。个性的张扬与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不过,令狐冲也毫无振奋的勇气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时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灵珊对令狐冲的背叛,令狐冲的爱情也必将在岳灵珊和任盈盈的无所取舍中霜冷长河。这就意味着令狐冲的结局实际上是一种“虚假性的结局”,他的归隐和乔峰意义上的死毫无区别。
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并防止历史文化语境的印痕和创伤的暴露,充满激情地言说着这个世纪所交托给文人的侠客梦。陈平原说:“不敢说没有江湖就不存在侠客;可武侠小说中倘若没有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侠客就不可能纵横驰骋大显神威。”正如《西游记》写的最好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金庸小说的美在那浪漫主义建构的艺术画廊里,是乔峰大战少林、聚义庄之时;是郭靖华山论剑之日;是令狐冲挥舞独孤九剑之间;是杨过携手小龙女的刹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是韦小宝脚底抹油的顷刻……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庸武侠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在于此。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几句话描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们分别是《飞狐外传》(1960年)、《雪山飞狐》(1959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鹿鼎记》(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雕侠侣》(1959年)、《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血剑》(1956年)《鸳鸯刀》(1961年)、《越女剑》(1970年)。
7、如何评价金庸的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武侠小说已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主角在那个世界中提着剑行走天涯,历经种种磨难,最终站在高山之巅,成就自我,笑傲江湖。
读者们的心绪则跟着其中的主角不断起伏,我们会将自己代入其中,幻想着自己也成为一个拥有壮志豪情的大侠,在腥风血雨的江湖中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心中的正义。
金庸的武侠小说无疑占据了中国武侠世界的半壁江山,在武侠小说已备受冷落的今天,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作品一遍一遍被翻拍成影视剧,以另一种方式流传于世,充满生命力。金老的小说缔造了无数人的武侠梦,更是无数人的青葱岁月。
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作品有人喜欢也总有人厌恶,纵使金老的作品立于崇高的地位,批判的声音还是会有。
“金庸在写作上是一种退步”
李敖、王朔两人都是出了名的“文坛恶评家”,而他们对于金庸作品的态度,也都是极不看好的。
王朔说:“初读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情节重复,行文啰嗦……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乱的深仇大恨,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着。
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于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他从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构造上抨击了金庸的作品,但这不免过于苛刻了。
李敖则更大胆、直接地表示:“金庸先生的作品都是些不入流的东西。”他曾反复强调,自己很看不起金庸先生。
若说这两位学者是一贯毒舌惯了的,那不必多说什么,可就连著名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也说:“对我来说,金庸在写作上代表的是一种退步。一百年后,我们还会看鲁迅,但不一定会看金庸。”
这样的评价仅仅代表顾彬先生一个人的观点,但如果仔细想想的话,为什么莫言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村上春树几乎每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热门得主,而比他们知名度高、作品被一些读者视为文学经典的金庸,每年诺贝尔奖评选时都悄无声息,甚至有许多人都认为金庸没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金庸的作品必然是有其致命的缺陷的,这些缺陷虽能被一部分人忽略,但总使得整体的作品无法成为能够立于世界前列的著作。
小说的缺陷所在
我们来谈谈关于金老小说的致命缺陷可能有哪些,下面是笔者自己的一些浅显的认知,不足之处望您见谅,我们一起来谈谈金老的众多作品。
首先,是人物形象的问题。金庸笔下的主角大抵类似,出身微寒,历经许多磨难,但莫名其妙身边就有许多高手相助,莫名其妙就能捡到武功秘籍练就神功,最终战胜一切邪恶力量,成就正义和伟大。整本书看下来,主角永远是光环加身。
金庸笔下的女主角看似各有各的特色,或清冷绝尘,或秀外慧中,或娇俏伶俐,但面对男主角,女主角们的眼里就只有他一个人,无论如何都站在男主角那一边,为其义无反顾,全然变成了“恋爱脑”,全无自己的主见。
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看似鲜活生动,实际上都逃不过一个固有的框架,而这个固有的框架就是假大空的成人童话。金庸塑造的形象也都有前作的影子所在,他没能塑造出一个古今中外都没有的人物形象。
其次,金庸并没有以一种平等的目光去构造那个武侠世界,即正派永远是正派,反派永远是反派,主角无论做什么都有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而配角的性命永远如同草芥一般。
退一步说,书里那些反派角色,如梅超风、李莫愁、欧阳锋等,死前都可以获得主角的悲悯,但死在他们手上无辜的芸芸众生,却从没有人为他们伸张正义。
例如,令狐冲跟迷奸无数少女的田伯光结为好友,和喜吃人肉的漠北双熊结交,从而忽略了他们所做的十恶不赦的事;青翼蝠王韦一笑,会随手抓一个仆人吸血,残忍至极,但作为“大侠”的张无忌却无一点反应;
萧峰面对养父母乔三槐夫妇之死没有悲痛欲绝,只说他爹的罪过都算到他一人头上,而滥杀无辜的萧远山还能被尊称为“萧老英雄”,就因为他是主角的父亲……总之,那个武侠世界里从没有平视,有的只有虚假的行侠仗义。
最后,便是情节的刻意化。书中的多数情节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什么推波助澜之类的作用,多的是为了虐而虐,细细读来会觉得很生硬。就像小龙女失身、阿朱被误杀之类的情节,不过是为了让读者同情男女主的悲惨命运,再博取读者眼球。
这大概是身为商业写作者的迫不得已之处,但不管怎么说,都造成了小说整体的缺憾。反观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没有一个人物是清白无辜的,也没有一个情节是多余的,所有人到最后都逃不过宿命的枷锁,也都不过是诺大宇宙中一颗渺小的尘埃,那才是具有大格局的小说世界。所以也有人说,读过《红楼梦》,就不会再读金庸的作品。
不得不说的价值
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在一些大家眼中本就难登大雅之堂,始终是属于下里巴人的小说,而不是“上等人”所追求的阳春白雪。
但就像电影市场一样,我们需要那种具有深刻思考的文艺片,但我们也需要能捧着爆米花坐在电影院里体验一遍快感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文学市场也一样,不管是高雅文学还是通俗作品,都有其价值所在。
金庸的武侠小说和梁羽生的一样,都根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上,可以说这样没能有多大的创新,但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我们都还是需要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例如惩恶扬善,例如坚守民族气节。他的这些作品,实际上在侠骨中渗进了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金庸或许无法和鲁迅相比,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作品中坚守属于民族的魂魄。
金庸在创作这条道路上,是有他自己的探索的。在早期作品《飞狐外传》中,金庸采用的只是善与恶的简单二元化对立模式,即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其余无更多的深入思考。
《射雕》三部曲可以视作过渡的作品,到了《笑傲江湖》,金老则将其写成一部政治寓言,并且将政治斗争的根源归结于人性,试图挖掘人性中的复杂性,这是小说的闪光点所在。
《天龙八部》被评价为金庸最伟大的作品,原因在于小说以哲学的高度来对人性进行审视和叙写,更比先前的作品进一步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鹿鼎记》作为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已体现出他思想的飞跃,那个武侠世界已不再充满江湖儿女的忠肝义胆,而是成为一个“流氓的世界”。
金庸探索至此终于明白,“完美”的侠并不能安然地行走于世间,只有像韦小宝这样披着“侠”的外衣的流氓,才能一生安然无恙。到此时,金庸也不再追求武侠精神的完美,而是深谙现实的一切讽刺,并将其付诸纸笔,为那个曾经给了无数人美好幻想的世界画上一个休止符。
也许像顾彬先生所说,金庸的写作并不是一种文坛的一种飞跃,但我们还是很感谢,金庸带给这个世界的侠骨柔情,即使那些武侠梦最终都会成为泡影,但我们偶尔还是会念起酒、剑和天涯——那永远都是一方美好的风景。
8、如何评价金庸
关于金庸先生的作品,我最先看的是《书剑恩仇录》,应该是在初一的时候,当时被骆冰迷住了。
有骆冰出场的情节,差不多一定令人看得痛快,她个性爽朗,好动爱笑,恩怨分明,从不婆婆妈妈。骆冰号称“鸳鸯刀”,除了使一长一短的一对刀外,还擅长放飞刀,金庸说她“纤手执白刃,如持鲜花枝”,风致嫣然。
她是个“江湖骄女”,父亲是专劫为富不仁的大盗神刀骆元通,不但为人敬重;而且有花不尽的钱财,她自幼受父亲宠爱,出手豪阔无比,嫁夫又是天下闻名的红花会四当家奔雷手文泰来,夫妻恩爱异常。父亲、丈大都疼爱她,红花会一众兄弟又与她和睦,骆冰是个幸福女子。
金庸先生的作品对我,通俗的说就像是一个少妇对少年的诱惑。印象深的还有千手如来赵半山,风度迷人,胖胖的商人却浑身暗器,无尘道长,又狠又脆。以前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只觉得金庸想象力卓绝,下笔汪洋恣肆,读得废寝忘食。
半年后看了《雪山飞狐》,不认为好。只觉得阴暗和乏味。胡斐大概是金庸小说里最没劲的英雄。
后来《倚天屠龙记》,一度认为那是最好的金庸小说。直到读完《鹿鼎记》,才把排名让出来。而《鹿鼎记》已完全不是一部武侠小说了。
《天龙八部》是最后读的。初读时觉得金庸在这本书里一度失去了对创作的控制,后来知道有部分是倪匡代写。但从文学性角度看,天龙八部是最接近文学作品的武侠小说。虽然情节支离破碎,可想象力弘大跳跃,命题深度也远超其他作品。
我认为他长篇里最失败的是《笑傲江湖》。政治寓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虽貌似犀利,可终归格局太小,情节情怀都受命题限制,机巧设计有余,却经不住时间的检验。令狐冲是个完全不可信也毫无意思的人物,除了他,整部作品里也几乎没有一个令我觉得可爱和有趣的人。
金庸的确非常有才华。其史观、政治观、价值观、两性观都有可取之处,也给我一定的影响。
但是金庸笔下的英雄包括坏蛋,都非常脸谱化,来回来去就是这么几类。要不就是换个名字在另一部作品里出现,要不就是每种各取一部分合成一个新人物,排列组合。除了韦小宝,他作品里每一个主角其实都可以用一个人扮演。
他笔下好多人物的行为逻辑,哪怕放在武侠小说里都非常怪诞,甚至可以说弱智。一个人的武功可以上天入地,但理性和情感还是得可信。但金庸小说里大量的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是心不在焉的。
9、我的论文是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酒文化。谁能给点信息
长篇的引用篇幅就不多说了,3楼的很全,足够了。我想针对楼主的“文化百”提点意见
对金庸酒文化的讨论,除了三楼引用的篇幅,也就是酒,作为一种饮品的饮用文化,更重要的是酒的氛围中所催生的侠文化。
我觉得比较经典的段落应该算是《天龙八部》中的章节。除了二楼所度提到的乔、段之交以外,还有以乔峰为主角的聚贤庄、少林寺两战。从两次大战的文字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主角基本处在绝境(虽然我们都知道主角是不会半路死掉的),绝境之中,酒作为一种催化剂出现,第一次是同中原群雄的决裂,第二次是对整个中原武林的挑战,情况之严重可想而知。关于酒的所有场景都很简版单,举起酒碗(袋),将酒吞下去。这个时候,酒本身的意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同情况之下,酒对当事人情绪的催化!
综上所述权,我觉得酒文化里比酒本身更重要的是酒对人情绪的影响。
金庸的作品中类似的章节还有的,自己去找下。不过觉得古龙的小说酒味更重一些
个人意见,不要笑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