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02-15学王崧舟老师《整本书导读单如何设计和使用》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程编制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其中非常有特色,也受到广泛好评的,就是在每一册语文教材中都设置了一个《快乐读书吧》。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好整本书,已经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价值取向。
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读好整本书。教师可以借助整本书导读单,指导学生阅读。
《快乐读书吧》的设置,最大的意义就是把整本书阅读,或者说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体系。简单说, 课外阅读课程化 了。因为是课程化的,所以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系统的规划,就有了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进度,当然也有了相应的 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指导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指导学生读好整本书,已经成码银盯为我们的课程任务与教学责任。
《快乐读书吧》的整个设置体系。第一学段的《快乐读书吧》相对简单,导读单使用也很少。我们重点梳理第二、第三学段的设置安排。
《快乐读书吧》与整本书导读之间的关系:
第一,导读主题——整本书导读的主要方向。
《快乐读书吧》的导读主题,是怎么影响我们整本书导读的主要方向的?
第二,导读文体——整本书导读的体裁意识。
《快乐读书吧》每次推荐的阅读书目,是如何唤醒我们整本书导读的体裁意识的?
第三,导读书目——整本书导读的推荐范围。
《快乐读书吧》具体推荐的各种名著、各种优秀读物,对于我们框定整本书导读的范围,又有着怎样的指导作用?
第四,导读策略——整本书导读的语文要素。
《快乐读书吧》提供的阅读策略和建议,对我们整本书导读的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意味着什么?
三上《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奇妙的王国”,推荐阅读的文体都是童话(体裁)。
阅读整本 童话 的两个基本策略:
第一条:童话世界无奇不有。阅读时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魅力。
童话是想象的产物,阅读童话要通过想象才能领略它的魅力。怎么写就怎么读,怎么读就怎么教。实际上,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是让学生感受童话中想象的成分,所以单元教材与《快乐读书吧》是一脉相承、有机贯通的。
第二条: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我觉得这个策略特别好。好的阅读,首先要把自己放进去,只有把自己放进去,才能切身、切实地感受到作品的精神力量。那么,怎样把自己放进去呢?这一期的《快乐读书吧》就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这是一种 沉浸式阅读 ,沉浸式阅读所滋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文字功夫,或者说不仅仅是孩子整本书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同时,也 净化着他们的精神,升华着他们的灵魂,哺育着他们的整个生命 。三上的《快乐读书吧》,无论在导读主题、导读文体、导读书目和导读策略上,都给我们整本书导读单的设计提供了很多实质性帮助。
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三下《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小故事大道理”,导读 文体 是 寓言 。这一期的《快乐读书吧》编者提供了两条阅读建议:
第一条:读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这是由寓言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言”讲的是故事内容,而“寓”其实就是寄托背后的这个道理。所以寓言的表层结构是故事,深层结构是道理。因此,寓言的迟和解读程序,一定是先读懂故事内容,再去揣摩和领悟背后所要讲的道理。
第二条: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和穿透力,所以,千年之前的寓言,千年之后读来,依然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比如《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等。所以, 联系现实读寓言 ,既能加深理解寓言本身的寓意,也能促进孩子对当下生活有更深入的体察,这样读寓言就不“隔”了。
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四上《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很久很久以前”,导读文体是 神话 。这一期的导读策略也是两条建议:
第一条:远古时候人们认为神话是真实而神圣的,一定要在严肃的仪式上郑重地讲出来。
我们在各种公开课、观摩课中经常发现,孩子们会对神话故事中的某些情节、细节提出质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不真实,不可能。比如《盘古开天搏答地》,那把斧子是哪里来的?天地都还没有成形,怎么可能会有斧子呢?所以, 读神话首先不是一个策略问题,而是一个态度问题、信念问题。 假如,我们先认定神话是假的,是远古先民捏造的,那么,你已经背离了神话这种文体最本质的特征。
这一期的第一条导读策略,与其说是策略本身,不如说是 从神话最本质的特征出发,指出阅读神话时必须具备的态度——像先民那样相信神话是真实而神圣的。 所谓神话,一定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创造的。远古时期的人们,面临着生命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又比如:“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等等。那个时候的人们,以那个时候的思维方式、那个时候的智慧水平、那个时候的生活经验,去尝试理解那些重大主题,以便解除因为未知而带来的恐惧,求得内心的安宁,从而能够好好活着。神话,就是他们对这些重大主题的解释。有了这样的解释,他们才能安心。因此,神话对他们而言,真实而且神圣。因此,神话一定要在严肃的仪式上郑重地讲出来。
所以,我觉得《快乐读书吧》所提的第一条建议,非常好,非常重要。这是阅读神话的策略中的策略,是元策略。无论是中国古代神话,还是希腊神话、北欧神话,阅读时首先要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共情的态度进入神话。
第二条:神话通常气魄宏大,如女娲补天、共工触山、羿射九日……读的时候你要发挥想象,感受其中的神奇。
读童话和神话都要发挥想象,但是不一样 。 读童话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主人公;读神话的时候,不建议把自己放进去,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其中的神奇。 所以, 读神话,就是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相信它的神圣,一个是感受它的神奇。
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四下《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十万个为什么”,导读 文体 是 科普读物 。童话也好,寓言也好,神话也好,都属于文学范畴;科普读物,更多地属于实用范畴。所以,科普读物的 导读策略 会有很大区别:
第一条: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什么是科技术语?其实科技术语的背后,就是一系列的科学知识。以四年级孩子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视野来看,阅读科普读物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很正常。编者建议,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那么,孩子们在课上学过哪些方法呢?比如: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向老师讨教、伙伴互助、上网查询等等。这样,整本书的导读策略就跟教材中相关的语文要素联系起来了。
第二条:读完后还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知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新的科技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科普读物具有阶段性,也必然具有历史局限性。五十年前撰写的科普读物,搁到今天,势必会有一些科技知识变陈旧甚至变错误。因此,提出这样的阅读策略,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体现。
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五上《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从前有座山”,导读 文体 是 民间故事 。
整本书的民间故事怎么读?这一期提供了两条策略:
第一条: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民间故事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
还是那句话,怎么写就怎么读,怎么读就怎么教。民间故事的创作,往往有固定的类型、重复的段落,那么,阅读时,就应该留心这些固定的类型、重复的段落。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创作特点,一是为了方便记忆,二是为了加深印象。所以,阅读民间故事最好的策略,就是让学生 把民间故事讲出来 。
第二条: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正义却弱小的主人公总是能够打败强大的对手;心地善良的穷苦人最终会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团圆式的故事结局,是希望孩子们能进一步看见其中所寄托的朴素的愿望。我们要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民间故事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的愿望的一种精神补偿。
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五下《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这样一种对偶式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对导读 文体 —— 中国古典名著 的一种自觉照应,推荐的书目毫无疑问都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所推荐的阅读策略也是紧扣中国古典名著的特征提出来的:
第一条:古代长篇小说多是章回体。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连起来就串成一个长篇故事。
这里说的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形式结构,好像没有涉及到具体策略。就像民间故事的阅读,会提示有一些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其实,道理是相通的。怎么写决定怎么读,怎么读决定怎么教。既然章回体小说具有这样的特征,那么,阅读时,就要把握这些特征,关注回目,关注哪些回目的情节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简单地说,读法与写法要匹配。
第二条:我很喜欢读回目,只要看一下某一回的标题就可以猜出它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我很喜欢读回目”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的孩子并不喜欢读回目,因为回目读起来有相当难度。“我很喜欢读回目”——为什么呢?只要看一下某一回的标题(就是回目),就可以猜出它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这里涉及到回目的作用和回目怎么读,这是中国古典名著导读的基本策略。
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六上《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我们暂且把这一类读物称之为 成长小说 ,当然这个不够严谨。推荐的成长小说有《童年》——高尔基的作品;《小英雄雨来》——中国本土的作品,抗日题材。《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最早由语文教育大家夏丏尊先生把它翻译过来。关于成长小说的导读策略,也是两条:
第一条:很多小说中人物众多,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如,《童年》中出现了数十个人物,不太容易分得清楚,但他们都是围绕着主人公阿廖沙塑造的,弄明白他们和阿廖沙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分清楚了。
篇幅越长的小说,人物关系肯定越复杂。怎么读呢?这里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抓主人公。先锁定小说的主人公,然后就可以去定义各种人物关系——她是阿廖沙的母亲、他是阿廖沙的外祖父、她是阿廖沙的外祖母、他是阿廖沙的同学、他是阿廖沙的邻居等等,这样人物关系就清楚了。
第二条: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较深的印象,这些情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读小说,最吸引我们的毫无疑问是情节。但是读情节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情节,去记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没有人物,小说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只记得鲜活、生动、有趣、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是不够的,要透过这些情节,看见背后一个一个鲜活的灵魂。
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导读建议
六下《快乐读书吧》的 主题 是“漫游世界名著花园”。我把编者推荐的这些小说称之为 探险小说 ,推荐的书目有:《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还有《爱丽丝漫游仙境》。既然是小说,那么跟六上的成长小说会有一些关联,但是,它又是探险小说,又是世界名著,所以,建议的导读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第一条:有些名著读起来比较难,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但想要能成为经典的书不简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你就会让自己沉下心来读,越读越有味。
名著不太容易读,所以读名著要学会静心,要学会沉下心来。并不是说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直接享受。享受当然是有的,但往往是间接的,是要为此付出艰苦努力的。因为, 这个享受来自思维的挑战,也来自精神的挑战。 阅读名著的享受,是在直面挑战、经历挑战、完成挑战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就像爬山,你只有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爬到巅峰,才能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读经典名著,就是这种感觉。其实,这个建议主要涉及的不是策略问题,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
第二条: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的时候如果能做一些读书笔记,收获就更大了。
中国传统“文论”有一个基本原理,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由孟子最早提出来的。你要读懂作品,就要读懂写作品的那个人。你只有读懂了那个人,才能真正读懂他写的作品。这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基本策略,尤其是阅读那些经典名著。
这就是《快乐读书吧》第二、第三学段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我们知道,统编教材之前,课外阅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随意性的、随便性的。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课外阅读纳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目标相对明确了,重点相对突出了,策略相对适用了,体系相对完整了。基于这样一个变革趋势,对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也应该迈向课程化的轨道了。
《快乐读书吧》的课程化设置,对于整本书导读有着诸多重要启示:
第一个启示:整本书导读不再空泛了,它有了具体而集中的导读目标;
第二个启示:整本书导读不再随意了,它有了与之匹配的导读策略和路径;
第三个启示:整本书导读不再无序了,它有了导读阶段和层次,什么阶段推荐什么书目,什么层次训练什么策略,是有一定讲究的。
2、小说导读怎么写
用全文的背景做总引,以全书的亮点(或与众不同点)设悬,并且可以让开头与结局总述出来,若是两结果有强烈反差效果更佳。
3、名著导读
《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内容
《鲁滨孙飘流记》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笛福写的。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握仿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鲁滨孙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诱惑着他,他雄心勃勃,出海远航。第一次出海他几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28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继续冒险,最后回到了英国的故事,表现了他不畏艰险、聪明能干、机智坚强、监危不惧、勇敢乐观和强烈的求生精神。
故事中关于鲁滨孙在荒岛上经历的描写是全书的精华。作者把鲁滨孙描绘成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鲁滨孙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从搁浅的破船上取走了几乎所有可以取走的东西。他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智慧,克服困难,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他又挖凿山洞,修筑栅栏,驯养山羊,种植谷物,制造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富裕”。最后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种植园、牧场、两处住所、许多家具,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包括狗、猫、羊、鹦鹉在内的热闹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很大的劳力和很长的时间,但他失败了再干,从不气馁。他用近半年的时间造了一只能坐24人的独木舟,但要把它放进海里却需要花12年的工夫挖条小河,他只好放弃这条船,又用了一年时间另造一只。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使鲁滨孙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童年》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的是孤独孩童“我”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棚山,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
读了感觉到的是一种感动,书中描写的外婆,就是作者自己心中的圣母,通过大师的笔端,焕发出这种神圣的、圣洁的光芒,感动了因为读了这本书而感悟的读者。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段和纤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我们或许都曾有过对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深深着迷的童年。随着时间的消逝,这些心灵的悸动,逐渐深埋在忙碌的生活之下。但是如果我们读到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定会被他那细腻的感情和诗意的描写深深打动……,因为那是他用尽一生的精力与他的昆虫朋友们所交织出的一部,至今仍在上演的荷马史诗。
跟许多孩子一样,小时侯的我冥顽不驯,热衷于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一切或丑陋或美丽的昆虫。虽然大人们常常对我的举动不屑一顾,可我依然热情地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田野里、岩石中翻翻捡捡,在发现猎物的那一刻去感受大自然赐予的惊喜。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长大,对昆虫的痴迷程度也渐渐由强变弱,直至有一天,邻居家一个7岁的小男孩捧着一只叫声嘹亮的蟋蟀,乐颠颠地在我面前卖弄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对他的欣喜感到奇怪。那一刻,我才深深地意识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已经失去了某些东西。
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物欲的社会中,却有这样一位神奇的人。他超脱世事,将自己一生的光阴都花在对昆虫世界的观察、研究中,并且专为这些“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仍然在阅读界引起一次又一次轰动,为世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那么,这样一位神奇的人到底是谁呢?他的书究竟又是什么呢?
原来,他就是享有“科学界的诗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称号的法布尔老人。而他的作品就是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昆虫记》。
法布尔老人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昆虫记》中,他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自己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毕生观察昆虫的法布尔,与世无争,宁愿整日趴在石头上津津有味地体会昆虫们的喜怒哀乐,也不愿去参加一场上流社会的晚宴。在与昆虫的默默交流中,法布尔与大自然融合的无比和谐。虽然他曾经身为博士、受过拿破仑三世几分钟接见、并且在阿维尼翁市任教,可他并不看重这些。他举家迁居小镇边缘,住老旧民宅,为了研究虫子,宁愿孤独、清苦地走完一生。
今天我翻阅着《昆虫记》,时刻被感动着。潮湿、星辰,还有虫子的气味,我似乎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有着缕缕共通之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我知道我是在通过法布尔的眼睛,享受这份读书的乐趣;而法布尔为此付出的艰苦劳动,我却毫无体会。
《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绝不是另一个星球!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颅,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吧。
法布尔老人让我了解了昆虫世界,而昆虫则让我永远地记住了法布尔老人。
目录:
写在前面
1、瓢虫——花园中的“淑女”
2、蜣螂——粪球引出的故事
3、萤——星光灿烂萤火虫
4、蝉——为自己歌唱
5、螳螂——美丽的“杀手”
6、蚱蜢——“小鬼”恩布沙
7、蚂蚁——神奇的记忆力
8、蟋蟀——田园中的提琴家
9、黄蜂——充满失落的九月
10、孔雀蝶——大自然的舞姬
11、松毛虫——工作并幸福着
12、天牛——来自身体深处的召唤
13、狼蛛——与木匠蜂作战
14、绿蝇——新陈代谢的工作者
15、蝈蝈——到树上去捕食
16、朗格多克蝎子——极具杀伤力的毒液
17、石蚕——小鞘与潜水艇
18、豌豆象——尽忠职守的税务官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伟大小说。作者于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古利亚地区一个名叫奥奈季亚的小村镇。他自幼酷爱学习和写作,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由此出名。1886年,《爱的教育》出版,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顶峰。
<<爱的教育》一书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全书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该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而争相翻译出版。
东胜神州傲来国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产下一猴。石猴求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去可行十万八千里,自称“美猴王”。他盗得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入上界,做弼马温。当猴王得知弼马温只是个管马的小官后,便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咤二将。孙悟空又被请上天管理蟠桃园。他偷吃了蟠桃,搅闹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玉帝又派天兵捉拿。孙悟空与二郎神赌法斗战,不分胜负。太上老君用暗器击中孙悟空,猴王被擒。经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丹炉锻炼,孙悟空毫发无伤。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如来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观音点化陈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经。唐太宗认玄奘做御弟,赐号三藏。唐三藏西行,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孙悟空被带上观世音的紧箍,唐僧一念紧箍咒,悟空就头疼难忍。师徒二人西行,在鹰愁涧收伏白龙,白龙化作唐僧的坐骑。在高老庄,收伏猪悟能八戒,猪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在流沙河,又收伏了沙悟净,沙和尚成了唐僧的第三个徒弟。师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求经。
观音菩萨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为婿,唐僧等三人不为所动,只有八戒迷恋女色,被菩萨吊在树上。在万寿山五庄观,孙悟空等偷吃人参果,推倒仙树。为了赔偿,孙悟空请来观音,用甘露救活了仙树。白骨精三次变化,欲取唐僧,都被悟空识破。唐僧不辨真伪,又听信八戒谗言,逐走悟空,自己却被黄袍怪拿住。八戒、沙僧斗不过黄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变成老虎。八戒在白龙马的苦劝下,到花果山请转孙悟空,降伏妖魔,师徒四人继续西行。乌鸡国国王被狮精推人井内淹死,狮精变作国王。国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从井中背出尸身,悟空又从太上老君处要来金丹,救活国王。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抵不住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菩萨降伏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西梁女国国王欲招唐僧做夫婿,悟空等智赚关文,坚意西行,唐僧却被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摄去。悟空请来昴日星官,昴日星官化作双冠子大公鸡,才使妖怪现了原形。不久,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拦路强盗,再次把他撵走。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抢走行李关文,又把小妖变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真假二悟空从天上杀到地下,菩萨、玉帝、地藏王等均不能辨认真假,直到雷音寺如来佛处,才被佛祖说出本相,猕猴精被悟空打死。
师徒四人和好如初,同心协力,赶奔西天。在火焰山欲求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铁扇公主恼恨悟空把她的孩子红孩儿送往洛伽山做童子,不肯借。悟空与铁扇公主、牛魔王几次斗智斗法,借天兵神力,降伏三怪,扑灭了大火。比丘国王受白鹿变化的国丈迷惑,欲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悟空解救了婴儿,打退妖邪。寿星赶来把白鹿收回。灭法国王发愿杀一万僧人,孙悟空施法术,把国王后妃及文武大臣头发尽行剃去,使国王回心向善,改灭法国为钦法国。在天竺本国,唐僧被月宫五兔变化的假公主抛彩球打中,欲招为驸马,悟空识破真相,会合太阴星君擒伏了玉兔,救回流落城外弧布寺的真公主。
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却因不曾送人事给阿傩、伽叶二尊者,只取得无字经。唐僧师徒又返回雷音寺,奉送唐王所赠紫金钵做人事,才求得真经,返回本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未满,在通天河又被老鼋把四人翻落河中,湿了经卷,至今《佛本行经》不全。
唐三藏等把佛经送还大唐首都长安,真身又返回灵山。三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八戒受封净坛使者,沙僧受封金身罗汉,白龙马加升为八部天龙,各归本位,共享极乐。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
4、如何阅读长篇小说?
要想阅读长篇小说,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里面会出现很多微小的细节和很多的人物名字,容易记不住,就会影响阅读体验,我建议你可以记下笔记将重要人物的名字以及与他相关的细节全部记下来。
5、长篇小说阅读技巧
导语:中学生课业任务重,课外学习时间紧, 阅读长篇小说最好是“少而精”。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二十多篇文章是从古今中外的著名长篇里节选的。无论从继承遗产,或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欣赏鉴别能力各方面讲,这些节选课文的原文都是较好的课外读物。如何有效的阅读这些小说呢?
长篇小说阅读技巧对中学生阅读长篇小说,教师要加强指导。否则,盲目阅读,篇目过多或方法不当,不仅收获不大,还会影响正常的学习。怎么具体指导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必须精选篇目
中学生课业任务重,课外学习时间紧, 阅读长篇小说最好是“少而精”。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二十多篇文章是从古今中外的著名长篇里节选的。无论从继承遗产,或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欣赏鉴别能力各方面讲,这些节选课文的原文都是较好的课外读物。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这个目录里筛选,还可以请有经验的人推荐。
二、要有明确的目的
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阅读训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以便毕业后继续进修,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吸取营养。有了这方面的准备,无论是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或是就业都是必要的。2、吸取营养。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涉及到社生活的各方面。初读长篇小说要仔细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查资料或运用工具书帮助解决。还要顺手作些“眉批”,在特别重要或需作笔记的地方不妨选记些符号,读完之后再回头细看或摘录。切忌单凭兴趣出发,追求故事情节,含多求快,囫囵吞枣,否则费力费时,受益甚微。
三、做好读前准备
阅读正文之前,最好先看看“前言”、“后记”(有时称作“序”、“跋”)和出版时间,以及创作年月。从这里可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基本思想倾向与写作动机,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譬如茅盾的《子夜》、《后记》不仅告诉我们作品反映的时间是一九三O年的“春末夏初”,而且指出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内”世界上连续发生的与小说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几桩大事,以及中国文化思想界关于“中国向何处到去”的论急。这些简明扼要的说明文字也就是开启《子夜》深刻思想的钥匙。小说的主人公吴荪甫同赵伯韬、孙吉人、杜竹斋等等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其他像工人罢工,农村骚动以及公债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投机活动则都是为这条主线的发展服务的。有了如上这些准备就很容易掌握作品矛盾线索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特征。
四、应该着眼于人
小说以描写人物故事、塑造艺术典型为其基本特征。因此阅读长篇小说必须集中精力关注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其发展。只有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归纳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和主题,譬如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如果我们不对其中的人物,特别是祥子细加分析,就很难读好这部小说。所以,我们要着眼于人的性格、命运,要善于把握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五、善于提挈纲领
有的长篇小说人物繁多,故事情节曲折起伏。结构复杂,甚至主要人物就在几个,几十个,沿着几条线索平行或穿插发展,矛盾复杂,盘根错节。读这样的长篇应注意:1、理清线索;2、了解灵活多样的描写手法;3、认识人物之间的暗线关系及相互影噢;4、掌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六、做好阅读笔记
阅读时随时记些笔记很有必要,而且应当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意思就是要手勤。笔记方法灵活多样,因人因文而异。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主法。
1、眉批。这是一种最简便易的方法。读到重要处、难点、疑点,或受到启发偶有所感,随手在书头、书边写上三言两语,以便日后查考。许多著名学者和伟人读书时都把精辟的见解批在书眉。这仅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2、句摘。读到好听句子,无论是写景状物,警句名言,成语典故,或风俗习惯,科技知识,珍奇史料,慧眼独得,顺手抄在小本上,既可加深印象,又能集腑成裘,积累资料。
3、抄录镜头,任何一部好长篇小可能句句精彩,字字闪光。不过,一般经典作家的成功之作都有许多感人的镜头和特写,还有许多精彩的人物对话、细节铺陈和衣着打扮、景物的描绘等等。遇到这些地方最好动手抄下来。这样不仅可加深记忆,而且对写作练习和日后的研究都很有价值。
4、分类立档。优秀的长篇巨篇,其丰富的内容必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社会科学,而且有天文、地理、军事、医药乃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因此阅读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分类摘录,立档保存。特别是关于人物形象的笔记,一定以人为档,按材料归类。
5、记录故事梗概。如果单纯为了加强记忆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可直接抄录“内容简介”或有关说明、介绍之类的现成文字。但最好是根据记忆和笔记自己进行整理概括。这样写时不仅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更深刻的记忆,同时又是一次很好的写作练习。
6、写读后感。这是读书笑记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方式。其实“读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问题,某些片断,甚至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以在领会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写出体会和感受,文字也可长可短。经常写读书心得,从简到繁,由浅到深,实际上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写作练习,同时又是写科研论文的准备和尝试。
读书笔记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是勤学的人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笔记方法。不过这里面却又有优劣之分,方法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差,也会抄的资料堆积如山,累得筋疲力尽而收效甚微。就以最简单的抄录片断而论,如果边读边抄,不仅进度慢还有可能打断破坏形象思维,读写完毕后脑子里像一团乱麻,形成不了完整的艺术形象,甚至由此破坏读书兴趣,半途而废。倘若读时拿一支钢笔,随手记些符号,待读完全书之后,再来翻阅打符号的处所,联系前后情节决定取舍,惧重筛选摘录,效果也许更好些。
6、怎么阅读小说啊
小说阅读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当然要先明确小说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说(中国)发展阶段等相关常识。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我们刚学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二者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它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发《祝福》中年关祝福的景象,《母亲》中车站氛围的描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小说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作为借助语言作塑造形象的媒体的文学文体,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是在鉴赏者的脑海里通过想象间接生成的。小说作家用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有序化、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小说形象。小说读者将通过读懂这一个一个的词语、理解这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他起码能认识2000以上的汉字,能根据词意和句意,通过形象思维在自己的大脑里复现小说描述的系列形象,并把小说系列形象联接为一个完整的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中西小说发展的历史证明,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生发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人物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一般的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在小说故事中描述的小说人物命运也有各种各样的遭遇。有的小说人物从顺境走入逆境,承受了人生的巨大灾难。有的小说人物从逆境走入顺境,概括着生活中的美最终要战胜丑。有的小说人物象张至璋的《路》中写到的狮仔那样,在短暂的故事时空里发生"灵魂搏斗",他从决定杀人到决定不杀人,生命意识在短短20多分钟里产生了相反的剧变。有的小说人物象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中的珊珊一样,15年来由清纯的美变为粗俗的丑,在一个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人物的外貌与性格出现了"质的渐变"。
无论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小说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观上对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确立的作品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来含蓄地传达。因此,符合规律的小说鉴赏是在鉴赏故事的同时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总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从小说创作方面讲,作家生动、鲜活地刻划一个小说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要选择和提炼一批高质量的写人细节。小说人物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若干个生动而典型的写人细节。人们一说起小说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典型人物时,往往就能想起若干个体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细节。小说文体感的产生、小说与其它文学文体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小说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上,所以小说鉴赏在进入到"局部解剖"时,就应该欣赏作品精采的写人细节,体味写人细节的高质量与生动性,并为作家提炼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细节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艺术表达方法来再现细节而拍案称奇。
如何欣赏小说的写人细节呢?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写人细节的动作内容和外在形态迅速了解这个细节体现人物的"行为内容"。但小说读者鉴赏细节绝不能停留在这肤浅的第一层面上。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一般会在人物的"行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作法。小说读者要从这一个写人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说,把一系列的细节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有机的情节链,小说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细节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小说情节有客观的内容因素,也有主观的形式因素。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小说情节的各个细节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说它又具有主观的形式因素,是因为小说作家并不按照现实生活的原有形态来排列组合,它根据小说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加以重新结构。小说情节的艺术时空相对于生活本来的时空来说已做了新的重建与改造。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小说作家对情节的构造和小说读者对情节的鉴赏。
因为小说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要求小说作家设计的情节要真实,这种真实像亚里斯多德所说,它是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概括生活中许多同类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按照生活的必然律,这个事件虽未发生,但其本质和规律决定了它可能会发生。如果小说情节里反映的生活事件,生活中虽然发生过,但它是生活中的支流或假象,不能体现生活中的全局和整体的真实状况,读者就会觉得这种情节不真实;如果小说情节反映的事件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它超越现实生活太远,不能激发读者联想自己的生活,那读者也会觉得这种情节是虚假的。
因为小说情节还来源于作家的主观创造,小说情节时空在作家的重建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态来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对读者强烈的审美刺激。小说情节中的巧合、误会、悬念、对比、重复……等情节技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把读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态来表现,实现小说情节"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审美境界。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如何鉴赏小说情节"既真实又新奇"、"既出意料、有入情理"的情节境界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家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要形成对小说情节鉴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在大量的鉴赏小说情节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小说情节理论,在脑海里建立一些情节模型。小说情节因小说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故事小说、人物小说、心理小说……有自己特殊的叙述模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也有自己富有个性的结构模型;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有自己稳定的文体模型。
譬如我们分别鉴赏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情节时,就可以从它们最富有文体特征的情节模型入手进行拆解和组合。微型小说体微式短,它比较讲究在情节的尾部制造意外结局来给读者一种阅读震惊。为产生这种情节效果,小说作家常常要用到一种把误会和悬念叠加使用的"释悬曲转"模型。短篇小说的艺术时空比微型小说要阔大,但短篇小说又没有长篇小说那种全方位反映生活纵断面的优势,短篇小说的构思常常要通过重建新的艺术时空来机智地反映生活、表达主题。于是短篇小说的"时空交错模型"便应运而生。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写男主人公李鑫想去会见15年没见面的初恋女友,作品只写了李鑫在去吉林路的公共汽车上的一个事件的片断,但在这个"横断面"的叙述中,作家以李鑫的眼睛和心灵为线索,不断切入一些李鑫对15年前生活的记忆,待形成了"现实—往事—现实—往事—现实……"的时空交错模型后,作家突然让公交车上那个粗俗作做、令人生厌的妇女与十几年来让李鑫魂牵梦绕的清纯女孩珊珊重叠。突兀的嘎然而止的结局令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对人无情的重塑,体验到理想的美在世俗生活中的破灭。用新形态的、陌生化的艺术时空,机智地表达小说作家的立意和审美情趣,这是"时空交错"等短篇小说情节模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长篇小说有以《唐?吉诃德》为代表的"单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样板的"双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刘心武的《钟鼓楼》为试验文本的"橘瓣式情节模型"……长篇小说要真实、全面地并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反映纵断面生活,它的情节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有深度、有厚度地概括立体式的纵断面生活。为实现这个艺术目标,传统的长篇小说和当代的长篇小说都在探讨一个有艺术生命力的长篇情节模型——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写了108 将的故事,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曲折、动人以至是惊险的传奇。作品用若干回写足、写透一个人,在这几个回书中,横断的、纵断的、现实的、历史的生活全面铺开,形成了以这个人物为核心的独立故事。每个人物独立的故事就像一颗完整的珠子。然后这许多珠子用一条艺术线索将它们连接组合。全篇的叙述按线性铺开,但每一颗珠子展示的人物生活又是立体的。这就是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这种长篇情节模型因其特殊的艺术优势和艺术功能直到今天还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果我们从这些情节模型来鉴赏小说,就会发现中外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现象,会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别的小说作品有更敏锐的鉴赏意识,有效地提高对小说文体的鉴赏水平。
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
小说鉴赏在进行到第二环节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时,还是要启动一项这样的解读、分析工作: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文学的主题是文学作者在创作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是从作品描写的具体内容中概括出来的思想意义。小说的主题则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作家组合细节和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他把哪些细节有序地组合为情节链,他将哪些没有时空联系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创作意图和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的制约。小说作家这种有意的、机智的组合,使得细节与细节、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小说读者在把握有着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时,看出了小说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鉴赏沈宏的获奖小说《走出沙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者要正面肯定、赞美的人物肇教授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实际上写了一明一暗两件事,表面是叙述主人公"我"与迷路的三个考察队员坚决不动用最后一壶水,一直坚持到黄昏才走出沙漠,找到了绿洲。另一件是没有正面叙述的事,通过"我"两次的插叙读者才知道,考察队迷路时,最先倒下的是年纪最大的肇教授,但肇教授临死之前把一滴水都没有的真相告诉了"我",他要"我"把这壶沙当作水的假相一直坚持到最后才告诉大家。这明写的和暗含的两件事一经组合连接起来,读者就发现了两件事的因果关系—— 肇教授临死前把沙当作水的计谋,使整个考察队得救了。这一细节也用人物的牺牲作代价有力地刻划了肇教授先人后己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这个有因果关系的故事实际上也概括了人类生活一个真理——在任何逆境中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战胜绝望。从这样的故事和人物里能读出这样的主题才算是真正的小说鉴赏。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家的主观思想意图有直接联系,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小说主题的形成。但是,小说的主题又不直接等同于作家的创作意图。这两者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有时,小说主题艺术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就使得这两者基本相同。有时,小说主题并没有艺术地或者说是完全传达作家的主观意图,就可以说,是"小说主题小于主观意图"。有时,小说作品因写活了人物,写透了事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发展,他们有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显露了一些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涵底蕴,那么可以说这是"小说主题大于主观意图"。小说主题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之间的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证明,小说主题包含着"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成分;小说作家在表达主观意图时有参差不齐的艺术水平,这使得小说读者在鉴赏小说主题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形。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和感受出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高明的、懂得小说鉴赏规律的作家会充分理解和高度评价小说读者这种出乎意料、令人惊奇的新发现、新领悟。
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发现和品鉴某一小说作家或某一时代的小说创作共同出现的"小说母题",并进一步将归纳到的"小说母题"与国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分析,就会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来欣赏小说主题了。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的"总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做一次"总体阅读"。这一次总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性体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总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时就有感觉、有认识了,但是,作为对小说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鉴赏,需要在印证解读了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巩固和强化对小说作品艺术性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 —— 第二次总体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体味和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的艺术技巧指的是小说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构建情节模型、提炼叙述语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复熟练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技能。艺术技巧是为表达小说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服务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的几个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在小说里塑造人物有两个最基本的技巧 ——让人物出场和不让人物出场。小说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说作家就要集中艺术力量去写活人物。但是小说的篇幅永远是有限的,而刻划小说人物性格的材料却是无限的。要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就在于:第一、他首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人物特征(个性、行为、语言、思想等),然后选择和提炼若干个材料(细节)去反复展示人物的这一个特征。这些材料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同质异形"的细节。一个人物特征用两个以上同质异形的材料去反复表现,便构成了叙述延宕(或叫叙述重复)的艺术效果。
有时作家要正面表现的人物不让他出场,小说腾出的篇幅主要用于写与他有关联的次要人物或有关联的物品细节,写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为影响下产生的心灵震荡和命运转折,写在物品细节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响和效果。这就是侧写和虚写的写人技巧。于德北的获奖作品《杭州路十号》主要写一个待业青年"我"因无所事事而开了一个生活玩笑——把他的痛苦和绝望写下来寄给一个想象中的地址和人物—— 杭州路十号袁小雪。 谁知他真的收到了杭州路十号袁小雪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的信。并且,他每一个月都会收到类似的信和书。待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去找袁小雪时,才知道,"袁小雪"原来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专家骆翰沙教授,他患骨癌已去世两个多月了,他在去世前还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个月都给那个待业青年寄一封。骆教授作为一个作品要着力刻划的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别人的生命之火的人物,在作品中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正面描写的是骆教授的人品、胸怀对一个待业青年的影响和改造。次要人物的命运、性格的转变动力来自未出场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品德,这里面蕴含的审美信息足以激活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物侧写技巧。
多重突转与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在小说情节的有序组合和进行线性叙述时,小说作家为了实现小说情节的传奇性,他总想让小说读者猜不到他下一个情节内容和故事的结局,因此有意制造小说的两个情节之间发生相反突变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说作家的青睐。小说作家在使用这种情节模型和技法时,他不仅是让小说情节作一次突转,而是让情节连续突转几次,使小说情节方向在突转了180度后,又突转180度,有时甚至是突转几次。陈建功的获奖小说《飘逝的花头巾》男主人公"我"本来对生活感到无聊和绝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励和示范下,他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开始向上和发奋;等到"我"考上了大学,去寻找"我"一年来一直梦牵魂绕着的沈萍时,情节却再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转——沈萍自己却走进了"我"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堕落生活。情节再次突转,深刻地启迪着他们性格突变里包蕴的哲理。
叙述对比本来也是小说设计情节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的小说作家却把它熟练地用成一种反跌对比的技巧。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不是设置一重对比的情节,而是设置两重以上的对比,让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发生交织错落的变化。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阅读震惊就来自于这两重的反跌对比。主人公故意违规想让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以便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但他连续几次违规都未获得成功,待他最后听见教堂钟声和歌声心理产生了忏悔、准备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进了监狱。想进监狱而屡不成功,而不想进监狱准备重新做人时,却把他抓进监狱——这就是情节的反跌对比。设置双重以上的对比技巧,使情节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扩增,情节的可读性与传奇色彩便得到了有力度的强化。
从钻进去到跳出来
文艺鉴赏的特征与规律告诉我们,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产生审美情感交流,鉴赏主体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鉴赏客体中的情形,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鉴赏客体,并结合着自己的经历、知识、修养去想象鉴赏客体,与作者共同完成文艺作品的创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鉴赏。
小说作品表现出来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使小说读者首先对小说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可信赖的真实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觉得小说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如果小说读者在阅读中觉得小说作品既无生活真实也无艺术真实,里面全是虚假的、歪曲的生活,那么可以断定,这种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赖与交流的关系,那么小说鉴赏活动就不可能启动。
当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的"真实性认可"产生以后,小说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会对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阅读的审美注意,他将留意小说故事如何发展,设身处地地想象小说人物的各种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同悲同喜,为人物命运感喟概叹。他可能会在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里发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会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为人物寻找解释和预测,并为小说人物的命运印证了自己的解释和预测而产生由衷的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这种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的产生又反转来使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进行反复地玩味,反复地体验,反复的欣赏。如果小说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说鉴赏只能停留在理解词义和语句的阶段,读者积极的想象活动无法激活,小说鉴赏活动就不算真正开始。
在小说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难以和鉴赏对象产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没有节制和任意泛滥的地步,这样的小说鉴赏就会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鉴赏客体中,投入感情以至与鉴赏对象产生共鸣,同时又能清醒地从鉴赏情感中跳出来对鉴赏的过程和结果作理性分析。这才是完整的符合鉴赏规律的小说鉴赏。
"跳出来"的理性分析如何操作呢?小说读者在对小说作品作了"真实性认可"后进行"总体阅读",接下来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这个完整的富有艺术生命的小说世界是作家虚构的,是作家对客观生活作了主观改造的结果,需要小说读者脱离共鸣的情境冷静地分析下列内容:小说作家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什么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概括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和生活底蕴?他在现实生活和小说历史中有没有典型意义?小说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划这个人物?这种手段和技巧有无新意?和传统的手段和技巧联系及区别在哪里?同样的内容还可以追问情节和细节、故事与环境。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将出现真正的小说鉴赏,在冷静的分析和比较中,读者便可以准确地把握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
7、黑质三部曲的小说导读
当我们挥手时,我们已经拥抱了无数个世界。这些世界,并列存在着,被一层薄薄、然而无比牢固的空气阻隔着。如果能把空气撕开一个小口子,我们就能呼吸到另一个世界的青草滋味。另一个世界,或许奇形怪状;或许,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景象。
这些意思,可不是节选自某本艰涩的物理书,而是一套“奇幻类”英国儿童文学作品《黑质三部曲》,作家还因此得了一系列奖项:卫报小说奖、第三届林格伦儿童文学奖,以及惠特布里德文学奖。最后一个奖,甚至可以与诺贝尔文学奖比肩。
故事从其中的一个世界开始。那个世界里,每个人的灵魂都以动物的形式存在,人们称之为“精灵”。所有加之于精灵的伤害,都会影响到人;同样,人一旦死亡,精灵也就化成轻烟消逝了。一个满嘴谎话的女孩莱拉,带着她的精灵,开始了探险的旅途。一开始,她只是想救回自己的伙伴,而命运的车轮把她推向一个又一个任务,最终变成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她在另一个世界遇见男孩威尔,下到死人的世界,释放了所有的鬼魂。而这些,使她和父亲的“事业”不谋而合,挑战“创世者”(上帝)。
小说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写一个作者自己创造的世界:精灵、尘埃(肉眼可视的、有意识的空气粒子)、披甲熊(以战斗为生的穿盔甲的熊)、平行世界……概念虽然复杂,可人物的情感、行为模式,却又全然是我们熟悉物山的。当我们洗去自己头脑中固定的概念,感受书中虚构的世界时,必定会享受到几分神奇而愉悦的滋味。这就是所谓“奇幻小说”的独特之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影辅助的效果,我们所熟悉的“奇幻小说”,几乎都是英国的: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奇异的种族、超越人类的能力、一个预设的终极目标,几乎成了一个统一的模式。不过,《黑质三部曲》的巧妙,是它借助了三个道具,这就是三部曲的三个书名——《黄金罗盘》、《魔法神刀》、《琥珀望远镜》。
黄金罗盘用来预知,通过符号变化,指示人们未来发生的事情。魔法神岩袜刀用来切开空气,切出一个窗口,通往其他的世界。琥珀望远镜用来观察空气中流淌的尘埃,意识涌动的地方,尘埃就密集。
这三个道具,对作者来说,揭示的是全书情节发展的脉络;而对读者来说(无论与书有没有关系),则有着更深远的含义。黄金罗盘代表“未来”;魔法神刀联系着“逃避”;琥珀望远镜则与最终的归宿——“罩枣中命运”有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三样东西,迷惘时读黄金罗盘;害怕时用魔法神刀切一个窗口逃到其他世界;冥想时用琥珀望远镜看意识飘动的方向,那就不会有痛苦彷徨的时刻了。在试图看清自己之前,还是让我们先跟着书中的人物,躺在高高的平台上,用琥珀望远镜,遥看空气中金黄色的尘埃:像云、像河、像一幅虚幻的图案。
8、名著导读究竟该怎样教
我参加了中学语文赛讲第二天下午场的评课,容一、翰林、仰韶三所中学共九名选手参赛,听了他们的课我获益匪浅。
本次赛课活动要求大家任选中学六册书中的一篇名著导读来讲。所以有的选手讲《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有的讲《海底两万里》,有的讲《儒林外史》,有的讲《简.爱》,有的讲《骆驼祥子》……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引导者,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较以往的《大纲》来说,给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再仅以知识为本位而让老师照本宣科,完成“授业”之任务。它要以人为本位而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要求,需要为人师者不仅只是“学高为师”,桐李而且还得具备足够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用智慧的火花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及探索的热情。
名著导读就更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并站在一定高度引领学生在读书时深入思考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而张康康老师的名著《简.爱》导读课,让我领略到张老师丰厚的知识储备、对名著作品的深刻理解、对主人公全面而精准的分析以及她高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智慧的引领和生动的激趣。
张老师把主人公简.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勇敢追求自由、尊严和爱作为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切入点,通过影片形式,截取精彩片段,并用激情诗意又灵动的语言给学生以启迪,人物跳跃式的故事,学生在老师幽默风趣又不失智慧的引领下,对主人公简.爱以及整部作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且有了急切想一睹为快的冲动,如此,名著导读的目的之一便达到了。
张老师还讲到简.爱生活的时代,说她是18世纪的英国男权社会里贫困的小资产者追求自由、尊严和爱的杰出代表,并拿她和同样生活在18世纪《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行比较,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束缚了女性的手脚、限制了她们的自由,以至于活成了人间悲剧。这样的比较让学生对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起到了知识链接、作品迁移的作用。
至于读书方法,张老师没做过多介绍,她只说读书是情之所至,甘之如饴的事。试想,一部优秀的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它会吸引读者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何必用方法,什么精读、跳读、快速阅读、圈点批注等。读书无定法,兴趣是根本,没有浓厚的读书兴趣,没有想一睹为快的冲动,没有想了解故事背后宏大的背景,没有想局衫迟探寻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哪里还有心思去读书呢?
随着近几年考试名著出题综合性越来越强,难度越来越大,考查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得在名著导读课上下功夫。不单单是让学生去读书,更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去思考、去对比、去探究,从而得出全面、明确又深刻的结论。
如这样一道名著题目: 祥子因不喜欢虎妞而离开,不久又回来了;简,爱因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而选择离开,但最终又回到他身边。他们的“回来”分别表现了他(她)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这样的题目不仅考察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熟悉程度,更考察学生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在人物对比中准确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附答案:.虎妞的“怀孕”让祥子深感焦虑,老马的经历让他感到前程黯淡,而辛苦积攒塌败的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他只好回到人和车厂,表现了祥子屈从现实的懦弱性格。简,爱一直深爱着罗切斯特,得知他被火烧伤、疯妻已过世,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他身边,与至爱共担风雨,表现了简,爱专一执着、勇敢的形象。)
这是对名著内容了然于胸,对人物思想深度认知,对人物性格精准地概括。
故,名著导读怎样教?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为主,激励学生深入了解名著内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思想内涵,方可应付千变万化的出题。
9、苹果5如何把小说导进去。
1、下载91熊猫看书软件(免费)
2、打开itunes,应用程序,下拉到最下面,左侧程序中选中91熊猫看书,然后在右侧的框框下面有个添加文件,点击添加文件,就可以把想要的缺袜txt格式的小说存进衡皮去了,很简单伏拦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