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我看课本,文学哲理一类的书过后会记不住,但是看小说什么又能清楚的记得剧情,该怎么做才能让我...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又很常见的现象,为什么小说 电影 戏剧等等我们能记得清楚呢?而对于一些文学哲理的书籍内容无法进行很好的回忆和再认呢?
小说的内容容易激起我们的兴趣,虽然我们没有进行有意的识记(即无意识记),但这些内容激起了我们的注意和兴趣,令我们的感官受到了比较大的刺激,便从纷杂大量的日常信息里面脱身进入我们的记忆。而文学哲理较为枯燥。
小说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且相关性大,便于记忆及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复习。比如小说中 我们看到某某人因为家人不理解而哭泣这一情节,这个情节可能会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我们容易记并且可以经常得到再现。
小说内容情节逻辑性强,较为形象直观,故我们容易记忆。而文学哲理内容多为概念,较抽象及跳跃,需要深入理解。
文学哲理思路严密 内容扎实 属更上位的知识,记忆不全后难以自我填补。而小说内容若出现记忆不全,较容易填补。
那如何才能使自己更好地学习这些文学哲理呢?
提起兴趣,使自己充分热爱文学哲理的书籍。
及时记录及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做好阅读记录并定时翻阅。
由于哲理文学学习难度较大,做好少而精的学习,而非像阅读小说般囫囵吞枣。
多进行理解,例如对其观点 逻辑 脉络进行标示,阅读后合上书进行复述。
将书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祝学习顺利!
2、从《流言》看张爱玲的小说和生活气息
《流言》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张爱玲从1943年到1944年间的散文,记录了有关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生活的烟火气息。《流言》中的散文种类也很多,《童言无忌》回顾从前的人和事,《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等讲述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谈跳舞》等讲述自己对京戏和跳舞的一些看法,张爱玲的散文内容丰富而贴近生活。
如果说张爱玲的小说真实但有些冷或配蔽漠,那么她的散文就是真实而充满温情,在读过张爱玲的散文后,我们可以更加走进她的小说,也可以更加走进她的心灵。初读张爱玲的小说,总觉得无非是一些关于男女间情和爱的故事,读完也有苍凉之感和其他感悟,但似乎总局限于这一方天地。但在看了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后,才有些明白她为什么执着于写男女之情。“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卖键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慰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张爱玲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性的作家,虽然高调飞扬的作品很多,但张爱玲还是喜欢素朴,“男女之间的小事情”在她看来就是素朴而真实的东西,通过写这些给读者以启示,她的作品“美”和“力”并存,优美华丽的语言中带着一贯的感伤。
张爱玲是一个真正关注女性命运和内心世界的女性作家,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大多都有着令人同情的悲惨命运,她时时刻刻都在为被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而发声。但张爱玲同时也是理性的,她没有一味控诉压迫,也有对女性自身问题的思考。张爱衫州玲在《谈女人》中说,“可是把一切都怪在男子身上,也不是彻底的答复,似乎有不负责任的嫌疑。”女性的不幸遭遇还来自自己对压迫的臣服,她们自身也是存在一定原因的,所以我们在看小说时常常会同情女性的不幸,但又感慨她们的堕落。但张爱玲又还是站在女人这一边的,“女人纵有千般不是”,“也还是可原恕”,她眼中的女人又是强大的,通常指男人的“超人”在现实中是属于理想的,而“超等女人”却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所以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男人也或多或少有些弱点,而处于劣势地位的女性在某些方面也体现出不可忽视的反抗压迫的能力。她小说中的男人和女人也都是不全面的,并且各有缺点,但也正是这种不完美,构成了张爱玲笔下文字的真实性。
无论是在读张爱玲的小说之前还是之后看她的散文,都能够帮助读者重新解读小说传达的思想。如果小说算是在间接体现作者的生活,那么散文就体现得更直接也更接近作者的生活。从张爱玲的散文中,我们看见她充满温情而富有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
在《公寓生活记趣》中,我们跟随着张爱玲一起看她生活的点点滴滴。或许内心丰富的人就是有别样的魅力,一般人记录生活就像是在记流水账,作者和读者看着都内心毫无波澜,而张爱玲笔下的生活却这样鲜活。公寓的水龙头、街上的电车、来往的人们、小贩的吃食、公寓里的邻居和佣人,甚至连苍蝇和蚊子都逃不过张爱玲的眼睛。读张爱玲的文字,我们仿佛也回到四十年代的上海,和她一起看车水马龙的市井生活。她在《道路以目》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街上值得一看的正多着”,于是张爱玲便成为一个观察者,人力车夫和女人、小贩铺、煤炭汽车行、骑自行车的邮差和他的母亲、店铺里的模特和橱窗……这些都被收进了她的文字中。
《到底是上海人》中的上海,《烬余录》中的香港,张爱玲向读者展示着她生活的地方。她也写有关衣服、京剧、跳舞、音乐和画的文章,她的散文中描写吃食的文字也非常多,“许久许久,街上的吃食依旧为小黄饼所垄断。渐渐有试验性质的面包、三角饼、形迹可疑的椰子蛋糕”,“我们立在摊头上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青紫的尸首”,这种尖锐的对照打动着读者。张爱玲甚至把小小的胡萝卜也单独写成一篇文章收录进《流言》,这样富有洞察力和烟火气息的张爱玲让读者觉得更容易接近,也更加真实贴近生活。
提起张爱玲的故事,我们总难免会说到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童年父母的失败婚姻和与胡兰成的情感纠葛对张爱玲的影响很大。张爱玲后来的创作也大多充满悲凉色彩,尤其是在写男女爱情上,就算结局如《倾城之恋》一样不算坏,读者也会觉得有苍凉之感,许多人说张爱玲是悲观且冷漠的。但从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见张爱玲还是充满温情的。
在张爱玲的童年时期,她的母亲爱做各种各样的衣服,张爱玲羡慕母亲,“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圆,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父母离异后,张爱玲只能挑继母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童年的缺憾只能长大后自己弥补,所以我们看见后来张爱玲也格外喜欢衣服,她的文章中也总离不开女人的衣服。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中提到自己的名字,“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我之所以恋恋于我的名字,还是为了取名字的时候哪一点回忆”,她对自己的名字是不大满意的,她也想拥有一个深沉而美丽的名字,但最终还是不换,是在依恋十岁时母亲坚持送她去上学的温暖,张爱玲一直向往着亲情的温暖。张爱玲的父亲吸食鸦片,不怎么管她,也不关心她,甚至和后母一起打她,“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虽然有时我也喜欢”,纵使父亲对自己不太好,但她也还是珍惜父亲对自己好的时候,和父亲看小报、谈亲戚间的笑话会让张爱玲觉得温暖,“直到现在,大叠的小报仍然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不管曾经的经历如何,也不管表面上的张爱玲看起来是如何冷漠孤傲,她也还保留着温情的一面,读者更加接近她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的散文讲述了自己关于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真实丰富而充满生活情趣。也正是这样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张爱玲,让我们更加了解她的小说内涵,也更加走进她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3、《出格》——诠释家与温暖,魔幻又质朴的平凡人生
前些天由于工作关系,凌晨5点起床,看到了生活中的另一面。原来凌晨五点的大街上也已经是车水马龙,可以见到路边的环卫工人,早餐店的烟火气。
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出格》, 里面有着12篇不同的短篇小说,描绘了12种看似不完美却值得拥抱的数哪生活。
此时此刻我才发现,原来小说真的可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几位作家笔下的人生百态,也是百态人生。
《出格》是由著名作家、资深编审杨晓升先生主编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梁晓声、蒋子龙、乔叶等12位荣获各种文学奖项的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集。
正如前面所说,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每一篇故事都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平凡。
高于生活是因为小说里面的文字和故事, 看起来温暖又质朴、浪漫又世俗、魔幻又日常 。每当读完一个故事后,可能觉得文字简单,但又无形的会让自己有一些别的感触。
这部名家联手提供的小说集,整部读下来非常感人,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三篇。
有梁晓声的《哥俩好》,这是一篇主旋律的作品,这个4岁小孩的眼睛看到了武汉封城派轿期间普通人的努力。
乔叶的《给母亲洗澡》,一个女儿给两次中风的母亲洗澡,贴身贴心的观察,仿佛更加明白了母亲。
常晓琥的《穿心莲》,一个外貌有缺陷的女孩子找工作的故事,这篇我自己觉得不错,心理描写特别细腻。
书中关于亲情的描述居多, 比如说第一篇故事《哥俩好》,在封城期间哥哥为了照顾弟弟,从来不做家务的他开始操持起整个家庭,闲暇时间陪弟弟玩也成为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记忆犹新的是弟弟发烧的情节,哥哥想方设法将弟弟带到医院,开药、接送和照顾,可能直到那一刻,他才明白了作为哥哥的义务,身上扛起了责任与担当。
通过封城一事,弟弟变得更加喜欢、爱戴自己的哥哥,彻底信任他,在这期间,他也成长了许多,从一个小孩子变成了懂事的小孩子。
在这则故事中,我看到了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家庭,兄弟俩的故事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这样的兄弟、姐妹、兄妹等却有着很多。
正如同人生一般,在不经历某些事情,不共同建立信任,也许永远也无法明白自己处于家庭中是什么位置,不明白身上肩负的责任,更无法明白此生有着兄弟姐妹是一种怎样的幸运。 而亲情,就是让人慢慢学会并看明白这些事情的最好链接方式。
在《出格》这本书中,可能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有着相对美好的结局,也不是每一篇内容都波澜起伏,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着璀璨耀眼的人生,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平凡。
但这种平凡不正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正如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尘毕肆:“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接受自己的平凡,然后依然热爱,砥砺前行, 这才叫人生。
4、写小说的时候,怎样使自己的小说充满细节和质感?
如果是在写小说的时候,想要让自己的小说充满细节和质感的话,那么你肯定要先去看一下人家那些大神的写作方式,然后可以采取适当的临摹,当你临摹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你肯定会加入自己的创新和自己的想法的,那样你的小说就会慢慢的越来越好。
5、小说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叫小说而不叫大说呢?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可能是因着“文无定法”这条古老的原则,更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文艺思潮令人眼花缭乱的更迭,先是时序规则被发觉是个骗局,接着一大帮新潮作者摧毁了情节和故事,小说竟让人感到如坠五里雾中,一来摸不着边际,一来又那么玄深莫测。
贾平凹怎么说?他说:“小说是什么?小说是一种说话,说一段故事,我们作过许许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经有那么多的作家和作品,怎样从他们身边走过,依然再走——其实都是在企图着新的说法。”(《白夜·后记》)管他别人怎么说,我既然要写小说,就写我自己认为的样子。这是我赵文宏说的。
我觉得小说是用描写为主的手法,刻画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一种文学体裁。所谓的典型人物主要是指这个人物的身上有那么一种可以体现作者思想意图的东西,通过这个人物的典型刻画,能实现作者写作意图,就这么简单。至于典型性格是为了典型人物服务的,为了艺术的需要。
6、作家在写作时如何获取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就我自己来说我都是能查资料的就查资料, 实在需要经验的就去观察从事这个工作的人.
也可以从其他的书籍文献里面找到这些东西的啊...而且也可以问身边这些职业的朋友.
甚至可以去询问做这些工作的人. 实在不行自己去做个兼职败仔不就知道了么...
没什么神奇的, 作家不是神, 一样是人, 只是想象力和观察力还有感悟生活发雹枯差现细节的能力源皮比常人来得要强罢了.
7、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说
有个主题思想,然后展开情节用心去写,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别人帮就不属于自己的小说了我也在写,不过写的是武侠和校园小说.如果写动作,可以参考一下古龙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写的动作有点虚幻,就像神话人物.语言很重要,要突出人物特点.心理就简单了.
8、小说如何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展示生活气息的?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小说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结构完整而富于变化,每个人物故事自成系统,但又环环相扣;语言极富口语化和表现力,通俗明快,简炼准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9、那些小说跟现实生活很贴近的,给生活上一些指导的,
新写实主义的小说都是。
以写出《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的池莉最为突出。
如果说池莉的《烦恼人生》以冷静直面生活的态度显示生活的原初色彩,更靠近传统现实主义,方方的《风景》则以内心独白意流式的方式呈现反讽荒诞效应,更具有现代意味。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而是将视线转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心是对父亲的解剖,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部心灵变迁的历史。,《风景》中的七哥,处于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生存的欲望和本能的要求在与环境的抗争中扭曲地生长,他获得一次转机后,便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他所失去的一切,那种“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灵魂的自我拼杀,是人的复杂内涵的一次全景式外化。事实上这些极具个性的形象在生活中其实是并不陌生,正道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某一阶段生活中也确有此类个性存在,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的芸芸众生中,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可以说,极力表现平常人的忧虑、彷徨、焦躁、苦闷、处心积虑和投机钻营,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熟悉的陌生人形象,是“新写实小说”
刘震云对平民日常生活的展示和心理的呈现可谓淋漓尽致,《单位》、《一地鸡毛》以及“官场”系列,无不最大可能地贴近了生活的原生态。《官场》、《一地鸡毛》正是从一系列琐屑零碎的日常生活描写中,引起人们对制度的思索。池莉的人生三部曲充满厚重感、麻木感。近似于生活实录的《烦恼人生》表现出主人公生活如 “网”的生存困惑和人生如“梦”的生命态度,这样,一个普通中国人一天的生活就成为无数中国人生存状态的一种象征 ;则让我们品味了浮华世相掩蔽下生命进程的苦涩,可以看作是由青少年进入成年这一特定人生阶段的生存启示录。
10、写小说,有多难呢
一直以来,我都不爱刻意地看小说。
我总觉得看小说周期太长,是一个极耗精力的事情。而且真的碰到喜欢的了,就会特别的上瘾,而耽误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所以我看过的小说并不多,唯一喜欢看小说的时候还是15、16年,那段时间工作稳定,时间空闲,偶尔喜欢上了小说打发时间。
经常会看一仿嫌些推理悬疑中,关于玄学类的书籍。其实说起鬼神,自己也并不相信,但是就喜欢在小说中,探索这种生活中不会真实发生的事情。在小说中,体会玄学的奥秘。
最近读了《怎样写出一个好故事》一书,才让我更加了解小说。
首先, 小说创作并不是只为了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这么简单,这个故事往往能传达出一个真理,能够让读者感到新颖和有趣,以及有所收获。
比如名著《红楼梦》伏大悔中,主要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批判,让读者觉得它必然会走向灭亡的命运。同时也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其次, 小说的创作材料来源于生活,创作者往往在日常生活、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听说的事情或者书籍中搜集材料,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一部完整的小说。
因此,小说最为贴近于生活,也透露着生活的真实感,能够让读者觉得,这就是身边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样。
在写作中,小说的素材积累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重要性要高于作者的写作水平。越是让读者觉得真实有价值的小说,才能更受读者的欢迎。
最后, 就是小说的构成三要素,人物、情节、和布景,这三方面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写出一部完成的小说。
而这三要素也正说明了小说的创作原理既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下,做了什么事情。
小说的创作,并不同于其它作品的创作。其它作品可以依靠灵感进行创作。但是小说创作,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需要前期大量的素材积累,以及前期的大纲搭建、人物刻画、制定章节、再填充内容,好的作品最后还需要作者的不断打磨,才能面世发表。
因此,想要写出一部好的小说,往往需要几年或者数缺正十年的时间。
小说创作的不易,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它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以及在生活中敏锐的观察力,并且还要有很强的耐性,才能完成这一篇巨作。
如果对写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很难写出一篇小说作品。
所以,对于写作新手,最好还是先写好日常故事,打好写作的基础。等能够有耐心坚持每天不断地写作,再尝试写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