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的真实并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可以从古代小说中窥探历史吗?
艺术的真实性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性,这也是需要当今的一些人注意的事情要知道,对于如今的这种艺术,特别是一些小说,在人类世界是非常广受关注的一些网友,特别是一些小说的重度爱好者,在一些古代的小说里,也对如今的历史进行了窥探,但是其实对于如今的大部分古代小说而言,是不能够认为其历史的真实性的。
自从科技以及手机频繁的在人们面前使用,对于手机上的一些网页小说,也是人们的心头所爱,但是对于一些古文小说来说,确确实实不能够从中去学习历史,要知道对如今的一些小说作者来说,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也是根据自己心里面所想或者是进行一些改编,才把小说给写成观众心里面的这种形象。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人们虽然喜欢小说,喜欢小说里面的一些人物,他们之间的爱坦槐恨情仇,他们之间的这种国家抱负和家国仇恨,但是我们并不能从古代的一些小说里面去窥探如今的历史,这是非常不具有真实性的,毕竟对于小说来说只是一些天马行空,存在于人的脑海里面的一些意识,所以人们的想象是怎么样,小说里面的世界也就是什么样的,这也就是一些小说备受人们喜欢的原因。
但是对于如今的一些历史而言,确确实实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只能从一弯陪些历史书或者是一些古文典籍里面去考察如今的历史,并不能简简单单的就让闹友从小说里面去窥探如今的历史,这是非常不真实也是不合适的一种行为,所以希望如今的一些小说爱好者能够分开现实与小说里面的这种世界,我们不能够只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面,但是我们可以去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生活和思考。
2、小说中如何表现人物形象具有真实性?
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切忌扁平化、脸谱化,人是复杂的,所以如果要使一个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性的话,就要更加立体地进行描写,大的方面来说的话,性格不要单一,要有优点有缺点,同时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描写,比如根据人物性格设定的口头禅,小习惯小动作等等。
人物的行为,行事风格,选择,决定等方面要适合设定,不要做出违反设定的地方。比如你设定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开朗豪迈的,那就不要让他做出小肚鸡肠的行为。
3、以<<三国演义》为例谈谈你对历史题材小说的虚与实的理解
金庸在与日本名作家池田大作对谈文学中,高度评价了他喜爱的中国古典小说《三
国演义》。金庸还透露,他曾打算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以周瑜和陆逊
为主角。但这个意图很快就放弃了。以下是摘录金庸谈话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在中国的“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三国演义》是令人十
分喜爱的作品。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
部小说比得上,近300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近代的文学
批评家们从纯文学观点来看,认为《红楼梦》的价值更高,我也觉得是如此。毛泽东主
席认为《红楼梦》有攻击封建意识的革命意义,从阶级立场来说,把《红楼梦》提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一生以性格粗豪出名、战功赫赫的许世友将军,也说要研读《红
楼梦》。但我相信,许将军读了之后,对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那样回肠荡气的情景一定会老大不耐烦,必定更加欣赏“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
瑾赤壁鏖兵”那样的场面。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虽然,就文学而论,它的人
物塑造功夫也确是第一流的,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
它的布局和气氛安排也是高明之极,例如刘备三顾茅庐,一步一步把主角诸葛亮从
喧天的锣鼓声中引出场来;又例如“草船借箭”的写箭,“借东风”的写风,一步逼一
步地扣得极紧。这一类手法,在外国小说名著中极少见到。外国小说中的主角,往往一
下子就出了场,或者是闪闪缩缩,面目模糊。
《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
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立场分明,爱憎清楚。
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
,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思索的精神食粮。我小时候读《三国》,全面站在刘备的蜀汉一
方,决不承认蜀汉居然会比东吴、晋朝先亡,为此和我大哥激烈辩论了几个小时。大哥
没有办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指着书上清清楚楚的几行字,证明蜀汉为
邓艾、钟会所灭,我才悻悻然服输,生气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泪。其实,邓艾、钟会灭
蜀和姜维被杀等情节,《三国演义》中也写得很详细的,但自诸葛亮在五丈原归天,以
后的故事我就没有心思看下去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赵云、周瑜、陆逊在《三国演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我
一直觉得他远远胜过了关羽、张飞。他在长坂坡曹军中七进七出,勇不可挡,比之关公
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难得多,也精彩得多。同时赵云人品很高尚,精细而有
智谋。
我其次喜欢的是马超和吕布。当时我年纪小,只重视战斗力高强的战将,对于马超
的急躁,吕布的愚蠢和负义,这些重大的缺点没有多加重视。这两人在戏台上扮相英俊
漂亮,在我心中也加了分。
形象一经固定就很难改变。《三国》故事的说书人,以及贯穿史事与民间传说而写
成小说的罗贯中对蜀汉的偏袒实在是过了分。罗贯中因为是山西太原人(以前一般认为
是我的同乡杭州人,但北大教授周兆新先生近来令人信服地考证他是太原人),所以特
别偏袒他的同乡关公。痛贬曹操,那也罢了;连东吴人物也一并贬低,在我年纪大了之
后,常常感到不服。孙坚、孙策、孙权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乡富阳人(汉时为富春县,
郁达夫的故乡),我甚至想过要写一部以东吴为主体的《三国演义》,主角自然是周瑜
和陆逊,次主角是孙策、孙权、顾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乔、小乔。然而这
是和全国民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作对,后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弃这个意图。
在史实上,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完全是周瑜的杰作,诸葛亮并无贡献。
我有时自己空想一番“小乔初嫁了”之时周公瑾如何“雄姿英发”,如何“曲有误
、周郎顾”,如何“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东吴大将程普说:“与周瑜
做朋友,就像是喝最好的美酒,不知不觉的就在他的个性魅力中醉倒了”)。再描写一
些江南人物与江南风光,也就怡然自得了。
陆逊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负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对他钦佩之极
。在自己脑子里玩玩“东吴主体三国演义”的文字游戏,自逞想象,已足够过瘾,真的
笔之于文,未免辛苦,亦无必要。
《三国演义》写人物不直接叙述其内心,单凭言语动作,人物精神自出,这是戏剧
的手法。戏剧和电影只表现角色的言语及动作,但内心生活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这是
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度技巧。有些近代中国小说努力去学西洋小说,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
思想,不但读来沉闷,人物的性格反而并不明确,这是不学习中国古典小说技法之故。
《三国演义》在民众心中深深扎根《三国》故事成了中国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人民从其中接受道德教育与价值标准。应当像刘备、关羽那样重视对朋友的义气,要爱
护人民,决不可像曹操那样忘恩负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奸诈毒辣的事。刘备与关羽
的道德模范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
坛拜关公,决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稣、不拜如来佛。小说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
象,这是全世界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中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帝庙,洛阳附近的关帝庙规模很大,当年我见到之后印象很深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个人勇力不过和张飞、赵云、马超差不
多,曹操部下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等等大概和关羽都可打成平手。吕布当然强过他
。说到用兵打仗,关羽肯定不及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吕蒙、陆逊、羊祜、陆
抗、赵云。关羽受后人尊崇,全靠《三国演义》夸张了他的重义。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道
德,第一是孝,第二就是义。一部小说把一名武将捧成了神,不但由于小说的魅力,也
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性格。
《三国演义》事实上真正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满清女真民族向明朝
进攻时,还是关外没有什么文化的粗野民族,自然不会阅读《孙子兵法》之类的艰深书
籍。他们的将领带领军队,行军打仗,方法和技术全靠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据说,
满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大将袁崇焕。(金庸
的小说《碧血剑》中引用过这段史实。)这计谋就是照抄《三国演义》中周瑜骗得曹操
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计策。袁崇焕如果不死,吴三桂不会把守山海关,满清军队
不可能这么容易地打进北京。
《三国演义》文言成分较多,我在小学生时代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虽然有许多文句
不懂,但故事和人物的吸引力太大,终于跳过不懂的部分,一路读完。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清代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因此,许多人甚至把它当做真实的历史来对待。然而,它毕竟不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重新塑造的历史,是作者所创造的一个可与三国历史对应但已经不能等同的小说艺术世界,加入了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具体说来.《三国演义》是将“忠义”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和渗透民间理想的政治标准紧密结合的产物。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无论是作者所塑造的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典型.都体现出强烈的倾向性。在众多的人物塑造中.作者很少对某一个形象作绝对的褒贬评判.如褒之为“义冠古今”的道德完人关羽也有刚愎自用的人性弱点。贬之为“汉贼”的一代奸雄曹操.在作者心目中仍不失雄才大略的领袖风范。但在所有人物的描写上.董卓是个例外。
曹操:有勇有谋,但疑心太重.
刘禅:优柔寡断,贪图享乐,胸无大志,没用
张飞:有勇,但无谋
关羽:重情义,有勇,武功不错,但太骄傲
姜维:继承孔明,神机妙算,也有文滔武略
诸葛亮: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实数旷古奇才
4、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谈谈你对处理历史题材小说中虚与实关系的理解。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所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有虚有实。
清代章学诚认为它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尤其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小说与历史“质”的差异上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
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但它在虚实方面的成功结合,成为历史小说创作虚实结合的成功范例。
从语法角度看,“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
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为了使人物表现得更为丰满,可以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但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人生层面”进行臆造和歪曲。
具体的,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非重要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
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以《张居正》为例,通观全书,作者对万历新政写得出色的在于节制宫廷用度、控驭宦官与外戚的权势等笔墨,由于作者确当地把握了历史上张居正与李太后、小皇帝、冯保、李伟等人的关系,有实有虚,虚实处理自如得当,人物的思想精神自然显现,很有生气。
作者直言其创作的历史观是十四个字:“不以道德论英雄,应为苍生谋福祉”。
(4)小说如何体现历史的真实性扩展资料: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参考资料:网络-三国志通俗演义
5、你认为如何处理文学中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
1、虚构也要认清历史本质
作者自己对这个历史认知不够、研究不够,所以自己写出来就觉得浅薄。文学一定要有自己的途径,文学是通过审美、通过沉淀去书写历史。文学应该调动自己的手段,去表现历史去表现当下。
2、让人看到一点暖人心的东西
佛教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就有一种很悠远,沉重一点是当下,而未来总是可以展望的,我们对未来总是希望看到一点霞光,看到一点暖人心的东西,那么过去那种悠远与对未来诗意的憧憬可以拯救当下。文学、艺术美,对人搜基也有救赎的作用。
(5)小说如何体现历史的真实性扩展资料:
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史学的最初形态,通常都表现为传说和史诗。在原始时代,部族的老人围着篝火向年轻一代讲述本氏族的历史链御,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史学实践。这种讲述随着世代的流逝,往往越来越传奇化、神话化,最终演变成后来的传说和史诗。
中国《诗经·商颂》中的《长发》《殷武》和《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都是商人和周人对本族历史的追溯。这些诗歌很有可能是当时口头歌唱的记录。《诗经》是中国通俗棚漏岩史学的最早作品和源头之一。从一开始,史学和文学就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割。
6、小说中历史的真实性是什么
是人性的真实,在逻辑里面虚构、想象,包括添加很多的元素,以人物为中心,这个历史就活了。小说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其中有虚构出来的成分。金庸的武侠小说,除了少数作品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模糊处理之外(如《笑傲江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历史背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糅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
7、《长安十二时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和真实历史有差距吗?
如果说马伯庸对虚拟长安一日的成功建构,改变了天宝三年上元节这一夜的既定历史,因而契合了架空叙事的叙事模式,那么文本叙事过程中作者对以皇权政治为内核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消解与历史虚无意味的表达,则表现出鲜明的思辨属性。那么《长安十二时辰》中所反映出来虚败春的历史和真实历史有差距吗?
一,《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真实历史
传统历史小说,例如历史演义,所采取的叙事模式就是在意识形态规约下的认同叙事模式,它将“共享一个价值观、真实观和共同意义体系”,作为小说附属于历史后的深层指涉。而“以现代意识、现代知识重新观照历史撰述,是历史思辨叙事的重要特点”,它通过对历史撰述背后隐藏的权力认同与价值认同的揭露,实现对传统道德观、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现代性的审视与思考。此外,《长差耐安十二时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进步观,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循环和虚无意味,从而实现了对历史本质的进一步消解。“从历史小说类型的历时性发展来看,主要有退化、进化、循环和虚无四种历史观。”与架空历史小说凭借科技决定论而认为历史发展为线性进步的观点不同,新历史小说则因其生成语境的差异与对历史真实性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探究与质询,而透露出普遍的虚无感。
二,《长安十二时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这种虚无,在小说中表现为对“拯救”本身无意义的呈现。从李泌的角度来说,这一场24小时的殊死对抗,最终目的是维护太子李亨的统治,可事实上,他和张小敬联手进行的“拯救”却将太子推向了为父帝猜忌的深渊,对太子百害而无一益;而从张小敬的角度来说,张小敬始终拒绝成为政治的棋子,却再次陷入权力倾轧之中,为了百姓,也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拼死守护,结果却和十多年前守护西域都护府一样,惨烈悲壮的蚍蜉之怒换不回统治者的丝毫动容,依旧被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样无力的历史循环,不但表现出人物行动的无意义,更对历史本身的真实性提出挑战:所谓的官方正史,所谓的盛世太平,不过是统治者刻意营造的假象,在某枯滚种程度上,民间野史或许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在一废一立之间,增强了文本的叙事张力。
8、如何看历史小说的“真实”
历史小说有自己的逻辑和语言系统
《大明王朝1566》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明朝嘉靖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并根据小说拍摄了同名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刘泽华曾称赞刘和平“将王权主义写到他们骨头里去了”。此外,刘和平的另外两部历史小说《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也同样收获了良好口碑和高人气。
评论家谢有顺在对谈中评论道,在整个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界普遍缺乏思想的情况下,“刘和平的小说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历史小说才有生命力。”
历史事实和历史小说创作之间的线该如何把握衡量?刘和平告诉南都记者,他对历史的看法更多是解释史学,不是考证史学。历史小说是文艺作品的创作,不是写资治通鉴,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刘和平说:“历史事实都是我的桑叶,我就是一条蚕,把桑叶全部吃进去,像蚕吐丝一样转化成艺术作品。譬如,我在改编《雍正王朝》时,将史料记载的在雍正三年就已经倒台的‘八爷党’延续到了雍正十三年,对于这种改编,我曾请教过两位清史研究大家戴逸和王钟翰,二位老先生都特别理解,并且表示这就是史学和文学的本质区别,也就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独立价值。”
文学作品的最根本属性是美学,不是史学也不是科学,这是刘和平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存在即是合理的,历史小说创作就是在建构一个和历史平行的世界。这个平行世界,要靠两个系统来建构,一个是自己的逻辑系统,它会把史料里面毫无关联的东西用美学的手段解释重新结构在一起。另一个就是构建逻辑系统必须用的文学逻辑的语言系统。许多语言对话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只有在文学作品才会出现。对于作者而言,最难的就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还让大家觉得真实。
刘和平引用了陈寅恪的一句名言,我们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都要抱有“瞭解之同情”。谢有顺指出:“刘和平的小说中有一种所谓的精神的真实、想象的真实或者是人性的真实,在逻辑里面虚构、想象,包括添加很多的元素,以人物为中心,这个历史就活了。”
历史小说就是给历史做添注
22日上午,唐浩明在书香节广东馆分享了“做豪杰好,还是做圣贤好?———唐浩明谈曾国藩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的主题讲座。他的“晚清三部曲”至今仍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更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提及历史小说的创作,唐浩明表示:“历史有多重表述,作家有作家的表述方式,学者有学者的看法,普通老百姓也有心目中自己理解的历史。”在解读曾国藩的讲座上,唐浩明并不介意把一些野史记载作为自己分析的补充材料。“历史小说其实就像是给历史做的添注,”唐浩明这样比喻自己的创作。
历史小说是对正史的补充
22日下午,“读《宋末大变局》,看宋末人物气度和风骨”的新书分享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作者张全生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倪腊松、作家艾云、周闻道等人一起,围绕着小说中所展现的一个不一样的宋朝进行了对谈。小说根据南宋末年名将余玠入主四川,和四川义士一同打造山城抗蒙体系,抗击蒙古侵略的史实,描写了历史转折处惊心动魄的变局和走向。阿来点评称此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尽管《宋末大变局》书中存在大量虚构和想象,但在张全生看来,像《明史》这样的所谓正史,也存在着很多歪曲事实的地方,但它对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依然有帮助。抛开虚构和想象,历史小说的大体框架和历史环境“是不能够错的”。
9、毛宗岗 怎么看待历史小说的真实与虚构问题
关于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
毛宗岗一方面赞成历史小说以史实为依据,历史小说创作者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自由的创造,但尊重历史事实并不是完全受历史事实所局限,而是就基本上的历史事实而言的。
另一方面他允许创作者有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必要时候可以杜撰某些人物或情节,以增加历史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
接着他又进一步论述了要实现历史小说创作的成功,在题材选择方面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10、历史小说与历史有什么样的关系?
历史小说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枣哗坦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凳桐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芦脊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