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的三种人称分别是什么?
1.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敏腔族思想感情,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是以配角来作为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这便是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3.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1)小说人称视角如何选择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
而第三人桥弊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一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二人称
参考资料来源圆轮:网络-第三人称
2、小说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
《小说的三种叙述视角作用》
1、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角
这种视角最明显的特点是小说的叙述者对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无所不知,不但了解小说中的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的心理动态。叙述者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而是像局外人一样处于情节外,客观的叙述和介绍情节、事件和人物。作为情节、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由于叙事角度来自于局外,所以角度即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这样叙述者就可以跟踪人物去表现他,像隐身人一样,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探索。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展现宏观的场景,也能展现人物意识的微观流动。因此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线索。
2、第一人称经验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我”自己的言语讲故事,讲述的内容也仅限于“我”理应知道的或感兴趣的。同时,“我”讲的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对发生的事件提出自己的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解释,但读者却可以对“我”的主观性或局限性加以更正或补充,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叙述者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容易产生悬念。
一般来说,这种叙述比较自然亲切,因为主人公“我”直接与读者交流,读者直接从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从而使读者能马上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主人公共同分享忧虑与欢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方式可以使小说不露出选材的痕迹,使得情节的跳跃与推进和场面的转换更为自由,又便于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合交错,有利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集中。
同时这种方式使作者、叙述者、人物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真实感,但是这种方式也必然会产生另一种局限,就是在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叙述者“我”不可能总是作家本人。
因为亲身经历毕竟有限,但作家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审美效果较浓的叙述角,随着小说叙述的发展,虚拟的“我”便应运而生,这时作品中的“我”依然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可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误认这个“我”就是作品本人了。
3、第三人称叙述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传统的全知视角与上述第一人称视角的发展与融合,而且多见于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作品,最早在理论上及创作实践上提出并运用能够这种方式的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先驱亨利・詹姆斯,他在理论上称这种方式为“意识中心”叙述,即整个叙述线索来自作品中的某一个角色,一切叙述、描写都从这个角色的观察和认识出发。
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知道的内容并不多余作品中的人物,叙事者必须在某个或某几个人物的帮助下才能叙事,叙事者的感知范围内叙述也仅限于这某个或某几个人物。这种角度的叙事方式突出的优点以叙述者可以经历者的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就增加了主观的感情描写,也让艺术描写显得更为真实。
并且因为视角的承担者与作品中某个或某几个人物重合,从而使读者感觉似乎在于作品中的人物促膝交谈,这也就让作品更具真实感。除了主人公充当作品中的叙述者之外,次要人物或事件的旁观者也可以充当叙述者。
3、写小说一般用第几人称来写,哪种容易些?
个人来觉得如果你是第一次写还源是用第一人称比较好入手,第一人称比较注重于主角本身的感情和经历,第二人称一般用于倾诉,最常用的就是第三人称了,大部分人也都喜欢看第三人称写的小说,第三人称被称为上帝视角可以顾虑到其他角色的角度,相比较第一人称更加难以把握
4、谈谈小说创作的人称视角
<
5、如何用好小说的叙事人称?
儿童视角叙述故事的好处是:
儿童视角的运用,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和慎亮配透视,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景观,易于揭示成人所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
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
小说的叙述人称,它主要有三种形式: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小说通过“我”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2、第二人称
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它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
3、第键袜三人称(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云端视角)
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宽指知晓一切,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6、小说的写作视角都有哪些
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一、云端视角
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所以我叫它“云端视角”。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具体它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主观型
特点是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身份或以编著、介绍人身份,直接登场亮相,对故事加以叙述、交代、报道,而且常常通过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的进程。
2.客观型
特点是叙述人不直接介入作品,不到处发议论,而是以第三人称来讲故事。叙述人隐身于叙述过程之内,使读者不能直接发现他的存在。
当然以上两种类型也并不是绝然对立的,有些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也常常交替或混合使用两种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上帝的存在,他知道的太多,反而让读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另外作品的悬念也少了许多。因而这种叙述方式会使参与作品体验感受的较少,不能使读者有再创造的乐趣和联想的能力,限制了读者“再创作”的欲望。
二、人物视角
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一般也采用第一、三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人物叙述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如:莫言作品中会经常采用这种变换的方式来使故事发展下去。
另外,由人物叙述的延伸,还有一种特殊类型是“意识流”方式。它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因此作品的情节也多是人物的意识活动。
主要特点:无论是以何人身份来叙述,感觉是在讲故事,显得真实。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叙述人视角被限制,有些空白还要读者去填补。这对于喜欢参与作品思考的读者而言比较适合,也正好弥补了“云端视角”的不足。但缺陷在于作品中的叙述人无法叙述自己,受叙述人左右,作者又不好出面干涉,要想知道作品中他人的想法,还真得让读者自己去猜。另外的不足就是它没有象云端视角那样对全局的全能。
三、纯客观叙事
这种叙述视角的特点是客观地叙述所见所闻,将人物的表现、生活场景和事件直接展现给读者。但作者不参与作品中人物的意识与心理分析,不能作主观评价,只能是客观地展现情景或现场,而不能深入内部,探测奥秘。由于叙述没有作者的主观性,因而它又不是第一人称的叙事。
这种视角有些象是摄像机,把故事情景直接视频给读者,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显得有些象是记实。这种叙述方式真实性强,缺少主体引导,没有导游之类的帮忙解释,因而作品的一切进展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
正是没有叙述人的感情投入,尤其缺乏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过于纯客观,因而作品显得冷漠,难于调动读者的情感。
以上几种常见视角各有长短,实际写作中不要厚此薄彼,尤其是要写好长篇小说,往往仅有一个视角是不够的,只不过根据内容需要,在注意保持叙事角度一致的前提下,取长补短,通过各种视角的转换,灵活自由地变动叙事角度,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在几种人称的叙述表现上看,第一人称的叙述,一般都能写得感情细腻,真切感强,容易让读者接受。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而第三人称的叙述,叙述人掌控作品中人物的一切,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完整讲述故事等方面显得比较有优势。
而第二人称叙述写作的情况虽较少见,但也是一种子选手视角。由于其有“对话“的味道,在对对象的抒情上表现得很强烈,较多地偏重于对往事的反思,许多外人不知道的事,都可以通过“你”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运用得当也是值得尝试的。
7、小说用哪一人称好?第一还是第三人称?
用第一人称比较能够引导读者进去情节,但写时难度很大;
用第三人称则能够更好的讲述整个故事;
我建议你还是用第三人称比较好,因为上帝视角的关系。
新人MM在用第一人称创作的时候,很多时候在视角转换上都会犯一个毛病。
先来看一个例子:“我有点伤心,不再理他,转身走了。他在我身后久久凝视,怅然若失!”
主角背后长眼睛了,转身走了还知道身后的人在看她,囧!
这个句子,即是今天我想说的,新人MM用第一人称写作时常常犯的毛病——上帝视角。
何谓上帝视角?在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时,在主角在场的情况下,主角知道了他不应该知道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人称写作时的上帝视角。
其实一般而言,大部分第三人称写作的书,都是上帝视角,作者在运用第三人称写作时,可以自如的转换视角,但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时候,出现上帝视角,就不甚美妙了。
其实上帝视角并不是不能存在,毕竟有的读者并不介意,但是有得读者则会很雷,所以阿紫建议作者不要用上帝视角,不然会雷跑一部分读者。
上帝视角的避免很简单:
在主角在场的情况下:
一是可以通过主角的眼睛,观察其他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然后借主角的口或者心理活动,进行推测;二就是魏文成大大所分类的滞后式第一人称,即一件事情在快要结束或者是主角知道了关键情报的情况下,对整个事件所做的分析推理,这个可以参看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它总是在最后,借包拯的口来把零散的情报集合成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
在主角不在场的情况下,处理方式则参照第三人称写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PS:即使在第三人称的写作中,视角的变换,也是要谨慎的,换得太快,混扰乱读者思维。
8、写小说怎么选择第几人称
写一部小说,需要找很多角度写一篇通顺又新颖的文章,就像平时写作文一样,有旁白,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什么样的小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称?这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种传统的、大众的视角。看是谁在观察故事,它是属于人物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篇文章当然选择的人称也就不同,就像我们评论一篇文章,站在作者的角度我们是在批评,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我们是在赞扬,所以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聚焦,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某个地方,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角度,只要有需要,可以深入任何人或者事件中。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第三人称。
有些作者写作是非常含蓄的,描写主要人物的外貌是通过一定的媒介介绍的,不能剖析他人的内心,只能靠主角揣摩。用专业语言讲,这就是所谓的内聚焦吧,作者把注意力放到一个或者几个人上,通过他们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作者想要表现的世界,对于其他人,则是像旁观者那样,仅仅靠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对于写作者来说,它能扬长避短,叙述自己熟悉的环境,增加人物与读者的亲昵感,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即使你自己认为所讲述的没有半点虚假全部都是事实,然而实际上我们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的结果是不同的,这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