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其庸如何评价金庸小说的文学性?
冯其庸对于金庸小说的文学性的评价很高的,金庸不仅仅是武侠小说家,更是一位位文学大师
2、小说的文学性是什么
小说的文学性应该就是艺术特点之类的吧。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这就是小说。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及小小说。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也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生活中的集合体)
3、怎么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
一般来说,评价文学作品没有一定的要求。因为评价带有主观性,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看的角度也不一样。但如果想要有条理,具体客观地评价作品,可以参照以下内容。
一、聚焦作品本身
既然是评价文学作品,那么就必须了解读懂、读透作品内容。我认为,在评价之前,需要认真仔细地读完作品,最好是读上几遍。如果只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般匆匆读完,我认为并不能很好理解作品本身,甚至不能记得完整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在脑中需要有一个框架,何人何时何地,原因过程结果,对事件的了解是具体的。同时,在读的过程中,读者在体会故事,人物感受时,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在评价时,结合作品的内容和自己的分析理解,就能做到有理有据,而不是空口大谈,这样既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评价也不能说服人。
在评价作品时,不需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表述一遍,特别是长篇小说,内容如浩瀚星辰,这样是说不清的。更不需要将故事内容如流水账一般重述。只需要选取你认为印象深刻的,打动有感触的部分,将这几个部分说好即可。最好是一个主题思想内容加上作品的具体事件印证,更能引起共鸣。
二、结合时代背景
每个作者在写作品时,大都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联,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点。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正是在封建社会达到顶峰,内部开始腐朽,各种矛盾碰撞的背景下的作品,因此作品本身也展现了封建社会大家族繁华背后的摇摇欲坠,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了解时代背景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也能在分析评价时找到印证。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许久,那些经典文学至今都被人推崇,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阅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品在不同时代,在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或价值。所以在评价时,同样也可以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点来评价作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能更好地引人深思,也能体现出作品的价值。
三、了解作者风格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而他们的大部分作品也和作者的风格一致。例如欧亨利的作品以语言幽默,诙谐,结尾出乎意料而出名。《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都是这种风格,巧妙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令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了解作者的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思想等等。在评价作品时,就能从作者的角度看待作品,使评价客观合理。
评价文学作品,这些框架不过是提供评价的角度,最重要的还是结合作品内容,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能让人产生共鸣,合情合理,又有自己的理解。
4、大家觉得金庸的小说文学性怎么样?
在中国文学史上,武侠小说归类为通俗文学。何为通俗文学?就是平民百姓喜欢读的,就是所谓的“下里巴人”。一般慎闭御认为通俗文学的娱乐性强,文学性差,常常为专家、学者看不起。很多年前,王朔就写过一篇态培批判金庸的文章。时至今日,我们宽岩会看到王朔对金庸的评价是充满偏见的。
在我看来,金庸的小说正在成为文学经典。正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诞生之初,它们的地位并没有今天高,而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与考验,逐渐成为古典小说的经典。金庸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完结于1972年,距离今天已经差不多半个世纪。而《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等则完成更早,流传超过半个世纪。五十年来,金庸小说始终在华人圈风靡,说明金庸小说的生命力。可以预见,金庸小说还将继续流传下去。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金庸的小说已经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先不说金庸小说的文学成就,就今天而言,金庸的武侠小说成为中国几代人的共同文化记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形成了一波金庸热。时至今日,金庸热有所降温,但研究金庸的潮流尚未过去。微信公众大号六神磊磊读金庸,即以读金庸为基础,吸纳百万粉丝,发家致富;而在大学里,也有许多中文系老师研究中国武侠文化与金庸小说。可以说,金庸小说已经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
金庸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虽然与一些莫言、陈忠实、余华、苏童等人相比,作品的思想厚度可能有所不及,作品的更注重故事性,可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学特色确实许多“纯文学”作家所不及的。小说里面的江湖、围棋、书法、气功、内功等,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金庸把它们成功的文学化了。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评价金庸,在我看来,他就是一名伟大的小说家。
5、一本小说的好坏是要怎么去评价呢?
如果是纯娱乐性质的小说,自然是看它的娱乐性。比如现在网上流行的那些奇幻小说,仙侠小说,仔细去读,都没什么文学性,但它仍存在着,因为它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娱乐性强。对这类小说的欣赏,不要过于苛求文采,当然太烂的文笔让人一看就呕的还是pass吧``咱别虐待自己-_-! 这类小说一般是重视情节,而作为小说灵魂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已经退居其次了,当然若是能把人物性格描写得鲜活,那就是少有的精品了。另外这类小说有着一个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设定——这是我的个人意见,若是把设顶弄得很乱,武技不象武技,魔法不象魔法,穿着中国古代的衣服,却有着欧洲国家的姓氏`````这样的书我就不爱看。
再说说正统小说。我觉得正统小说还是要看它的思想。一本书要读出思想来,才是活的,单纯的叙事和人物刻画会让小说变得浅薄。另外从文学性上来看,人物性格的刻画一定要鲜明,性格亦反映人物的思想,而人物的思想又反映作者的思想,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再有就是情节。说到情节就离不开冲突,就是戏剧中说到的那个冲突,不能流水帐,没有重点,不只这样,还要能吸引人(这个是必须的了,要不小说谁看呀?)情节要能典型性的反映人物的性格,而人物在小说中的所作所为也一定不能和他的性格有所冲突(这个冲突和上面那个不同-_-!),保持风格的一致也是很重要的。
啊``想不到还有什么可说的了,后来者补充-_-!
6、如何评价《秦时明月》这部小说的文学性?
《秦时明月》以秦带胡代为背景,描写了武林风云中的爱恨情仇、刀光剑影,情节跌宕,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小说由温世仁生前初步定稿,投首滑影出他提剑追梦的一生。深情重义的温世仁,在小说中挑动普遍性的者行腊公理,诉诸人性价值。
7、如何评价轻小说的文学性
轻小说,与其说是“阅读起来轻松的小说”,不如说是“文字化的日常对话”。无论是啰里啰唆的标题——“如果高中棒球的女经理人读过杜拉克的<管理学>的话”;或者是吐槽式的章节——“你们觉得这是伏线吧?但是啊,这个设定是我刚想到的”;还有突然插入作者闲聊的行文——“这个我就不举例子了,大家见得应该不少的吧”,实际上都是「对话」而非「文学」中的元素。
「文学」和「对话」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形式。更准确地说,「文学」是从「对话」中蜕变出来的。文学因为载体有限,自诞生之日就承担着“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信息”的使命。这样的话,压力就转移到了作者和读者身上——“通过更少的文字传达信息”要求作者和读者有更丰富的先验知识,或是文学素养。
而轻小说”返璞归真“,以文字为载体,回归了「对话」的结构,而抛弃了「文学」的身份——所以用「文学性」评价轻小说,如同用直尺丈量砝码,毫无意义。
不过拓展一下题目的话,轻小说的价值还是有的一说的。
如同我刚刚所说,文学要求作者和读者双方有足够的素养,而轻小说的优势也恰恰在此——轻小说以对话的形式构建情节,所以不需要双方有足够的素养,降低了一个「想法」或是「构思」传递的门槛,让更多有趣或有价值的想法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更轻松地传递,而不是被表达形式所阻拦。
8、如何解读鲁迅作品中的文学性?
鲁迅的文学贡献主要偏重于翻译作品,能够获得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认可的主要在于翻译方面,鲁迅翻译了很多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任何一部都被誉为“不可再易一字”的翻译,但是其本人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苏联作家,高尔基对鲁迅的评价是:你不能用但丁去评价鲁迅。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只有苏联作家对中国文学研究比较多,而目前来说,也很少有人能将鲁迅的作品用同等水平翻译成英文。鲁迅的文字需要极深的中文功底去解读,希望将来还能有更多的外国人通过中文去重新认识鲁迅,目前来说鲁迅在世界作家排行上大概处于前20的水平,还有日益提高的趋势。
9、何为作品的文学性?
作品的文学性是指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 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 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
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报告文学既需要直接诉诸读者,就是说寓报告于文学, 又吸收了不少文艺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刻划人物形像, 报告文学吸取小说的表现手法最为明显,诸如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
然而,由于思想与哲理表露的强度, 由于外在观察更多和写作发表更快,报告文学仍不是文学作品, 在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及艺术表现的执着追求上还需提高,以赢得独立的艺术生命和品格。
(9)如何评价小说文学性扩展资料凡是经典之作都有浓郁的文学气质。无论是《红高粱》《刺客聂隐娘》《肖申克的救赎》还是《钢琴家》,作品中对人类命运的认知和对生存的思考,让故事拥有长久回味的余韵。
电影的剧情较为凝练,尤其是类型电影,更多的是通过视听节奏来推动故事发展。然而,即便是经典商业片,其扁平化的人物塑造当中,也会尽可能发掘人物身上的生命质感,让人物生动而有个性。
与电影相比,电视剧对作品的文学性要求更高。由于篇幅优势和视觉呈现的局限性,电视剧更加依赖剧本。优秀国产剧《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鸡毛飞上天》《风筝》,欧美经典剧集《纸牌屋》《权力的游戏》皆脱胎于小说。
近年火热的IP剧,像《琅琊榜》《军师联盟》等口碑佳作,大都源于网络文学。事实证明,失掉了文学性等于失掉了影视创作的重要根基。一些影视作品的恶评如潮,说明单靠炫目的视效和精致的脸蛋,无法拯救空洞的故事文本。
10、如何评价轻小说的文学性?
如果将旧来的文艺作品整体当做是“厚重”的东西,那么轻小说这个文艺表现形式指的就是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追求了“轻”的小说群了。其目标读者层主要是日本的初高中生。然而,既然已有《凉宫春日的忧郁》这样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在2003年(平成15年)的出现,可以说日本平成年间出生的世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轻小说的影响下(或者说不得不在意识着轻小说的状况下)而成长的。然而另一面,对于昭和年间出生的世代里绝大多数日本人来说,轻小说就是某日突然降临的“不明所以的文艺类别”了。就连上述的《凉宫春日的忧郁》,就算有看到过她的角色设定画,而实际会去拿起文库本,甚至执手一读的日本“大人”们又会有多少呢?也就是说,轻小说这个文艺类别,就意味着现代日本的一种“断绝”。这一断绝,是曾经由漫画或者动画所象征的。然而,比如《ONE PIECE》之类的少年漫画的读者群是面向全世代的,《崖上的波妞》式的剧场动画也是携手迪斯尼面向全世界的观众。与此相比,仅仅考虑作为“小说”的轻小说时,其面向的读者群实在是太过限定了。更为致命的是,轻小说是用面向日本年轻人的日语所写的这一简单明快的事实。
确实,轻小说的翻译可以说是在日本以外的世界各地十分盛行。而作为轻小说特征的将登场人物画成动画角色式的插图的存在,也对这种世界各地的流行注以了一臂之力。就算如此,与仅仅依靠字幕翻译或是台词配音而视觉信息本身可以直接传达的动漫不同,小说的翻译无论其内容,总是给翻译者和读者双方强加负担的。更不用说,轻小说里被写下的文字其实是日本的初高中生稍微逞能装逼时使用的,让人忍不住笑话的俚语和世界观了。“ぼっち(孤单)”“ジト目(半目盯视)”“リア充爆発しろ(现充去死吧)”……就算是日常接触这些年轻人的流行语的译者,也往往会在这些文字前无所适从。而将“マジでハンパない(真是不得了)”缩略成的“まじぱない”之类的用语,对于不谙轻小说的甚至是日语母语者来说,就连它的音调也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