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的传统爱情模式?
才子佳人故事的反复出现,实际上有它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它暗示了我们民族的一咐卜种审美心理倾向。有人说中国没有悲剧精神,鲁迅也把才子佳人模式看成是“瞒和骗的艺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未尝不体现了传统中国人对自主爱情和美好生活的信念与憧憬,体现了我们国人追求匹配和谐的审美心理。《牡丹亭》里,落难秀才柳梦梅的梦中情人杜丽娘,不正简野是平民女子,而是能够慧眼识英雄的大家闺秀。暂时落魄的才子们最终也能够功成名就,风光无限。“颜如玉”和“黄金屋”双双丰收,这为失意文人的灰暗生活投进了一些亮色。从某种举喊意义上讲,才子佳人小说正是他们精神幻想的产物。
2、玉娇梨的点评鉴赏
文学史上对于才子佳人小说这一概念,向来都较含混,其模式也较固定,主人公在经历各种挫折后,总会有个大团圆的结局。虽然《玉娇梨》也是如此,但在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的过程中又对社会现状、风俗人情等有所描写。深入地研究其内在意蕴,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美好的才子佳人形象
1.专情的才子
多数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把才子写得很专情,他们把爱情放在首位,宁要婚姻也不要功名。《玉娇梨》中苏友白就认为“若不娶一个绝色佳人为妇……就做一个才子,也是枉然”他还抱着“若今生不得此女为妇,情愿一世孤单”的决心,叔父给了他一个进京求功名的好机会,他却想的是:“倘或因此访得一个佳人,也可完我心愿。”在投奔叔父的途中,苏友白听说了白小姐的才气便留在锦石村,睹其风采,遂把见叔父的事抛在脑后。
2.知性的佳人
《玉娇梨》女主角白红玉“生的姿色非常,真是眉如春柳,眼湛秋波,更兼性情聪慧,有百分姿色,自有百分聪明”。她不但有迷人的外貌,还有过人的智慧。小说中写她“知书能文,竟已成一个女学士”,“白公因有了这等一个女儿,便也不思量生子”。小说第一回《小才女代父题诗》写白红玉替父亲作诗,害怕父亲得罪小人而惹上麻烦,又用“长安险地,幸勿以诗酒贾祸”小帖提醒父亲,从这一情节,便可见其胆识与远见。
诗歌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作用
诗歌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才子佳人小说中,它是小说的有机成分,对于叙事有着重要意义。诗歌在小说中有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小说内容,使小说富有诗歌意境,使情节富有浪漫性。
《玉娇梨》的第一回红玉为了帮父亲解围,就替父写了一首诗,杨御史“见了白小姐的诗句,便思量着要求儿子为妻”,白太玄喜欢用诗来挑女婿,当他发现杨御史的儿子不会作诗后,便拒绝这门亲事,因此得罪杨,被迫去塞外,诗为白家引出了祸端。作者又在第八回中借苏友白说“做辞赋乃文人的家常便饭”, 才子佳人中的诗歌不是为了炫耀文人的才华,也不只是抒情,“每一首诗都是小说情节设置中有意味的形式。”它的出现是为了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它时而加快小说情节的发展,时而舒缓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有急有缓,内容更加饱满。
曲折的故事情节
小说要吸引读者,要靠曲折的情节,元以来,戏曲发展迅速,小说作者也常借用戏曲的创作方法,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总结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人,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玉娇梨》也不例外地借用了戏曲中的情节设计,小说中白红玉衷情于苏友白,苏却把她当作了丑女,拒绝答应,红玉以诗挑夫君时,苏友白来了,碰上两假才子张轨和苏有德,他们从中作梗,使才子佳人错过,正因为有这样的错过,苏友白才会进京赴考,才会遇到卢梦梨,遇到另一段姻缘。小说主人公的爱情才会在层出不穷的曲折中发生,使情节环环相扣,扑朔迷离,更具阅读性。
才子佳人小说表现的进步思想
自由的婚恋观。小说体现了作者婚姻自由观念,卢梦梨女扮男装为自己寻求才子的情节,苏友白一心寻有才色的佳人来看都表现了这样的观念。作者借苏友白说道:“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般脉脉相关之情,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婚姻并没有按照当时社会上“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思想来发展,而是具有近代婚姻自由的思想。
女性的自主意识。小说中的女子们,并不是男子的依附品,她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帮助父亲解决烦恼,为自己寻找真爱,而不是等着父母来为自己解决婚姻大事。她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挑选丈夫,最典型的就是卢梦梨,她看中苏友白,便女扮男装与其私定终身。事后,白玉红也称她道:“可谓美人中之侠士也。”白太玄也大赞:“不意他小小年纪,到有许多作用……此乃极快之事,有何不可!”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和对话来看,作者对女子的这种自主选择婚姻,追求幸福的行为,是极为赞赏的。表现了对女性的一种尊重,她们可以像男子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寻找适合自己的婚姻。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男女平等在一定程度上的赞同。
林辰先曾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才子佳人小说处于作家自创小说的学步阶段,因而它的艺术质量还比较粗疏稚嫩。”无论从叙事结构和思想性来说,《玉娇梨》都无法与《红楼梦》等相提并论,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婚姻爱情观,对男女地位的看法,对自身以及女性的要求。从小说史的发展来看,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时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它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它在片面性上又多了一层诗意色彩。它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薛宝钗如何点评才子佳人之作?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肆仔空“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音”中,宝钗“审问”戚肆黛玉读《牡丹亭》、《西厢记》等才子佳人书。宝钗认为这些杂书算不得正经书。看这些书容易移了性情,最终沉迷其中,不可救药,所以她是不主裂瞎张看这类书的。
4、才子佳人∶女性角色爱情理想浅析
世俗爱情婚姻悲剧小说犹如一把艳丽而不朽的钢刀插进所有人的心里,久久不能平复。由于传统婚姻观念之影响和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生活是畸形的,爱情活动从 婚姻家庭 向 秦楼楚馆 。 自汉代以来,中国文人在内心深处或轻或重地都有一种“相如情结”。这种“相如情结”,除了指仰慕司马相如之华彩辞章动天子的传奇经历外,更主要的是艳慕司马相如以才情动文君而得美妻,以及由此而展现的浪漫飘逸的风流人格。所以,中国文人的“相如情结”,隐现的实际并搜则上就是中国文人的爱情理想——才子佳人。
✪ω✪
由于传统婚姻观念之影响和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生活是畸形的,绝棚爱情活动从婚姻家庭向秦楼楚馆。但是,作为极富诗性的古代中国文人,其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是至为深邃且极富诗意的。流传至今难以数计的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诗词文赋和戏曲小说,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个性化的爱情感悟和独特的爱情理想。概括地说,古代中国人的理想爱情模式有两种:一是才子佳人式,二是英雄美人式。此种极富诗意精神的理想,又与爱情本身的诗意化、艺术化特定是若何符契的。
这里我们只谈论才子佳人式的理想爱情模式。追寻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则当源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追溯才子佳人爱情小说程式之渊源,则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较为集中的按照这种程式演绎爱情的,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尔后于明清之际,蔚为大宗,俨然成为数百年间人情小说的主流。这种理想的爱情模式其中特点之一就是: 一见钟情式,才色互动。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就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在之后的唐传奇中,更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如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孔雀东南飞》到唐明皇与杨玉环的《长恨歌》,再从陆游与唐婉的“沈园二首”,绿珠与石崇的《绿珠传》,到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桃花扇》和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牡丹亭》……《霍小玉传》中的李益与霍小玉,《莺莺传》中的张生与崔莺莺,《柳氏传》中的韩翊与柳氏,《李娃传》中的郑生与李娃等等。这样的故事历朝历代都有很多,而大多数都是真实存在的,于是,我很好奇,是中国自古的文人过于悲情还是那样的社会只能发生以悲剧收尾的爱情和婚姻呢?是中国社会的男性造就的还是女性促成的?又或者是中国人的审美里对爱情不够宽容亦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呢?那么,有关于这些文学作品里的女性角色都有什么爱情理想呢?这些爱情理想足以承载她们的希冀吗?
✪ω✪
这么说吧,在中国女性的潜意识里,她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含蓄的,比起外国女性的热情和奔放,中国女性就显得矜持多了,可如果仅凭借这一点就断言中国女性的爱情理想不够美好那么这无疑是一种粗鲁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文化起源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中国自有了血缘观念,再有了“家”文化后,从有人口繁衍到如今的生生不息,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女性只是家的附属品,她们无法施展自己的爱情理想,她们是男人金钱权利及欲望的附庸,她们也是男权社会的竞争手段,如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褒姒、卧薪尝胆计谋里的西施、杀董卓的棋子貂蝉……亦是繁衍后代的生育工具, 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被休只是因为结婚二三年,无所出的原因——岂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背后是多么的冷漠和自私,如此种种,悲剧只增不减。另外,中国受儒家的影响,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受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影响,中国人观念里的“女子难养也”也已深入其社会意识里不能剔除,可见其承载的不再是一句单纯的戏说。由于儒家文化厌弃妇女,以至于在婚姻恋爱的问题上,妇女没有选择的自由,封建正派强调的“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使得妇女们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为此,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很低,甚至被认为是次要的,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文化思想的影响,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到繁衍生息的作用,爱情也成为了中国女性怨怼和渴望抒发的永久话题。所以,才子佳人类小说的出世成为了中国文人争相模仿的漏迅一种主流创作模式也是不无道理的。
那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爱情理想。莺莺在未遇到张生之前,她所持有的唯一有关于未来的只有婚姻观——嫁给一个门户相当的人家,在一见钟情遇到张生后便不一样了,崔莺莺终于有了爱情憧憬。与其才色互动最终相爱,从此眼里都是他,孰不知张生可以以一首 《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的才与她相爱,却也能因及第高中的利而弃了她,那么从此二者再无交集也是预料之中的事。爱过本没有什么错,但爱错了才可恨,张生是个负心汉,不爱后却还能大言不惭道: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遇合富贵,乘宠轿,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大言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明知这个男人会为了科考而始乱终弃,可是她还是爱了,她对张生的感情更像是飞蛾扑火一样。可想而知,崔莺莺终究是错付了半生。其实,崔莺莺的爱情理想很简单,有一人可以托付终身,从一而终,从此白头到老。但不同于林黛玉和杜丽娘,她爱上的是一个负心人,她的爱情向往只能是一场梦。后来,崔莺莺又嫁了人,张生也另娶他人。有次张生途经莺莺住处,请求以表兄的身份相见,崔莺莺却始终不肯相见,并赋诗两首——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去找她,当然不是为了旧情复燃,在我看来,更像是为了堵住世人的悠悠之口,为了扔掉负心汉的骂名,这里不乏做做样子的嫌疑。不过,崔莺莺闭门不见,自此也罢了。再来说崔莺莺其人,她在思想上始终未能彻底解脱社会、出身、教养给她的精神桎梏,在她的观念里,她觉得私下情好并不合乎礼法,。因而在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被抛弃之后,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又表现了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所以,由此看来,崔莺莺的爱情只能是泡影,后来虽然嫁做人妇,可是婚姻和爱情终究不是一体的,她的爱情只能是束缚在封建牢笼里,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看,才子佳人的爱情理想,又建立在传统文人独具特色的诗性精神之上,而厚重的人文背景中,人们对于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总能持以一种宽容和庇护态度。以《西厢记》为例,从结果来看,它是以《莺莺传》为基础的经文学加工后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典范;但从内容来看,这又是中国文人塑造的窠臼之作。中国人骨子里的婚姻观念永远是两个家族的事情,利益捆绑才是一段有价值的婚姻,就如同当今商界的“捆绑销售”原则,利益最大化才是合作的基本准则,其余的条条框框都是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因为彼此不受封建伦理接受的爱情威胁到了封建伦理观念里不可侵犯的婚姻利益才被百般阻挠,相爱的过程艰难无疑这里不多赘述。崔老夫人自然是爱女儿的,想要女儿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的过完下半生,所以她更看重的是郑尚书家的家族门楣相当,身份地位的相当。但在崔莺莺看来,郑尚书家只是她见惯了的俗世富有,完全不及张生带给自己的爱情甜蜜。尝过了蜂蜜又怎会再去吃糖,她的爱情意识已经被唤醒,反抗崔老夫人的举措是有道理的。再来看崔老夫人,崔老夫人的婚姻观念是中国传统大家长的一致发声,她的观念中的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寡淡的,麻木的,她认为爱情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女儿的婚姻,她认为的女子幸福是结婚成家,相夫教子,恪守妇道,遵守“三纲五常”就够了,要有女子该有的德行举止,成为封建社会里的典型性妇女就好。崔老夫人不觉得自己的观念错在哪,因为她从小的观念就是如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当她成为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崔莺莺和张生的人时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观念并不意外,这才是才子佳人的发生的背景。如此,张生对莺莺的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是 崔老夫人不能够理解的,而莺莺的慨叹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崔老夫人就更不能明白。如此种种自然是她嗤之以鼻的。因为崔老夫人没有爱情需求,更何谈爱情理想呢?当然了,这是《西厢记》的叙事背景,没有大家长的反对才子佳人的爱情也不那么感人,就像是冲破了重重阻碍后涅槃重生一样,所以这一类小说都有一个叫做封建礼教的冲突与其争锋相对。也许像这样的故事《红楼梦》也不能免俗,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爱情中,林黛玉的才更胜于贾宝玉但大致的情节也万变不离其宗。客观点来讲,除去伦理观念里的束缚,林黛玉和贾宝玉其实也是成不了的,林黛玉的妹妹性格总是伤春悲秋,她对于爱情是一种执念,寄人篱下的孤女注定是会将她所有的希冀倾注于贾宝玉这样的爱情化身的身上,可是她还是太过天真,贵族公子的贾宝玉即便对她有爱情,在封建大家长的桎梏下一切也只不过是飞蛾扑火,调包计是最合适不过彼此的了,不是不敢爱,而是终究不能爱,爱得深只会更痛,社会和时代的背弃又岂能是林黛玉可以左右的,宝黛的木石前盟比不过玉钗的金玉良缘,就像那像极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的贾府荣衰一样,树倒猢狲散总有一落,爱情的高潮总有跌落的瞬间。林黛玉终究比不上有家族有背景的薛宝钗,要怪就只能怪那个社会的规则制定者都是没有爱情理想的。而林黛玉的母亲和她的父亲林如海又何尝不是这般苦楚呢。不受世人祝福的爱情终究是得不到成全的。这也算是才子佳人的一大失败案例。
当然也有成功了的爱情典例,只是这样的爱情都是经历过生死磨难的,比如《牡丹亭》。“中国式爱情”的关键点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最后能结婚,时间久了也可以被伦理道德所接受,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到皇帝赐婚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可是,细细看来,《牡丹亭》终究是那个社会里的“爱情乌托邦”,首先,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千金,不说别的,放在现下的社会里也是富家千金和穷小子的爱情故事,女强男弱的家境是中国人观念里最排斥的,那么在封建社会里,被人诟病也是情有可原的,杜宝希望女儿门当户对实属正常。可是一旦放在了戏剧中,一切就显得有可能性了,也只有在戏剧中杜丽娘才能尽情背叛那个社会的原则尽情地和柳梦梅相爱,柳梦梅也可以为了杜丽娘与其人鬼相恋,这一点也不奇诡相反被后人称颂,因为剧作表达的内容往往是大众心中的缺失。因为大多数者人没有成功的拥有爱情,所以《牡丹亭》的成功才会如此叫座。也正因此,才更能窥见中国人几千年的“封闭”使得他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渴望是多么的执着。这就是说,《牡丹亭》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内心有所想有所渴望,才会寄以希冀,罗曼蒂克的爱情才是中国人最渴望的,尤其是对闺房之中的女性而言,那是她们的梦想。在今天看来。这或许没有什么,两人相爱在一起就好,不用计较和在乎家庭背景,但在那个旧时代里一切都是举步维艰,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李清照和赵明诚般琴瑟相好,烹茶煮茗,吟诗作对悠悠几载。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红楼梦》和《牡丹亭》主人公爱情理想的对比来谈论其女性角色的爱情理想。
✪ω✪
《牡丹亭》与《红楼梦》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林黛玉与贾宝玉两对爱情叛逆者的形象,作品中描述的爱情,反映到男女主人公身上却又有着不同的爱情理想。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有着相似的出身——都生活在被程朱理学束缚和菅杀正常感情与欲望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时代中。虽然都是官宦人家,遵从的均是儒家正统的思想,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林黛玉自幼丧母,所以她没有像杜丽娘这样的大家闺秀从母亲处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相反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她保持着纯真不羁,敢爱敢恨,目无下尘的性子,她用率真与锋芒抵御伤害,保持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性格的不同导致她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大相径庭。
因此,《牡丹亭》细致的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后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大胆的追求。《红楼梦》中则写了林黛玉除了执着追求幸福纯洁的爱情外还蔑视功名富贵。从两位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来看,她们都反抗封建礼教,但从二者的爱情理想来看,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带有浓厚的夫贵妻荣的思想,而林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但《红楼梦》写林黛玉听女孩唱《牡丹亭》听到“心动神摇”,“心痛神痴”,因此黛玉的爱情不能说没有受到杜丽娘的影响。只不过她比杜丽娘爱的更刚烈。杜丽娘对柳梦梅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带有爱情生活的自主性,但她认为婚姻“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则不同,用 《葬花词》 的话来说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 斗争锋芒指向的不只是封建婚姻制度,更重要的是她厌恶那整个污浊如泥的社会,虽然寄人篱下,但也铿锵。
只能说,杜丽娘和林黛玉是有很大的共通点的,但是二者的爱情理想却大相径庭。不同于外国人大谈特谈爱情,中国人不将爱情的字眼挂在嘴上,他们所有有关爱情的描绘都是含蓄隽永的,一如他们的观念使得文学作品的表达更是如出一辙,所以他们寄托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理想就多了些许的娟秀亦或是少许的叛逆。中国文学作品对女性角色平淡质朴的阐释,更像是一个从远处雾影中走出来的浣女,温婉贤淑的,是生活最本质的样子。秦观《鹊桥仙》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描述的可谓十足贴切了。
✪ω✪
总之,爱情是一种诗意化、审美化的人际情感,爱情的产生、发展和保持,与艺术创作之构思和写作的各个环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同一种题材类型的小说人们寄托的向往也是相似的,才子佳人类的小说就证明了这一观点。不去细说这类题材的小说的价值性,只单纯的来谈论其主题是爱情这一点,就是值得我们谈论一二的。
参考文献
【1】汪文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理想探源》【J】.寻根.2008(04)
5、才子佳人小说的意义影响
<
6、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特征
三段式的公式化结构
才子佳人小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成为这一小说流派的显著特征。其结构模式大致将情节分为明显的三段。第一阶段是一见钟情,吟咏唱和。才子佳人会面方式也有多种,或是邂逅相遇,如金重踏青的时候在刘淡仙墓遇到翠翘、翠云姊妹(《金云翘传》),或是慕名拜见,多是才子主动。如燕白颔专程进京与山黛考较诗才(《平山冷燕》),或是久居生情。如廉清长住幸府,结识昭华(《麟儿报》)等。或是英雄救美,如铁中玉营救水冰心(《好逑传》)。不论以何种方式见面,必是一见倾心,如有联系角色,多为婢女,有时是媒婆或朋友,约会地点一般在后花园。第二阶段是姻缘阻隔,矢志不移。姻缘阻隔的情形也不尽相同。最常见者是设一二俗子拨乱其间。如《定情人》中的赫炎等。有的则是佳人父母囿于礼法或嫌贫爱富而横生枝节。如《炎凉岸》中冯国士因为嫌贫爱富而毁婚。有的是世事纷争,造化弄人。《金云翘传》中险恶的世态与浇薄的人情,使王翠翘落入火坑,这部分是小说的中心情节。第三阶段是金榜题名,终得团圆。小说煞尾,多要交代才子官运亨通,佳人育子繁多,家业兴旺,子孙科甲不绝。 才貌双全的概念化形象
小说中的才子和佳人形象也有固定模式,一言以蔽之,即才貌双全。才子相貌基本雷同,都是面如敷粉,目似朗星,如临风玉树,风度翩翩,故令佳人心旌摇荡,一见倾心。许多才子能男扮女装而不为人识破,如《吴江雪》中的江潮,《两交婚》中的甘颐等,他们的文才是小说表现的重点,多通过诗赋和功名予以表现。相貌和诗才是双方一见钟情的基础,在小说发展过程中,才子形象也有一些变化,或以武艺见长,或以军功入仕,如《快心编》中的柳俊,《画图缘》中的花天荷等。佳人品貌都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她们同样以诗才见长,这是令才子心折而钟情的重要因素。有些佳人,不仅貌美,且有胆识。才子佳人尚有一共同特征,体现在籍贯和家世上,籍贯绝大部分为南方,其中尤其以江浙两省居多。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多是江浙人,二是江浙在明清的确多才士,由此可见小说形象模式的形成与社会现实不无关系。 曲折奇巧的故事情节
作者擅长编织奇巧的故事,作品具有篇幅短、可读性强的特点。这是作家颇为自觉的艺术追求。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作者有意翻空出奇,极力在情节的奇与巧上下功夫。烟水散人《赛花铃题辞》里说:“予谓稗家小史,非奇不传。然所谓奇者,不奇于凭虚驾幻,谈天说鬼,而奇于笔端变化,跌宕波澜。”小说的奇与巧主要表现在非常注重情节的戏剧性效果,善于灵活运用巧合、误会、意外、计谋等手法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这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对古代小说艺术的有益贡献。 才子佳人小说风格清丽典雅,文人色彩较浓重,体现出“花娇月媚”的美学风貌。
7、古时候红颜知己故事
A. 什么是古代的红颜知己
红颜知己 红颜单字面意思是女人 而知己单字面意思是了解自己的人! 也可以直接的理解成了解自己的女人!
采纳哦
B. 苏轼的3位红颜知己都是谁事迹
多情才子苏东坡一生有三个老婆。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进士之女,性格"敏而静"。苏东坡读书时,她在旁终日不去,若有遗忘的地方,她会给予提醒。古代女子识字的一直很少,经过试探,方知自己的妻子知书,苏东坡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东坡与访客交往谈话之时,王弗常立于屏风后倾听,而她对人之性情和其为人的总结和看法,无不言中,可谓是绝佳的贤内助。
情深不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苏东坡悲痛万分,在埋葬王弗的山头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比起这三万棵松树,是小之又小之巫,眯巫了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东坡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o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结扰谨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本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料一朝弃之而去,幽冥两相隔,轩窗面凄然,醒来梦一场,这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极致的思念,令多少人感慨至今。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东坡小十一岁,长得酷似王弗,对才华横溢但是命运悲惨的苏东坡有说不尽的仰慕和怜惜,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东坡。这位同样善解人意的女子,伴随苏东坡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东坡艰难困苦的人生路上,互相扶持;在苏东坡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说的便是,她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
王闰之逝世后,苏东坡痛断肝肠,写祭文道: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王闰之死后百日,苏东坡请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和尚诵经超度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东坡死后,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东坡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比苏东坡小二十六岁。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东坡侍女,长大后才被苏东坡收为侍妾。在苏东坡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左右,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朝云被扶正十一年后病逝,苏东坡遵其遗愿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东坡一直鳏居,再未婚娶。她是苏东坡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朝云逝后,苏东坡终生不再听此曲。
在梧州,面对茫茫烟水,苏轼写了一首怀念朝云的《江城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离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C. 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越多越好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上周六的省图东南周末讲坛,来自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王枝忠教授,在古代文学海洋中浸淫多年,为大家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才子与佳人,及双方择偶标准的几经变迁。 才子与佳人这两个词,是谁首创的呢? “较早出现佳人形象,是在《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词的出现是在汉代李延年歌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码改人城,再顾倾迟李判人国。……’而才子概念的出现也是在汉代以后。” 才子佳人小说的出现,王教授认为,最早的要算汉代《西京杂记》里“鼎鼎大名的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司马相如见卓文君风流漂亮,便‘以琴心挑之’,后就导致文君夜奔。而在此处较强调相如的文采、文君的相貌,即男才女貌。文中如此形容‘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这便成为后来美女的标准”。由此开了先河。 魏晋南北朝的《世说新语》也不忘给才子佳人留下一幅幅缱绻画卷,但王教授指出,“其中比较完整、写得细腻感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唐代,特别是传奇小说,60%写才子佳人的故事。”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张生见到相国之女惊为天人,但实际上,莺莺小姐不仅有貌,还有诗才,比如她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熏疑是玉人来’。这代表着唐传奇小说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的一个变化:男女均有才有貌;此外,唐代是诗国,互诉衷曲,靠的是诗来诗往。《霍小玉传》对后代同样影响很深,和《莺莺传》一样是才子佳人定位,以诗传情。但唐代很重门第,小玉名为霍王之女,实是小婢所生,地位卑微,于是门第拆散了他们。还有《飞烟传》,飞烟也是位才女,临死时说:‘生得相亲,死亦何恨!’……总之,唐才子佳人小说对双方才貌强调比较多,用诗歌大量体现,但大多以悲剧收场,对后世戏曲影响很深。” 宋元则为才子佳人小说的过渡时期。 “故事更多样化。男主角多为著名文士,女主角身份多样,比如宋代话本小说《流红记》的‘红叶传诗’,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甚至有人指出男主角是中唐著名诗人顾况,而女主角则是一宫女。还有明代白话小说代表《三言二拍》中《苏小妹三难新郎》,不再是早期的私相幽会、两情相悦,而且大多是喜剧结局。” 到了明末清初,则是才子佳人小说的高峰期,甚至影响到了《红楼梦》。虽然明太祖朱元璋重理学,女性在男性社会中被大量丑化,可见《水浒传》《西游记》中。但物极必反,导致一批文人专门写女性是多么美好。 “《好逑传》典型表现了当时才子佳人的三种条件,有才有貌,人品也要好,之前是不问人品的。该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共处一室一夜谈诗论文,绝无越礼。男性的择偶标准也比从前苛刻,认为才很重要,说:‘前者(相貌)易得,后者(才华)难求,若无后者,宁可不娶。’” 而清代小说绕不过的是《聊斋志异》,这其中除了佳人多为鬼狐花妖,又有了新的变化。“才子有不少是先读书,后经商,为儒商,性关系也比较开放,但也有终身只做红颜知己,如《娇娜》。”同时,清代还有个很大的变化,佳人不再局限于良家女子,而是风尘女子。如福州魏秀仁著的《花月痕》写“秦淮八艳”的,“这些才妓都工诗善画,文人认为只有风尘女子中才有红颜知己,因此对她们极尽褒扬。即‘青楼原有掌书仙,未可全归露水缘’。”
D. 请问,红颜知己,出自什么典故
红颜知己是个与你在精神上独立、灵魂上平等,并能够达成深刻共鸣的女性朋友。
E. 古人与红颜知己写的最后一封信称什么
绝笔。。。。。。。。。。。。。。。。。
F. 古往今来有关《红颜知己 红颜祸水 红颜薄命 》的典例故事有那些
1 红颜知己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2 红颜祸水
商代:妲己。传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具体的事实约有:第一,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第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 第三,妲己目睹一孕妇大腹便便,为了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第四,妲己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 说法。
周朝:褒姒。也就是“烽火戏诸侯”中的那个从来不笑的美女。《东周列国志》把她的身世说得很神奇,但是实际上估计也就是“褒”部落的一个美少女,出于政治原因被献给了周幽王。 据说褒姒爱听“裂帛”之声,周幽王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褒姒听。如此浪费民脂民膏,当时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春秋:西施。从某个角度说,西施是“英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从吴国的立场来看,西施就是处心积虑的“红颜祸水”了。夫差的灭亡和她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夫差没有最后灭亡越国,西施的枕头风就有巨大作用了。
西汉:吕雉。就是刘邦的老婆,吕后。她在世的时候压制刘家,扶植吕家,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另外,吕后手段也太过歹毒,从她对待刘邦的小妾——戚夫人上可以看出来。据说吕后等刘邦一死就把戚夫人手脚全剁掉,挖出眼睛,刺聋双耳,割掉舌头,扔到厕所里做“人彘”。
3 红颜薄命
妲己:红颜祸水始自妲己,她有妩媚摄魂的外表,也有一颗阴毒无比的心,她如一杯香艳浓烈的酒,令纣王沉醉其中,她始乱宫围,陷害忠良,令五百年成汤江山灰飞烟灭,留下了千古骂名。武王进京,一代妖后被俘,还不忘用狐媚勾引武士,令武士不忍动刀下手,后被蒙上双眼的武士乱刀斩下了美丽的头颅,一代妖姬最终命丧黄泉。真是一个女人的悲哀!可悲,可叹!
褒姒:美若天仙,晶莹剔透,冷若冰霜,难得开颜一笑。幽王以烽火戏诸候,终于搏得美人开颜一笑,而她最终没有笑到最后,骊山脚下,成了幽王永远的归宿,而褒姒却被戎主当作战利品掠去,终日陪戎主寻欢作乐,后来戎主仓皇出逃,没有来得及带上她,她自觉无颜见到周朝父老乡亲,最终年纪轻轻落得个自缢而死的下场!
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她虽然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两相欢愉,成就一曲长恨歌。但是最终却在范阳兵变,洛阳失守中被官兵逼迫,马嵬断魂,凋花人谢,命归天国。就是真龙天子李隆基也没法保住自己最喜欢的美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人自缢身亡。后世还把国事的衰败强加到了一个柔弱的女人身上,让她成了历史的罪人。呜呼哀哉!
希望你能用到~~
~(@^_^@)~
G. 古人所说的“红颜知己”是什么意思
红颜知己,也叫红粉知己,就是一个与你在精神上独立、灵魂上平等,并能够达成深刻共鸣的女性朋友。而不单单是让你一味倾诉烦恼的情绪垃圾桶,或者在外面的世界受了伤害才倦鸟望归的巢穴。
由于男女的特殊性,其被誉为一种游离于亲情、爱情、友情之外的“第四类感情”,异性友谊的最高境界,它是比较为“危险”的,一旦控制不住就会越界为男女之情。
聪猾的男人让女人衬托自己,睿智的女人让男人烘托自己。红颜知己是男人人生中的一道美丽背景,风景如画只为君。
红颜知己,是男人一生最可贵,最难得,也最梦寐以求的存在。
涵义
红颜知己是建立在精神上独立、灵魂上平等,并能够达成深刻共鸣的女性朋友,它是比较亲密的女性朋友,也是不参杂情感的男女最为纯洁的友谊,无私为己任,它相对于女人的“蓝颜知己”。对年龄相仿的异性来说,可称红颜知己;而年龄差距大的一般都称之为“忘年交”。红颜知己可以是内心彷徨的倾听者,也是心灵的阅读者。“但必须完全是精神层面的交流,一旦发生爱情或性行为,这种关系也就随之瓦解了。“什么是妻子?就是你愿意把积蓄交给她保管的女人。什么是红颜知己?就是你能把秘密说给她听却不能说给妻子听的女人。”安妮宝贝如是说。因而很多男人都想拥有红颜知己。遗憾的是,找到一个互相倾慕的红颜知己本就难觅,即便有幸觅到了,也可能因为交往的过程中把握不好彼此之间的“度”,而把“红颜知己”变成了“红颜祸水”,闹得鸡犬不宁、妻离子散。
红颜知己相信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跨越生命的长度,灵魂的长度,能以各种形式存在,这个世界上,男人最需要的,除了一个老婆,还有一个红颜知己。
做红颜知己最重要的是恪守界限。
当你卧病在床与痛苦激战的时候,拉着你的手慌张无措泪流满面的那个人必是老婆。她怕你痛,怕你死,恨不得替你痛,替你死。她哭哭啼啼。痴痴缠缠,让你感动,让你心灵难安。而红颜知己不。红颜知己不哭,她只是站在床头,静静地凝望着你,阅读你的心灵,然后用她的口她的眼她的心告诉你她知道你痛在何处,她理解你,愿为你默默分担,让你灵魂不再孤寂,令你欣慰。由此可见二者的本质区别了:哭,是因为爱你;不哭,是因为懂你。
一个男人,假如生命中有一个刻骨铭心爱你的女人,又能有一个心有灵犀懂你的女人,夫复何求?
红颜知己全是些绝顶智慧的女孩,她们心底里最明白:一个女人要想在男人的生命里永恒,要么做他的母亲,要么做他永远也得不到的红颜知己,懂他,但就是不属于他。给他适可而止的关照,但不给他深情,不给他感到你会爱上他的威胁,也不让他产生爱上你的冲动与热情,这是做红颜知己的技巧。
你出门远行,音信全无,而前往地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红颜知己心有牵挂,多次拨电话,但每次均打不通,因为你关机。待你漂泊够了,蓬头垢面地站到她面前时,她只是盈盈地笑问:“好久不见,玩得开心吗?”她不会提及她的牵挂、她的忧虑,永远不会提。她知道提那些东西不是她的事,她不想爱情,只想友情。她就像一个顽皮的勾魂鬼,一只眼睛对着你就那么一挤一眨,便把你身上所有的男孩的那部分淘气、热情、活跃的分子勾了出来。在她面前,你惟有投降,无路可逃。实在也是不能逃,不想逃。
通常情况下,老婆是倾诉者,而红颜知己则是聆听者。她也许是温柔的可人儿,也可能像豪爽的哥们儿,在她面前男人可以是倦鸟是浪子,可以疲惫、孤独、无助、逃避、怠惰,而她是能接纳你的黑夜,给你安静,做你恢复能量的空间。
如果说老婆是太阳,情人是月亮,那么红颜知己则是星星。太阳月亮有疲倦的时候,星星却没有,它闪闪烁烁若即若离,甘于寂寞却又灿烂而长久。
无论你在别人面前多么地高高在上,不可仰视,在红颜知己眼里都只有尊严没有威严。她能穿过层层面具,如入无人境地走进你的心灵,用一种你与她都懂的语言来和你进行灵魂的对话与交流。
故能做红颜知己的必是女人中的精品。而能拥有红颜知己的也必是男人中的智者。
H. 古代著名的红颜知己有哪些
唐玄宗的杨玉环
霸王项羽的虞姬
李煜的大周后小周后
虬髯客的红拂女
范蠡的西施
司马相如的卓文君
陆游的唐婉
I. 和红颜知己的那些故事。
人就是这样,有时往往很自信很自信,但当欲望来的时候一切都绝堤了专,特别是喝醉酒的时候属。是人最容易失控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想必你现在一定特别后悔,但这种事以后最好避免吧,因为我们不是圣人,至于怎么解决,既然你是一个理性之人,那么就应该知道怎么做,毕竟是你伤害了最好的兄弟和自己的红颜知己,也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你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去道歉,能补偿就去补偿吧,能化解就化解吧。不能化解也让自己好受一点吧!至于红颜知己,如果因为你导致他们感情破裂,那你就好好照顾他吧,毕竟能找到一个红颜知己不容易,但不要他们感情没破裂,你因为这是搞破坏,那样对任何人都没好处,直接就会导致你们兄弟反目成仇,同时也会让你的红颜知己觉得他看错了眼,这是最糟糕的。有什么问题,继续提问
J. 历史有红颜知己的做出伟大事迹的名人伟人
黄帝和素女,李靖和红拂女,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干将和莫邪,版杨业和佘金花,杨权宗保和穆桂英,薛仁贵和王宝钏,薛丁山和樊梨花。朱元璋和马皇后,诸葛亮和黄月英,周瑜和小乔,周恩来和邓颖超,刘邦和吕后(目前就想到这些,请别人帮忙补充吧)
8、什么是才子佳人小说
(一)狭义概念
首先,“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特指明末清初产生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大批以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为主题的作品。”在具体时间段上,多数主张明末清初或有清一代。由于明末产生的作品寥寥无几( 《玉娇梨》等),因此,这一主张认可的才子佳人小说其实就是清代才子佳人小说。迄今所见的两部颇具规模的《才子佳人小说研究》 (周建渝、任明华著),研究的就是特定概念的才子佳人小说。
其次,才子佳人小说是在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小说流派,属于章回小说品种。《章回小说通论》就说:“才子佳人小说是起步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的章回小说的新品种。”《清代小说简史》也说:“才子佳人小说,指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故事的章回小说,崛起于明末,盛行于清初,是世态人情小说的一股‘异流’。”“篇幅均不甚长,多在十至二十四回之间,尤以十六回居多,字数约在二十万字以下。”“刊刻形态上,是单独成书的刊本或稿本。”
再次,“从题材内容上说,它是描写有才华的读书人与美貌而多才的官宦富室小姐的爱情婚姻故事的。”情节结构上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男女一见钟情;小人拨乱离散;才子及第团圆。”
以上三大标准一直是从鲁迅到现在被才子佳人小说研究者公认的界定标准。偶尔,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异议。唐富龄认为,作为一种类别的才子佳人小说“主要指在明清之际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批具有共同特点的长中短篇的爱情小说”,并且枚举了文言小说集《女才子书》、话本小说集《五色石》。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也说:“才子佳人的婚恋小说由来已久,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后,传奇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中都不少见,旨趣是不同的。”谭邦和《明清小说史》说:“叙述宛转的唐传奇中,《莺莺传》、 《李娃传》 、《霍小玉传》 、《飞烟传》等作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才子佳人小说佳篇。”
由于大多数人言才子佳人小说必称且只称明(末)清(初)章回小说,造成研究视野极度狭窄,以致有关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旺一阵儿之后,如今竟归于平静。按当年发表的论文粗略统计,1985年与2003年的比差高达20:5。大家几十年都挤在明末清初这块狭窄的研究地带,结果出现了眼下无话可说,无题可写的奇怪现象。
究竟有什么理由认为才子佳人小说应该而且只能是明清章回小说,其它都不算呢?大多数人认可的三条标准,只是道出明(末)清(初)的章回小说作为写才子佳人故事的一种小说流派,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最有资格如此命名。但这样做固然有理,却推不出此外就没有才子佳人小说的结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的杰作。但是否可以说除了这部代表作,产生在《三国演义》前后的其它同类题材的小说都不算历史演义小说呢?
(二)广义概念
那种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特定概念的流行观点事实上就是只承认狭义的才子佳人小说概念,把研究视野自我封闭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按一个模式来衡量一批作品,决定取舍。结果筛选、剩下来的小说都“千人一面”、“万部一腔”,为那些武断、简单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指责提供了求之不得的口实、“罪证”。
这种自划牢笼的研究倾向不仅使研究刚起步,很快就停滞不前,而且因割断不同时期同类小说里不同体裁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相关研究陷入尴尬、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严格遵循章回体的界定标准,那就等于承认在才子佳人小说盛行的明末清初,只有章回体大量涌现,文人完全放弃了用短篇、文言的形式,话本、传奇的体裁来写才子佳人。过去人们也就不该把《女才子书》当成此类小说来谈论。 《西厢记》是元代乃至古代第一部才子佳人戏曲代表作,而据之进行改编的蓝本《莺莺传》却好象不够才子佳人小说资格。李渔的《风筝误》、《比目鱼》等传奇戏是公认的才子佳人戏曲,但反过来却要以章回小说的标准把《无声戏》 、 《十二楼》中和他的戏曲对应的短篇小说驱逐出才子佳人小说的行列。
如果《玉娇梨》这些章回体小说大盛仅仅由于纷纷仿效《金瓶梅》 ,与其它体裁(短篇、传奇)全不相关,那这些中长篇小说就是天外来客啦!它们的涌现从小说自身发展来看,中间缺少了必要的演进环节。真正能够影响到它们的作品就只剩下元明同题材的“近亲”(戏曲),“嫡系”一个也看不到。这种情状被陈大康戏称为“看似断层式的跳跃”。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者的动机是想通过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来回答《金瓶梅》
、《红楼梦》之间的空白是怎样填补的。孰料它自身的“断层”却因为无视其它体裁而面临质疑!
有鉴于此,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在考察中篇传奇情节特点时,有意识地结合“以往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唐传奇)和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通共熟套”来一起论述。他通过详细列表比较,结果发现,“若增添(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这一环节作考察”,“从《莺莺传》到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逐步演化过程就显得相当清晰合理”。“看似断层式的跳跃便呈现出逐步演变的轨迹。”他的研究有力地说明,清初章回体才子佳人小说与前代才子佳人小说(唐传奇、明代中篇传奇)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后者不是作为前者的背景出现的,它本身就是才子佳人小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相关品类。
因此,那种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特定概念的流行观点应该扬弃。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区别看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才子佳人小说。作为概念,才子佳人小说应该是一个历时的、发展的、广义的小说概念。过去许多被摒弃在研究范围以外的大量同题材小说都应该成为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才是全面的,真正宏观意义上的研究。
总之,才子佳人小说不应是一个特定(时期)概念,而应是历时的概念。其主人公是才子佳人,题材上隶属于言情,文体上文、白兼备,篇幅上有短、中、长多种类型。小说史上从唐前至元明清产生的志人、志怪小说、传奇、话本、章回、长篇、短篇等几乎所有体裁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章回体小说。非如此不足以界定才子佳人小说的范围并对它们做出全面的把握。按传统的条条杠杠去衡量、研究才子佳人小说,实际上无助于了解这一流派的来龙去脉,无助于认识它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