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小说如何

1、南社的代表人物

(1887~1958),名弃庆,江苏吴江人。他和陈去病同县,思想经历也相近。最初也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1903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到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认识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家,革命思想就此确定。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1907年游上海,便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做了很多实际唯山工作,表现了更多的热情。作为年轻的诗人,柳亚子对当时的名色腐朽诗派,是有冲击的力量和勇气的。他在《论诗六绝句》中写道:
少闻曲笔湘军志,老负虚名太史公。古色斓斑真意少,吾先无取是王翁。
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
这时当时的气焰高张的主要拟古诗派,无异下了总攻击令。他又有《论诗三截句》,推尊夏完淳、顾炎武和龚自珍,特别颂扬了龚自珍:300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只愁孤负灵箫意,北驾南舣到白头。他和南社的许多诗人一样,对龚自珍诗是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的。
柳亚子在这个时期的诗,追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发革命的怀抱和理想,表现了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意志,略和陈、高的诗相近。但在风格上却显然和他们不同。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他写了许多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既不像陈去病 的那样拘谨板滞,也不像高旭的那样恣肆放纵,而是清新朴实,流转自如,这是 龚自珍的影响。中国的文学语言,无论雅言或常语,在他的笔下就像是雕塑家手里的软泥,真是得心应手(郭沫若《柳亚子诗词选序》)。这在他的诗,特 别是七言律绝,表现得尤为明显。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也不像南社的许多诗人那 样容易消沉颓丧,他批判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妥协,铙歌慷慨奏平胡,大局终 怜一着输。对诗袁声中,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扬的,作《孤愤》:
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岂 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诗人愤怒地斥责了培山吵袁世凯的盗国,也狠狠地鞭挞了刘师培等封建余孽的卑劣。 他是南社诗人中一个少有的随着时代前进的爱国诗人。 在南社作家中,苏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倾倒一时。他原 名玄瑛,字子谷,广东香山县人。母日本人,生于日本,1889年随父回广东原籍。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1903年,他在日本成城学校学习时,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 任苏州吴中公学教授和上海《国民日日报》翻译,后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 发为僧。从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现实,与革命党人交游,一面又追逐庸俗腐朽 的享乐生活。辛亥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更甚,竟以颓废终。
苏曼珠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学习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诗画, 能写散文、小说,翻译过拜伦诗和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确实表现了多方 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1903年他开始在《国民日日报》上发表诗文和翻译 小说。这时正是轰轰烈烈的苏报案发生之后,爱国运动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的时候,苏曼殊在他的作品里,也表现了爱国青年的锐气和雄心。他的诗风格别 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如最初发表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既雄壮又悲凉,既隐约又鲜明,和当时一般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是有区别的。 后来他所作的诗的绝大多数仍是七言绝句,如1908年的《过蒲田》: 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配侍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1909年的《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赢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歌吟生活的和谐喜悦,诗中有画,饶有意趣。但更多的却是流露着个人感伤 的微吟轻叹。辛亥革命后,益发颓唐自伤,孤吟欲绝。伤心怕向妆台照,瘦尽朱颜?自嗟(《何处》);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泪流(《东居杂诗》):他的身世感慨,终至泛滥无端,不可收拾。他的诗突出地反映了辛亥革 命失败后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前途的失望和苦闷情绪。雪ア上 人工短吟,二十八字含馀音(《天梅遗集.诗中八贤歌》),实际他的诗的 馀音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消极情绪。
苏曼殊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仅二章,未完)、《绛 纱记》、《碎簪记》等六篇,都以爱情为题材。《断鸿霍雁记》分二十七章,写 作者的飘零身世和爱情故事,《绛纱记》写昙鸾与五姑、梦珠与秋云两对青年男 女的爱情悲剧。他的小说带有比较浓厚的悲观厌世色彩,而文词清丽自然,情节 曲折生动。对辛亥革命后盛行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南社的著名作家还有马君武、周实、宁调元等。马君武(1882~194 0)名和,字贵公,广西桂林人。他写了一些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 的诗,如《自由》、《从军行》等,但作品不多,影响较小。周实(1885~ 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武昌起义后,他和同邑 阮式集中城中学生和各界人民数千人开会,宣布光复。由于缺乏革命经验和警惕, 他们旋被反动派阴谋杀害。周实是辛亥革命的烈士,也是南社的杰出诗人。他认 为诗歌贵因时立言;严厉指斥守宗派,谋格律,重声调,日役役于揣摩盗窃之 中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他的诗奔放雄劲,感慨无端,有一种冲破封建 网罗和革命救国的激情。他的《拟决绝词》,充分表现了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准备 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又如《民产报出版日少屏索祝爱赋四章》之一:
昆仑顶上大声呼,并挽狂澜力不孤。起陆鱼龙鳞爪健,处堂燕雀梦魂苏。重 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荆榛待剪除。千万亿年重九日,自由花发好提壶!
更表现了对革命的乐观态度。他的诗语言自然明丽,形式题材亦变化多样。 惟反映现实政治、社会,仍不够深广。宁调元(1885~1913),字仙霞, 号太一,湖南醴陵人。他很早便参加革命活动,曾被系长沙狱三年;辛亥革命后, 因反对袁世凯纂夺革命政权,在武汉又被捕入狱,不久遇害。他的诗大部分在狱 中作,尤多慷慨悲愤之辞。芘录其《武昌狱中书感》一首:
拒狼进虎亦何忙,奔走十年此下场!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鬃已添霜。死 如嫉恶当为历,生不逢时甘作殇。偶倚明窗一凝睇,水光山色剧凄凉。
可见其长期为革命奔走,始终不向黑暗封建势力低头,甘心献身革命的顽强 战斗精神。 中国革命先驱、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他始终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列指导并实践先进的革命文化。他敢于继承中国几千年文化中之精华,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提倡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经济、科技、管理在国际共同发展中加快中国发展步伐。同时,他深知和善于采用文化和利用文化为他领导和进行的革命制造舆论。广泛与当时具有民主思想的文化人交往,团结先进的文化人为革命事业奋斗。其中他与南社人物的交往,具有非常的典型性。
“南社”是由中国同盟会活跃人物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于1907年开始筹划发起于1909年在江苏苏州周庄创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鼓吹反清的革命文学团体。从1907年发起到1949年最后一次雅集,历时四十余年。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南社汇集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中许多知名诗人、作家和学者以笔为枪;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大声疾呼,鸣锣开道,在辛亥革命前后产生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和巨大社会影响。涌现出许多为辛亥革命浴血奋斗的仁人志士和站在辛亥革命斗争前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有相当一部分南社人物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志同道合者和助手。也正是由于南社在当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自觉地举起反清大旗。借诗词酬唱会友,提倡民族气节,发扬爱国民主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揭露帝国主义野心,抨击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因而吸引了一批批爱国文人加入南社。从初创时的17人(多属同盟会员),后来发展到一千余人,成为辛亥革命中一支卓有成效的文化大军。因此,当时在革命党内有南社是同盟会宣传部之誉。
但是,从孙中山的文集、书信、旨令中很难找到孙中山以同盟会政党名义与南社组织之间的交往。孙先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和南京临时政府的人事安排中,大量启用南社社员。据查南社社员中有百余人是同盟会员,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要职的南社社员也有10余人之多。这一方面说明南社社员在身体力行办社宗旨,竭力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革命事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孙中山对南社同志的高度信任。
本文以孙中山先生与南社一些知名人物的交往做一些述叙和讨论。 (1874~1933),字巢南,江苏吴江人。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有江湖任侠之风。最初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个活跃的革命分子。曾参加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拒俄义勇队(在日、中国同盟会(在燕湖)等革命团体,组织过神交社(在上海)和秋社(在杭州)。又曾远到岭南,进行革命活动,图南此去舒长翮,逐北何年奏凯歌;此去壮图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表现了昂扬豪迈奋发有为的革命精神。尤嗜文章,于诗歌叙记迄碑铭论著咸有述作,诗作的最多。他的诗大抵歌颂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游侠剑客,借以抒发革命怀抱,感慨生平。写革命壮游,如《将游东瀛赋以自策》、《图南一首赋别》、《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等,尤足表现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气派。芘录后一首: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鉴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烈日中忽遇阵雨),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他的诗一般去华反朴,屏绝雕钅才,拘守旧风格较严,苍健有力,而鲜明生动不足。
陈去病是南社的主要发起人与组织者。1874年生于江苏吴江同里镇。原名庆林,字佩忍,巢南,柏儒,别字病倩,圣虹亭长。15岁起随名儒诸杏庐学古文诗词,22岁成秀才。曾与金松岑等在乡办雪耻学会,拥护维新变法。1902年加入进步教育团体上海中国教育会。1903年赴日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1904年在沪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与高旭、柳亚子在苏州发起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武昌起义后,在苏州创办《大汉报》,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广州“护法”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督师北伐时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孙中山逝世后陈去病专心从事教育与文史研究工作,曾任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陈去病工诗善文,在辛亥前后多借历史题材作反清宣传工作。多见于清末民初报章杂志上。1932年10月4日染急性痢疾逝于同里宅第,墓葬于苏州虎丘冷音阁下。陈去病在去世前的十余年间十分注意国家的建设。从1906年起,他先后陪同孙中山考察了杭州湾、乍浦港,对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形成,起了很好的助手作用。孙中山曾有“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去病与焉……以十年袍泽,患难同尝,知去病者,宜莫余若”之感慨。1925年孙中山北上,陈去病始终追随左右。孙中山留下遗言“欲葬紫金山”陈去病为此亲自奔走操劳,为中山陵的建设费了许多心血。以上史实可看出,孙中山与陈去病不仅是革命同志关系,也是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范鸿仙名光启,别署孤鸿,哀鸿,浅黄,解人等,安徽合肥人氏,清末明初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名报人,铁血军司令、烈士,后赠陆军上将,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舆论旗手。
鸿仙先生于1910年8月16日南社在上海张园第三次雅集时入社。在《南社丛刻中》有其遗作《记宋先生遗事》等有关宋教仁革命史料。范鸿仙始终将南社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一方阵地。范鸿仙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起与李锋等在沪创办《安徽白话报》。1909年5月至1913年10月帮助于右任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并任主笔政。他参与创办三报中,在《民立报》时间最长。他发表署名哀鸿、孤鸿的论文、短评,以犀利的笔锋、博雅的文采、宏论崇议、抨击清庭,鼓吹革命,宣传民主,深得人民大众爱戴,而中外反动派则为之侧目惊心。孙中山先生常说:“范君一枝笔胜十万师。”可见孙中山当时深知革命舆论之重要,对范鸿仙何等器重。但是范君又深知革命不仅仅是舆论宣传就可以成功的。他在口诛笔伐的同时,积极参加革命党人政治、军事、组织的筹划工作,奔走呼号,竭尽全力。1908年安庆新军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战役,武昌起义,光复上海、南京他都曾参与筹划,并付之行动中。在《范鸿仙先生行状》中有“盖广州之役、武昌之师,先生参谋筹划之功多焉”的描述。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但清庭起用袁世凯以作垂死挣扎。孙中山先生宣布北伐,范鸿仙向孙中山请命组建铁血军参加北伐获准。范返回安徽,亲赴江淮,召募5000健儿,组成铁血军,自任总司令。是年2月2日他在《民立报》上发表《铁血军总司令范光启宣言书》表示与满清和袁贼不共戴天,对孙中山北伐主张予以积极支持和帮助。2月3日便出师卢州,分兵南京,进攻颖上、毫州。5日又发布《铁血军檄满将校曲文》,号召清军投奔革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和革命党人内部动摇,南北议和,范竭力反对。又因党内分裂,孙中山辞去大总统,政权为袁世凯窃取,范鸿仙重返上海,主持《民立报》笔政。
袁世凯为笼络范鸿仙,曾以高官和金钱美女为诱饵均被范严词拒绝。但此时,范对孙中山委任他为中国同盟会政事部干事却欣然接受,其爱憎分明显昭。
1913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卖国的“善后大借款”暴露,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孙中山及多数革命党人都主张武力讨伐。范鸿仙利用《民立报》革命党人的重要喉舌首先伐难,口诛笔伐袁贼滔天罪行。当二次革命发动后,7月21日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时,孙中山急令各地响应。范鸿仙立即赴芜湖,号召铁血军旧部李振鹏宣布独立,官兵踊跃从命,立即以李振鹏名义宣布讨袁。他并亲去正阳关与柏文蔚,凌毅(蕉庵),凌昭(铁庵)等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正阳关军事会议。筹划白朗起义,敦促安庆胡万泰反正并招募三旅新军,攻打大通,袭取颖州等以北定准上诸郡,形成了一支军事力量攻打张勋之部。但由于各省步调不一,革命党内部涣散及准备不足,缺乏群众积极参与支持,二次革命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及一大批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党人被袁世凯通缉而逃亡日本,范鸿仙也在被捕名单之中。他化装、改名逃往日本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决意另组中华革命党,范与陈其美积极赞助,率先加入并积极发展党员,他对孙中山先生真是患难与共,忠实追随。
1914年2月初范鸿仙、陈其美受命孙中山回沪,设中华革命党机关于上海嵩山路,筹划组建中华革命军发动军事讨袁,策反上海镇守使郑汝成部。由于叛徒告密,袁世凯以6万大洋悬赏范的人头。1914年9月20日深夜,范鸿仙正在机关起草军书,被郑汝成所派刺客将他刺倒又补开二枪,击中要害当即牺牲。
孙中山得知范鸿仙遇刺悲痛不已,继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接连失去两位亲密战友。曾在给邓泽如的信中写到:“前月范鸿仙君在沪被刺,范君系安徽旧同志,办事甚久,此次担任上海事,已运动北军过半。袁贼一方知其势不可遏,乃悬红暗杀之,花红六万元,其死与宋教仁相类。”国府明令:“先烈范鸿仙,性行忠纯,才略优迈。辛亥光复时,纠合义师,力克金陵,厥功甚伟。讨袁之役,转战皖沪间,屡濒危歹,百折不回,乃大志未偿,被狙殒命,追怀遗烈,轸悼弥深,亟应特予表彰,以阐潜德。范鸿仙着追赠陆军上将,用示国家崇报忠烈之至意,此令。”此后,孙中山在日本还亲自接待了范鸿仙夫人并劝慰其好好抚养子女,将来革命成功一定会照顾其家属生活。1936年2月由林森、于佑任勘探视察选定墓地,为范鸿仙举行国葬于中山陵园东侧马群附近山上。

2、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敲彻玉馨,一声声清越度幽岭。”我用弘一大师《月夜》里的这句诗做开头,来谈一个人,他是与弘一齐名的苏曼殊大师,这个不能被遗忘的人。在这里不谈他的革命历史,不谈他与众多名人的密切关系,就说说他和他的诗。

读了别人写他的小说《沉沦的菩提》,读了他自己的诗歌,他的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枣培,越发冲塌地受到他的感染,他的不羁,他的缠绵,他的情感,看似云里雾里,多少感到些有些沉重。在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在寻求过早失去的母爱,纪念瞬间即失的纯真爱情。在世俗与理想中的挣扎浮沉,在理性与梦幻中的交替的生活,有他的苦闷和抑郁,也有他的欢欣和喜悦。所以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个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因苏曼殊多写的七言情诗,也有人喻他做情僧,诗僧。

苏曼殊一心向佛,却一直无法使自己的心绪平静,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读他的诗,你仿佛看到他的双眸看到花儿明澈,看到乌云又暗淡,率性的真实,无掩饰的直白。

诗风格别致,自成一家。如:“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凳判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抒情则缠绵悱恻,千回百转,“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景物则形象逼真,想象连绵,“云树高低迷古墟,问津何处觅长沮?鱼郎引入林深处,轻叩柴扉问起居。”

写人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苏曼殊的小说则既保留了中国小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描写简洁等优点,又吸收了西洋小说注重描写自然环境、人物心理、人物外貌等长处,从而提高了小说的文学性、可读性。为后来“鸳鸯蝴蝶派”的创作,做了铺垫。他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在他的作品就充满了浓厚的感伤主义和人世无常的情调。

苏曼殊独特的性格,树立了他在文学和书画上的特殊地位。他在灵魂深处的孤寂,又把他推向了另一个思想境界,促成了他在佛教领域的成就。他有着多面性,乖僻,你看他身徜徉在青楼,红颜无数,但股子里却还是和尚,不带走半片云朵。

我看过他的像片,他有着一双慧眼,带有诗的神韵。我觉得他自己就象是一首诗,透着一种“随情就性,不饰雕琢”的直爽和豪气,有着率真,有悲情,有着痴,更有一种执着。

子曰:“朝问道,夕死可矣。”是对苏曼殊短暂的三十五年苦难的人世生活,最好的总结。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长眠着永远年轻的大师,幽幽的湖水伴着他,守着永远的孤寂和曾经的灿烂。

3、听说苏曼苏的身世很殊,怎么个特殊呀?

苏曼殊(1884~1918)

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他的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诗的代表。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风格与后期迥异的作品,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区别。另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部分风景诗,这些诗基调轻松,色彩鲜明,极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画卷,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过薄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苏曼殊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除诗歌外,苏曼殊还翻译过《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此外,苏曼殊自己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从1912起他陆续创作而成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6种,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这些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间的矛盾冲突,作品多以悲剧结尾,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苏曼殊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实际是其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4、苏曼殊的人物评价

苏曼殊的原籍为广东珠海市沥溪村。其祖父苏瑞文以经营进出口业发家。其父苏杰生在日本横滨经商,任某英商洋行买办。苏曼殊即诞生在日本横滨。但他的生母并非苏杰生的合法妻妾,而是一个名叫若子的日本女子。所以,苏曼殊是一个混血儿和私生子。在封建观念严重、华夷之别严格的当时,苏曼殊的这种“不光彩”的出身,注定了他必然要受歧视的命运。所以他一出世,母子二人便被赶出了苏家之门,母亲只好带改源键他回到了外祖父家。到了苏曼殊三、四岁的时候,由于苏家生女多而生男少,苏曼殊才被领回广东珠海老家。从此,母子分离,终生不复一见。远离生母的苏曼殊裂团,颇受家庭虐待。比如他在十三岁时曾经害过一场大病,家长们不仅不给他延医治病,反而把他放在柴房里等死。
在苏曼殊九岁那年,苏杰生经商失败,家庭破产。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以致苏曼殊从十三岁起,就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先在上海姑母家寄食两年,学习中文和英文。接着又在十五岁那年(1898年),得其表兄林紫垣的资助,到日本留学。先后在横滨华侨所办大同学校学习四年,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一年,成城学校学习数月。在这近六年的留学期间,苏曼殊的生活是很清苦的。据他的同学和好友冯自由回忆,苏曼殊在东京上学时,因林紫垣只月助十元,苏曼殊住的是最低劣的“下宿屋”,吃的是掺了石灰的米饭,为了节省火油费,晚上竟不点灯。
苏曼殊于1903年回国后,先任苏州吴中公学教习,后为上海《国民日报》撰稿。因该报停刊而失业,便到香港投靠兴中会负责人核巧之一的陈少白,不料因误会而遭冷遇。苏曼殊一气之下,便跑到广东惠州某破庙削发为僧。但为时只有数月,尚未取得正式和尚的资格,即乘师父外出之机,偷了已故师兄博经的度牒,溜之大吉。从此以“博经”自命,并自称“曼殊和尚”,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他以上海为中心,频繁来往于大江南北、日本和东南亚各地。有时以教书为生,有时靠卖文过活,有时寄食于寺庙,有时乞贷于友朋,有时“赀绝穷饿不得餐,则拥衾终日卧”(柳亚子语),有时甚至把金牙敲下来换烟抽。终于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年穷病而死,享年仅三十五岁。 苏曼殊是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早在1902年,他就参加了以反清为宗旨的留日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青年会。1903年,他又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后来拒俄义勇队改组为带有反清色彩的军国民教育会,他也参加了。苏曼殊与孙中山先生也有密切关系。据何香凝回忆,1903年,何香凝在日本东京的住宅是孙中山的联络点和开会场所,苏曼殊就是常来参加会议的一个。孙中山还让苏曼殊等二十多个留日学生组成义勇队,每天早晨练习射击,以备参加武装起义。苏曼殊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遭到了资助他上学的林紫垣的极力反对,并以断绝资助相威胁。但苏曼殊宁可丢掉饭碗和中辍学业,也不肯放弃革命,结果被林紫垣强迫回国。回国后,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春,他愤于保皇派猖獗,决心暗杀其头目康有为,因陈少白极力劝阻,才未实行。同年秋,他在湖南长沙实业学堂任教,正值华兴会计划武装起义,他也参预其事。起义因事先泄露而流产后,他又参加了黄兴召集部分华兴会成员在上海举行的秘密会议,会议决定了今后实行暗杀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由此可见,早年的苏曼殊,不但具有一般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而且完全赞成并积极参加了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的实际斗争。
但是,苏曼殊主要不是一个革命的活动家,而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家;他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对旧世界进行“武器的批判”,而在于运用“批判的武器”,为辛亥革命开辟道路。
苏曼殊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如陈独秀、章士钊所办的《国民日报》、同盟会的《民报》、刘师培夫妇所办的《天义报》等,都曾得到苏曼殊的赞助。他为秋瑾的遗诗写过序,为冯自由的《三次革命军》题过辞。1907年鲁迅在日本准备创刊《新生》文艺杂志时,苏曼殊也是赞助者之一。1909年南社成立后,苏曼殊也很快加入,并成为该社的著名作家。 苏曼殊作品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同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息息相通的,是为反帝反封建服务的。譬如,当1903年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大论战的时候,苏曼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作者用战国时鲁仲连力主抗秦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他又发表了杂文《呜呼广东人》,对那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洋奴买办之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同年发表的《惨世界》,则不但批判了清政府统治下的“悲惨世界”和数千年来的封建观念,而且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并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道的新世界”。因而曾经受到了青年鲁迅的称赞。辛亥革命前夕,他又发表了《岭海幽光录》、《拜伦诗选》、《娑罗海滨遁迹记》等作品,或者用清兵入关之初屠杀汉人以及汉人奋起反抗的历史事实,“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鲁迅语);或者用外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事实,来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总之都是为辛亥革命服务的。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苏曼殊虽然消沉,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水晶帘卷一灯昏,寂对河山叩国魂”;“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尽管这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但那家国之痛的感情却是异常深沉的。当荷兰殖民主义者对我爪哇华侨进行血腥屠杀之际,苏曼殊为了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祖国的尊严,发表了《南洋话》。当孙中山先生发动“二次革命”时,苏曼殊又发表了《讨袁宣言》,揭露袁贼“擅屠操刀,杀人如草”、“辱国失地,蒙边夷亡;四维不张,奸回充斥”的罪行,并断然表示:“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亟,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尔之魄!”他在本时期所写的六篇小说,则不但从爱情婚姻的角度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而且暴露了袁世凯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可见苏曼殊基本上保持了革命的晚节。 苏曼殊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这是他的作品得以风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诗风格别致,自成一家。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
抒情则缠绵悱恻,千回百转;状物则形象逼真,历历如见;写人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确实不失为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清新秀丽的好诗。无怪乎连郭沫若也说“苏曼殊的诗很清新”。他的小说则既保留了中国小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描写简洁等优点,又吸收了西洋小说注重描写自然环境、人物心理、人物外貌等长处,从而提高了小说的文学性。
当然,苏曼殊的阶级出身及其所处的时代,不可能不给他的思想带来严重的缺陷。首先,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既有反帝的爱国主义,又存在盲目排满的狭隘民族主义;既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又保留了封建思想的落后残余;既有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又有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既同情人民的苦难,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如此等等。其次,他的思想表现了明显退步的趋势,积极的一面越来越薄弱,而消极的一面却越来越严重。可见对苏曼殊既不能一概抹煞,也不能一概肯定,而应该批判地继承。
除诗歌外,苏曼殊还翻译过《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此外,苏曼殊自己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从1912年起他陆续创作完成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6种,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这些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间的矛盾冲突,作品多以悲剧结尾,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苏曼殊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实际是其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总之,苏曼殊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应该属于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文学史里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5、11344是什么意思

中国近代文学史11344-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同光体

a)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诗派

b)代表人物有陈三立、夏隐桥瞎敬观、陈衍、郑孝胥、沈曾植、袁昶[c hǎn g]

c)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陈衍,这一诗派的诗学理论专著是陈衍的《石遗室诗话》。

2、南社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层的到来而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成立。柳亚子、陈去病、高旭是其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成立的宗旨在于反抗满清,“反对北庭”。

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a)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b)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更注重创作的时代精神,强调诗歌应因时而变

c)在文学反映的对象上,突出诗歌的民众性。提倡“布衣之诗”。

d)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反对宗派,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

3、湘乡派

a)曾国藩是湘乡派的领袖,主要作家有号称“曾门四弟子”的薛福成、吴汝纶、黎庶昌、张

裕钊,他们以中兴桐城派为己任,以曾国藩为湘乡人而得名。

b)湘乡派的文学主张:

1)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倡言文章要“随时而变”,明确提出了“文章与世变相因”的主张。

2)发展了理学家“穷理而致用”和桐城派“经济天下”的思想,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

3)在文学创作上,曾国藩等人更强调从理出情。

曾国藩的“文章学”主张:

1)曾国藩是湘乡派的领袖。

2)在梅曾亮泛泛而言文章要“随时而变”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文章与世变相因”,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3)又在姚莹所鼓吹的为学所谓“义理、经理、文章、多闻”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必须在“桐城”所规范的“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增加“经济之学”。4)在文学创作上,强调“情”,更强调从理出情。

4、信达雅

信达雅是近代翻译文学的一种标准,最早由严复提出,出自《天演论·译例》

“信”是指为读者准确传达原作的内容

“达”是指尽量运用他们所习见的表达方式

“雅”是指通过艺术再现来加强原作风格以吸引读者。

试灶空题答案:

信,即译文要忠实可靠,内容上不脱离原著,译笔要能传达原著精神。

达,即畅达,译者要能弥补原著的语言和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既能保持原著风貌,而又与中国通行的语体相去不远。

雅,既译著语言要渊雅,既要简明概括,又要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

5、宋诗运动

a)宋诗运动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这一诗派发端者是程恩泽,代表诗人

有何绍基、郑珍、莫有之、江缇、金和。

b)这一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宗唐,反对复古。

c)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反对摹[mó]古。

论述题:宋诗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历史影响

理论主张:

a)这一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唐宗,开始时颇有一股要革新诗风的锐

气。

b)“宋诗运动”非常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诗歌要写出“真我”,诗要表现出自己的襟抱、

性情,才能自成面目,自成一家。

c)如消渣何才能做到作诗显露心声,立诚不欺呢?他们在翁方纲主学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学

养功力说,将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联系起来,强调学诗先学为人。

d)在学古与革新的关系上,“宋诗运动”也有很好的见解,认为学古要立足于创造,如果学古

而事事仿古,食古不化,则必然无所成就,也没有所谓的革新。

e)他们的诗学观,受政治地位和理学思想所制约。一方面强调自性情出,同时又说“性情

又自自学问出”,很明显他们的诗学是建立在“温柔敦厚”诗教的基础上的,在强调“立诚”、“真我”“不俗”的同时,又非常强调诗必须恪守政教法规,不能又“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cī]贬语”。

历史影响:

a)在创作上,这一派诗人的诗作也多具有反映社会内容狭窄。

b)在形式上刻意模仿宋诗,生涩奥衍。

c)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诗作也同中有异。写出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能体谅劳动人民疾苦、

揭露他所处时代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罪行的作品。

6、文界革命

a)文界革命是19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1896年以后,梁启超在《时务报》及《新民丛报》斥责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时文,要求

解放文体,创造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提倡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强调翻译和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c)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倡“文界革命”的口号。

d)文界革命的主将是梁启超,他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开创的“新文体”代表了文界革命的基

本倾向和主要成就。

7、诗界革命

a)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b)强调改革后的新诗要又“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

c)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蒋智由、黄遵宪等创作了不少熔铸新思想,具有新

意境的诗篇。

8、小说革命

a)由梁启超于1902年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是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中一个重

要方面。

b)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c)强化小说的社会性、重要性、政治性,小说应该直接为资产阶级政治革新服务,小说创

作要为“改良社会,开通民智”服务,对小说的理论原理也有所探索和阐发。

9、新派诗

新派诗是在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之诗”遭到失败之后,在资产阶级“诗界革命”的理论指引下,才逐渐走上正途。这种新派诗在下列三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a)在诗歌的内容方面,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以诗记述时事、人物,评说国政,吟咏历

史,描摹中外山川景物、民俗风情等,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增强了时代气息。b)在诗歌形式方面,一部分新派诗冲破了传统诗歌格律的束缚,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推动传统诗歌形式向现代新诗过渡,有一些新派诗可以说初步具备了现代诗的雏形。

c)在诗歌语言方面,新派诗作者主张以新事物、新名词入诗,不避方言俗谚,这种主张也

造成新派诗在文字方面的通俗化趋势。

9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a)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为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提出的从整体上改革文体的理论。

b)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变革,强调诗文的口语化,提倡通俗文体,指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

服务,主张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c)同时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四大文体的改革,先后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

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繁荣戏曲创作的新局面,对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都由积极的意义。

1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a)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论述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端,而于时政,

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因此称这类小说为“谴责小说”。

b)谴责小说数量很多,其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以写官场最为普遍,也

最为出色。其中,李嘉宝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影响最大,通常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1新学思想

a)新学思想是指19世纪末期出现的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社会学说的文化思潮。

b)“新学”的倡导者们,视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旧学,并加以批判,以达到维新救国的目的。

一时资产阶级的各种观点、学说,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天赋人权论等都一齐涌进中国的思想界,生存竞争,弱肉强食、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新观念大量出现于报刊和人们的论说中,新学成为一种时代的风尚。

c)新学思潮盛行起来之后,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新的变化。

10、狭邪小说

a)鸦片战争前后流行的以表现城市娼妓生活为主的小说类型,其代表作是《风月梦》。

b)这类小说写的是以上海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的狭邪生活,在客观上对殖民地花的

畸形城市社会面貌由暴露作用。

c)作者大多是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落拓文人,他们以个人的升官发财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

哀愁来看待社会,不满自己的坎坷际遇,而又羡慕地主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有的海拔淫逸腐朽生活作为理想来歌颂,因而这类小说大多数对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墨客、商贾纨绔玩弄伶人妓女的糜烂生活抱羡慕的态度,借以发泄官场失意的落拓情思。

11、文明戏

a)文明戏又称文明新戏、新剧,是指有别于我国传统戏曲的早期话剧。

b)作为话剧因素的说白、对话,在我国传统戏曲中早已存在,但真正的新式话剧却是产生

在近代社会巨大变革的年代,这与近代戏剧革新以及冲击封闭的文化心理和吸收外来新剧中的影响相互联系。

c)受日本新剧的启发,李叔同等人创立了春柳社、春阳社、进化团等话剧团体进行编剧、

演出与研究,开创了中国戏剧史的新时代。

12、侠义公案小说

a)侠义公案小说在鸦片战争前后颇为盛行,而且一直延续到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作品

数量众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施公案》、《彭公案》和《三侠五义》。

b)一是侧重写清官的忠君思想,二是增加一群效命清官,为朝廷尽忠,甘当鹰犬奴才的所

谓侠义人物。书中还充斥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因果报应、宿命论思想。

13、近代白话文运动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宣传需要,在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改

革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视白话为维新之本,并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b)代表人物及主要报刊又裘廷粱的《无锡白话报》、林白水的《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

报》、陈独秀的《安徽白话报》,还有《宁波白话报》、《苏州白话报》、《伊犁白话报》等。

简答题

1、西方文化的撞击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

答:近代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主要表现在:

1)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

2)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

3)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2、柳亚子、陈去病等人和戏曲名家汪笑侬一起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他们对戏曲的

贡献是什么?

答:1)鼓吹利用戏曲“灌输文明思想”,“唤醒国民精神”,努力强化戏剧的社会功能。

2)对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论述和探索,阐述了戏曲的舞台性和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

3)在题材问题上,大力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主张编演历史题材,通过歌颂我国历史民族英雄或编演欧洲近代历史题材,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的思想教育。

3、近代散文创作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

答:1)思想倾向上,散文作家深重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使散文愈来愈贴近时代,变革思想愈来愈强烈。

2)在文体样式上,显示出空前的多样性、丰富性,新的散文体式出现后,很快便达到极高的成就。

3)在语言形式上,出现了部分通俗化的白话报纸和白话文章。散文朝着白话化、通俗化、口语化方向发展。

4)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的慷慨激昂、大气磅礴为主导的美学风格,展现出时代情感的特有的力度和亮色。

4、简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主要思想倾向。(17年7月)

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趼人的处女作,他的主要价值在于表现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救亡思想,该小说的思想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1)反帝爱国思想。

2)暴露晚清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

3)揭露社会道德的败坏和堕落。

5、“多样性”是近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说明其表现。

答: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两个方面。题材上:1)从空间范围来说,有海外题材,涉及到外国的历史、现实、自然科学以及异国风光、风俗人情等,如外国游记、外国人物传记、书法海外观感的诗作、反映外国历史和现实变革的史诗(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等。也有国内题材,国内的各次重大历史事件、各种社会生活、各种人物形象,都成为近代文学的描写对象。

2)从内容范围来说,还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体裁上:在传统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新体裁,如新派诗、白话诗、译诗;新文体散文、白话散文;长、短篇白话小说、翻译小说;京剧、地方剧、话剧等。

6、秋瑾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东渡日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创作的思想和

艺术上有什么不同?

答:秋瑾的诗歌创作可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划分前后两个时期,思想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同。

前期:尤其是1903年入京以前的作品,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但在这些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她冲破礼教藩篱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

后期:作品中洋溢着的是忧国忧时的感概,振聋发聩的呼喊,推翻清王朝的誓言。鲜明地反映出一个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秋瑾的诗歌,在艺术上,前期多抑郁感伤,婉丽缠绵,柔中显出英气;后期刚健遒劲,慷慨豪放,表现出革命诗人的钢筋铁骨。

7、简述《荡寇志》的艺术特色。

答:《荡寇志》并不是一部全靠封建说教的艺术平庸之作,它在艺术上取得较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

1)在艺术结构上,小说故事紧凑,情节动人,结构严密,波澜起伏,前后呼应。梁山反廷和官军灭梁山两条线索交叉发展,布局颇见匠心。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努力得到《水浒传》的妙处,作为正面人物的陈希真的智谋勇略,陈丽卿的勇敢、任性和好强,都透有性格光彩。梁山英雄即使是作者贬低丑化的对象,但并没有脸谱化,而是写的有血有肉。

3)在语言方面,小说仿效《水浒传》的语言风格,精炼流畅,有声有色,较好地完成了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任务。

8、报告文学这种新的散文样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7年1月)

答:辛亥革命前后,一种新的散文体式-报告文学出现于文坛,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有:1)革命派宣传革命主张,旧有的新闻报导已难以适应革命宣传的要求,需要一种具有时效性、真实性、生动性特点的新散文样式的出现,以便更好地为革命服

务。

2)近代新闻事业的繁荣,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至辛亥革命前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报告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园地。

3)中国古已有之的“史传”文学和记人、记事散文传统,为报告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9、《三侠五义》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答:1)《三侠五义》结构艺术、情节铺陈、语言运用都有浓厚的评话色彩。全书以包公为中心,三侠五义活动在他周围,故事采取单线发展,事件有头有尾,交代清楚,然而又一环紧扣一环,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因而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且富于变化,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2)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干净利落,状物叙事,简练朴素,有条不絮,娓娓动听,方言土语的运用也很见功力,使作品生色不少。

3)人物的描写也又特色,书中出现的人物相当多,但不论主次,一般都不脸谱化,有自己的性格。

10、资产阶级维新派诗人的“新派诗”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答:1)在诗歌内容方面,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以诗记述时事、人物,评说国政,吟咏历史,描摹中外山川景物、民俗风情等,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增强了时代气息。

2)在诗歌形式方面,一部分新派诗冲破了传统诗歌格律的束缚,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推动传统诗歌形式向现代新诗过渡,有一些新派诗可以说初步具备了现代诗的雏形。

3)在诗歌语言方面,新派诗作者主张以新事物、新名词入诗,不避方言俗谚,这种主张也造成新派诗在文字方面的通俗化趋势。

11、简述苏曼殊小艾说的审美价值。

答:1)苏曼殊的小说题材都是爱情悲剧,或写开始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对自己爱情的追求。苏曼殊的主人公,大都具有近代青年人对新生活的渴望、追求和对于旧的封建伦理观念屈从的二重性。

2)小说从争取婚姻自由的角度接触到反封建的主题。苏曼殊小说的悲剧基调,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时代的迷惘、彷徨在小说人物身上的反映。

3)从这个意思上看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但它却提示了悲剧的时代内蕴和社会性,提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沉重的枷锁,造成社会非人性的劣根,这是苏曼殊小说悲剧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所在。

12、近代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题材有哪些创造?(16年7月)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中国近代文学史11344-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同光体

a)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诗派

b)代表人物有陈三立、夏敬观、陈衍、郑孝胥、沈曾植、袁昶[c hǎn g]

c)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陈衍,这一诗派的诗学理论专著是陈衍的《石遗室诗话》。

2、南社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层的到来而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成立。柳亚子、陈去病、高旭是其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成立的宗旨在于反抗满清,“反对北庭”。

6、沉沦的菩提——苏曼殊全传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 8jce

《沉沦的菩提:苏曼殊全传》作者是王长元,长春出版社出版。

7、苏曼殊是谁?全面介绍下~

第一,他是男的

苏曼殊之谜

苏曼殊以僧名风闻那个时代。以他的才情,他的胆识,时人少有能出其左右。但他却袈裟披肩风雨一生。他十六岁出 家,多半是以一种无言的行为抗争其多桀的命运。他以斗 僧半俗的形象参力。了革命党,而被世人称之为奇人,或许, 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蕴藏了多彩的人生。
苏曼殊的生母是一位日本女子,名叫若子,是他父亲苏杰生的第四房妻河合仙氏的妹妹。苏家是广东的巨族,长 年在日本横滨经商。若子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就离开了 他,苏曼殊由其父苏杰生带回了国,由河合仙氏抚养。童年
的苏曼殊没有感到多少家庭的温情,他在倍受冷漠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族人对这个异族所生的孩子总是看不惯苏杰生的妻子陈氏更是把河合仙氏和曼殊看作眼中钉。河 合仙氏受不了白眼,只好返回了日本。这一年,苏杰生经营
亏本,回到广东,从此家道渐渐中落。
苏曼殊十二岁那年,苏杰生去上海经商,留曼殊在家乡读私塾。养母河合仙氏从日本给他寄来的钱全被陈氏吞没。不久,曼殊大病一场,病中的曼殊被家人扔在柴房里气息奄奄而无人过问。后来,他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一经历给幼小的曼殊沉重的打击,以至他小小年纪竟然看破红尘,而去广州长寿寺出了家。但他毕竟是个孩子,有一次他偷吃鸽肉被发现,只得出了庙门。
十五岁那年,苏曼殊随表兄去日本横滨求学,当他去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苏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这事后,斥责苏曼殊败坏了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菊子。 结果,当天夜里,菊子投海而死。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苏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回到广州后,他便去蒲涧寺出了家。从此,开始了他风雨飘泊的一生。
苏曼殊是情僧。面对关河萧索的衰世惨象,苏曼殊痛不欲生。渡湘水时,他作赋吊屈原,对着滔滔江水长歌嚎陶。后来,他以自己与菊子的初恋为题材创作了情爱小说《断鸿零雁记》,感慨幽冥永隔的爱恋之苦,也引得不少痴情男女泪湿襟衫。苏曼殊因爱情不幸,也曾流连于青楼之中,但他却能洁身自好,与青楼女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他死后被葬于西泠桥,与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对,任几多游人唏嘘不已。
苏曼殊是诗僧,他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令人叹绝的诗作。1909年,他在东京的一场小型音乐会上认识了弹筝女百助。因相似的遭遇,两人一见如故。但此时的曼殊已了却尘缘,无以相投,便垂泪挥毫,写了一首涛:“鸟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读来令人柔肠寸断。他在日本从事反清活动时,时常为故国河山破碎而感伤。他在《忆西湖》中这样写道:“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春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梅花第几桥?”在反清活动处于困境之时,他曾想以互警醒国人,因而作诗:“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虽然蹈海警世没能成真,但留下的诗篇却使人热血沸腾。
苏曼殊还是一位画僧。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深邃。他曾做《写忆翁诗意图》,配诗“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自圆”,其亡国 之痛溢于纸面。曼殊作画,不仅为抒写怀抱,还想以此为反清革命作出更多贡献。1907年章太炎等人在东京办《民报》遇上经费困难,曼殊主动提出卖画筹钱以解困。
苏曼殊还是一个爱国的革命僧人。他在东京加入过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1903年,他在日本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抗俄义勇队”,同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报》的翻译之作,为声援章太炎、邹容,反对清廷查封《苏报》做了大量工作。他也醉心于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救国思想,赞同暗杀活动。他甚至还曾打算去刺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后经人劝阻而终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并暗杀了宋教仁,从而引发了李烈钧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苏曼殊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
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如此一位集才、情、胆识于一身的苏曼
殊,竟然半僧半俗地孤独一生。1918年,他经过三十五年的红尘孤
旅,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然后离开了人世,给后人留
下了无尽的感慨。
回答者:bottygreat - 举人 四级 3-4 11:57

苏曼殊(1884~1918)

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他的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诗的代表。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风格与后期迥异的作品,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区别。另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部分风景诗,这些诗基调轻松,色彩鲜明,极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画卷,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过薄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苏曼殊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除诗歌外,苏曼殊还翻译过《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此外,苏曼殊自己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从1912起他陆续创作而成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6种,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这些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间的矛盾冲突,作品多以悲剧结尾,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苏曼殊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实际是其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8、苏曼殊的人生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中国有过三个才华横溢的和尚:李叔同老王以前写过,八指头陀留着下回再讲,今天咱们聊聊苏曼殊。

这三位名僧之中,最为骨骼清奇、多才多艺的,毋庸置疑就是苏曼殊。

然而,

“才如江海命如丝”

最命运多舛的也是苏曼殊。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人像他一样,能够得到三教九流的同声称慕。

他以僧人形象出没于寺院、文坛、政坛乃至妓院,一生交友无数,其中既有革命党人、军政大员,也有文人墨客。陈独秀曾说,苏曼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天才”。

是的,苏曼殊是天才,但也是疯子,一个堪称传奇的矛盾体,有着一重又一重的身份。

01才情卓绝的苏曼殊

1884年年,苏曼殊在日本横滨出生,他父亲苏杰生是位广东茶商,有一妻三妾,而苏曼殊的母亲,日本人河合仙便是其中一房。

1889年年,苏曼殊被父亲带回国,由于他是“东洋女人”所生,自小又体弱多病,在家里饱受歧视,甚至连自己的父亲对他也很少关注。10来岁时,苏曼殊就被寄养到姑母家。

12岁那年,苏曼殊大病一场,被家人扔在柴房里,气息奄奄又无人过问,没想到的是,他奇迹般活了下来。

正是这一经历,让年纪小小的他便看破了红尘,决意剃度出家。

然而,出家之后没有多久,苏曼殊又因触犯寺规而被逐出山门。

可以说,这正是他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生的写照,从此之后,他的人生便再也不受任何秩序所困。

畸零孤苦的早年生活,铸就了一个奇绝孤零之人。

苏曼殊

苏曼殊自幼即是多才多艺的才子,他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日、梵文。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深邃,连柳亚子夜夸赞为“千秋绝笔”。

他的诗更是百转缠绵,有的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有的则洋溢着家国情怀。其中老王最欣赏的一首,当属赠陈独秀的七绝: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后来苏曼殊在日从事反清活动时,时常为故国河山破碎而感伤,于是写道: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春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梅花第几桥?

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浑然交织,令人想起李商隐的那首《锦瑟》。

想比起他的诗,小说更是苏曼殊最擅长的文体,可以说,正是他开创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感伤、悲情的情怀,主角也常常是矛盾的:比如他自传性质作品《断鸿零雁记》中的三郎,便有着独立不羁的个性,背离传统知识分子的观念和道德选择。《碎替记》、《非梦记》、《焚剑记》中的主人公们也与三郎一样,都不肯背叛自己的心灵。

苏曼殊还是一位翻译家,他是将拜伦、雪莱诗翻译到中国的第一人,为当时文人学写白话诗提供了范本。苏曼殊还是位佛学渊博的僧人,著有《梵文典》等。

他誉满国中,遍交名士,却依然认定自己只是一位孤独的漂泊者。

如果说拜伦是苏曼殊的偶像,那么李叔同则是他的同道。

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身世,以及难分高下的成就,连经历也异常相仿。

然而,这两位才华横溢的绝世奇才,却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遁入空门,皈依青灯古佛。

1907年,李叔同在上海读到《断鸿零雁记》后被深深打动。

当他得知作者比自己还小4岁时,愈加佩服。

苏曼殊出家之后,李叔同也心生此念。

当苏曼殊死后第17天,李叔同也觉得“尘缘已尽”,便决定在杭州削发为僧。

02情僧苏曼殊

苏曼殊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的情僧之名,他的一生甚然如流星般短暂,却与数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

13岁时,苏曼殊曾在上海从西班牙人罗弼·庄湘博士习英文。

庄湘的女儿雪鸿与苏年龄相仿,他也曾想过将女儿许配给他,但这桩涉外婚姻终于还是不了了之。

1899年,苏在日本横滨求学之时,在养母河合仙氏老家,与河合仙的姨侄女菊子一见钟情。

两人产生了爱意,开始书信往来。

然而,这段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

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女儿。

结果,当天夜里,女方竟跳海殉情。

从此之后,苏曼殊万念俱灰,回广州后便出家去了蒲涧寺。

为逃避爱情,他发愿要去佛祖的故乡印度一饮恒河之水。

可经锡兰时,又因对华裔女子佩珊情不自禁,自感六根不净,愧对佛祖,结果半途而废,悄然回国。

1909年,他在东京的一场小型音乐会上认识了弹筝女百助,两人一见如故。

但此时的曼殊已了却尘缘,无以相投,只能挥泪写下情诗一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情僧之名从此流传。

曾经有一段时间,河合仙极力撮合曼殊与其表姐静子成婚。

然而曼殊此时已遁入空门,他决意挥剑斩情丝,便留给静子一封诀别信。

不久之后,痴情的静子抑郁致疾,最终也离开了人世。

深深的负罪感和无法排遣的忧伤,一齐压在苏曼殊的心上,他开始投身欢场,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

某一次,他对情人花雪南说:

“性欲,爱情之极也”——只有爱而不乱,庶能永守此情,虽远隔关山,其情不渝;一旦发生肉体关系,爱情终有消逝之日。所以“我不欲图肉体之快乐,而伤精神之爱也”。

1913年12月中,苏曼殊甚至在重病之际,依然东京写信给国内的好友刘三,嘱托照管自己的那些红颜知己:

“芳草天涯,行人似梦,寒梅花下,新月如烟。未识海上刘三,肯为我善护群花否耶?”

于苏曼殊而言,情爱永远都不是目的,而只是贯穿于生命过程中的精神体验。

色即是空,这是佛家名言。

却被他发挥到极致:

一次,苏曼殊在街头遇见一个美国女子,此女极胖,重约四百斤。苏曼殊问她:“想找对象么?恐怕很难找到一个与你体重相当的男人吧!”那女人回答道:“所以我想找一个瘦些的。”苏曼殊竟脱口而出:“我身子瘦,做你的对象怎么样?”弄得那女人哭笑不得,只得掉头而去。

民国三大名僧中,八指头陀修得大明大德,弘一法师终成一代宗师,只有苏曼殊至死仍是酒肉烟花相随,也注定了他永远难得大道,只能是一个漂泊的行者。

03革命僧苏曼殊

也许很多人都想不到,看似风花雪月的情僧苏曼殊,还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苏曼殊在大同学校时,清廷腐败已极,并终致八国联军在中国肆意妄为。

后来当他远渡日本后,依然关注国内局势,爱国忧民之情也越发浓厚。

毕业后,他到了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期间经介绍加入了陈独秀、蒋百里等酝酿成立的爱国组织青年会。

1903年春,苏曼殊转至成城军校。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学习陆军,与蔡锷为先后校友。在成城军校,他天天舞刀弄枪只为锻炼体魄。然而志士归国失路,勇士报效无门。苏曼殊热血未冷,他在孙中山与黄兴的麾下以笔为枪,成为名闻遐迩的“革命和尚”和“兵火头陀”。

1907年旧历元旦,苏曼殊再赴日本。这一次,他与章太炎同住在东京《民报》社,在《民报》副刊“天讨”的美术版上发表了许多画作,讽刺当时腐朽的清政府。他还与鲁迅等人合办《新生》杂志,但未成功。

当年8月,苏曼殊突然离开日本回到国内,他满心渴望着革命能够早日成功,但眼看一次次武装起义被镇压失败,一批批革命志士壮烈身死,又变得日渐消沉,最终回归空门。

04糖僧苏曼殊

苏曼殊一生是传奇,也一身是怪癖。他爱逛青楼喝花酒,也爱品味各种美食。

苏曼殊到上海后,常常出入“江南春”、“海国春”、“一家春”等名餐馆叫局吃花酒。

他常请客,但有时认识人不多,就请人再转邀友人。客至则开宴,宴毕即散,不与客人互通姓名,也不说客气话,令人称奇。

某一次,朋友闲谈时告诉苏曼殊,上海新到一批外国五香牛肉,“闻香下马者不知凡几”,他立刻跑去抢购得三斤,还有摩尔登糖和吕宋烟,一并放在楼上美术编辑室,让他有空可去品尝。

苏曼殊闻言,立刻丢下手里的字画,三步并作两步蹦去取来享用。

还有一次,柳亚子送了20枚芋头饼供其享用,没想到他当晚就全部吃得干干净净,结果第二天肚子疼得起不来。

苏曼殊明知多食伤身,仍对各类佳肴照单全收,宣称: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不吃白不吃。

在日本留学时,苏曼殊特别喜欢喝冰水,一天要喝五六斤,害得躺在床上不能动,别个还以为他死了。有同学大胆摸他鼻子,才晓得这家伙还没死。

相比起其他美食,苏曼殊对甜食的贪恋更是堪称空前绝后。

他很早就养成了吃糖果甜食的习惯,在苏州时,有卖酒的人看到他一下子吃了30包酥糖,以为他疯了。

去东南亚游历时,他每天要吃五六十枚甜果,结果肠胃炎发作,差点客死他乡。

最令他迷恋的,是一种外国糖果,叫摩尔登,据说是《茶花女》女主角的风尚,他崇拜茶花女,甚至爱屋及乌到一有稿费就拿去买三四瓶摩尔登享用。

某一次,他非常想吃摩尔登,可又腰无半文,只好糖果店外来回转悠。突然间,他想起随身还有个宝贝,便从口中毫不犹豫取出假牙,血肉模糊地拿到当铺换钱买糖?

9、苏曼殊《寄调筝人》的鉴赏

《寄调筝人》—民国·苏曼殊
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

译文:
我一心向佛,情愿忍受多情女子的怨恨;佛家说怨恨的产生,就是因为心中有情。带着雨笠,披着蓑衣,归向那一片迷茫的烟雨中,我的心湖已经平静无波,与人无所爱恋,也不会发生嗔恨。
苏曼殊早年出家,曾经写过“不向情田种爱恨”的绝情诗。这首诗描写他对爱情的推却,情意缠绵悱恻,情根还未完全断绝。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与苏曼殊小说如何有关的内容
相关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