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说的环境描写
小说是一种通过任务、故事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环境作为小说的失窃案要素之一,在小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那么环境具体分为什么呢?
一、环境描写的分类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社会环境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为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环境描写就是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中,特定的环境甚至对人物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常见题型
1、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及所采用的描写方法。3、简要分析人物命运形成的社会根源。4、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者背景在小说里,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者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二)渲染气氛每一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感染读者。
(三)烘托人物心理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候也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变化。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
2、如何写好一部小说的情色部分
既然是一部小说里的情色部分,那么默认题主所说的情色描写应该是文学性的,是为整个小说服务的,而不是纯粹的感官刺激——或者我们不妨说的更直白一点,“不会被警察抓走” 的情色描写。
办法有一种叫做场景置换。具体技术上,作者要擅于联想,把性爱比拟成其他行为,通过比喻、象征、文字暗示等手法,让读者从这些场景置换中联想到性爱。至于比拟成什么行为,置换成什么场景,就各有巧妙不同,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想象力了。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就是把男女之情比喻成河鸟鸣叫的场景。虽然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情色描写,但已经具备了这一技巧的基本要素。读者从“关关雎鸠”四字,就能充分联想到男女间荷尔蒙勃发的雀跃心情,所谓比兴之道。
再比如乐府诗:“托买吴绫束,何须问短长,妾身君抱惯,尺寸细思量。” 这是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它没用比喻,但用了一个巧妙的暗示,通过“量衣尺寸”的行为来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当然,更少不了我国著名文学家苏轼“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经典描写。在著名的道学之朝我大明,色情小说达到古典文学巅峰。其中有位叫瞿佑写过一本《剪灯新话·联芳楼记》,里面男主跟姊妹二人双飞,爽完以后写了一首诗:‘误入蓬山顶上来,芙蓉芍药两边开。此身得似偷香蝶,游戏花丛日几回。“ 以蝶戏两花之间来比拟双飞,是场景置换的经典范例。
完成一次成功的情色场景置换,需要大胆想象,把情色比拟成匪夷所思却言之成理的另外一种行为;同时还需要小心描绘,避免喧宾夺主。
3、小说中惊艳的环境描写有哪些?
小说中惊艳的环境描写:
1、南方的八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2、当真正进入这座山时,我们才感受到了这座山的诗情画意,地上的白雪与青黑色的树干构成了一幅优雅的水墨画;在枯草丛中偶尔还能发现星星点点的绿色,说明这里也曾绿意盎然;偶尔还能看见农家的老黄牛悠闲的摇着尾巴,发出“哞哞”的叫着,看来冬日的大山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没有冷峻。
3、四春初已是风和日丽。艾文锁上车门,沿着小区外的街道,在梧桐树荫下闲逛;在街的尽头,有一家爬满翠绿藤蔓的咖啡屋;身心疲惫的艾文会在里面喝上一杯咖啡,享受着片刻的清静。
4、远望天山,山顶千年积雪,像一位久经沧桑的白衣老人安详地卧在那里。
5、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6、漫步校园,只见整座校园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矗立着大楼披上了洁白的素装。小树苗的枝条变成了臃肿的银条。嫩绿的树叶与红彤彤的花瓣布满了晶莹的霜花,这一切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令我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7、走到乡间的小路上,有着牧羊人的足迹,在田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花絮飞飞,走到乡村,看着错落有致的房子,在乡村里闻一闻那泥土的芳香,听着蛙鸣,听着流水潺潺。
4、小说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一、 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好戏看开头”,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首要条件。良好的导入情境创设,往往象磁石一样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知识。《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和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的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可先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自己的童年的趣事,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 自读提示,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给予信任,适当点拨,指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
三、 利用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阅读不止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才会有深度、有效果。巧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思维。例如,学习课文《范进中举》,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假设范进穿越历史,来到的现代,他经过了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他会发疯吗?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课文,拓展思维,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把中举前,中举后,社会环境,人物表现等知识点穿针引线,连接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摧残的主题,从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四、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内心状态,不懂得开动学生脑筋,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还要知道何时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般来说,学生乏味时,正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良机。其次,根据重点、难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